-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四肢肌肉按摩及关节活动度保持训练等),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第一阶段以感觉刺激为主,第二阶段以运动功能训练为主,第三阶段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为主)。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分、JO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分[(11.10±1.88)分]、JO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12.97±2.79)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分及ADL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PSMS评分[(10.99±2.94)分]、IADL评分[(14.58±4.28)分]及ADL总分[(25.57±4.82)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早期系统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FD、Schober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3±0.68)分]、FFD[(5.76±2.64)cm]、Schober距离[(5.58±0.94)cm]、JOA评分[(22.87±2.01)分]及优良率(8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进步,各个领域对脓毒症的研究探索越来越深入。尽管多年来国际上对脓毒症采取积极的"拯救"措施,但是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根据目前国际指南对脓毒症定义的更新,脓毒症被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是引发脓毒症的最初源头,而从感染发展到脓毒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包括病原体的侵入、细胞因子的释放、毛细血管渗漏和微循环功能障碍等,最终导致器官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在目前国际采用的Sepsis-3指南推荐中,以感染+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为脓毒症诊断标准,应对脓毒症的策略更多侧重在器官功能的"拯救"治疗上。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拯救脓毒症运动"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急诊医学作为急危重症的前沿学科,能够最早收治急性感染患者。如果能够在感染早期从人群特点、感染病原体和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来预测脓毒症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细胞因子检测及时发现"炎症风暴",利用有效的临床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对脓毒症高危患者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以防止和阻断感染向脓毒症发展的进程,将有可能大大降低急性感染患者的脓毒症发病率和病死率。基于此,中国急诊医学专家提出"预防与阻断"脓毒症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预防脓毒症行动"(PSCC),提出在"脓毒症前期"及"围脓毒症期"开展针对性的诊断、检查和处理,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降低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三早两降",为急性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本共识由急诊医学领域的4个学(协)会及5个相关杂志出版机构共同倡导、探讨、撰写,由来自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感染病学、药学及检验医学等专业学科的40余名专家多次讨论形成。共识内容包括急性感染患者的确定识别、抗感染治疗、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排查筛查、"炎症风暴"的发现和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和凝血功能的调控、液体支持方案及器官功能保护策略等,不仅总结归纳了临床常用的西医诊断治疗措施,也将祖国医学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优势融入共识,期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诊疗参考,为减少感染患者发展为脓毒症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心理应激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血管外科接收的9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心理应激程度将其分为心理应激障碍组和正常组各45例,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9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平均年龄(65.38±3.44)岁、性别男65例、女25例,手术时长(110.42±5.35)min、SCL-90得分≤160分45例,>160分45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家庭关怀度(APGAR)、疾病知晓是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心理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知晓差、睡眠质量低、家庭关怀度不足等均为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发生心理应激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其中无术前健康教育、睡眠障碍、家庭关怀度不足等为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需对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睡眠管理及家庭支持等干预,减轻心理应激障碍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类克治疗负性情绪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RA类克治疗患者78例,依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入院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入院患者39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Question,CSQ评分)、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依从性(94.87%)高于对照组(74.36%);研究组护理1个月、3个月后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1个月、3个月后幻想、回避、自责评分低于对照组,解决问题、求助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1个月、3个月后GSES、Mayo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26%)与对照组(17.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2.31%)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A类克治疗期间采用基于风险管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应对方式,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阶段性康复运动联合中药泡足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阶段性康复运动联合中药泡足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症状表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108例T2DM合并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意愿,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A组行中药泡足,对照B组行阶段性康复运动,观察组行中药泡足联合阶段性康复运动。观察三组患者入组时(T 0)、干预1 w(T 1)、干预2 w(T 2)、干预3 w(T 3)、干预4 w(T 4)、干预8 w时(T 5)下肢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另观察三组患者T 0和T 5症状表现和生活质量。 结果:T 0~T 5期间三组患者腓肠神经SNCV和腓总神经MNCV均有提高趋势,但观察组SNCV和MNCV提高幅度更大(SNCV趋势线:K观察组>K对照B组>K对照A组,MNCV趋势线:K观察组>K对照B组>K对照A组),且T 5观察组SNCV和MNCV均高于对照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5时观察组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 5观察组诺福克糖尿病神经病变生活质量量表(Norfolk-QOL-DN)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T2DM合并DPN患者治疗期间联合开展阶段性康复运动和中药泡足,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机器学习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预测系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常见疾病,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识别可能发展为SAP的患者对于指导治疗意义重大。机器学习是一种多层描述的表征学习,从已有数据中分析挖掘获得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对未知数据做出预测的算法。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建立了一个SAP预测评分系统,其可在入院24 h对患者SAP风险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高达87.36%,AUC 94.11%。该模型可以更好的辅助临床决策和治疗,指导医生更早的进行相关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多学科一体化"康复模式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心肺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临床多学科一体化"康复模式在老年重症肺炎(SP)患者心肺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SP患者167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6例与对照组81例。两组均给予针对性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临床多学科一体化"康复模式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入院时、14 d后肺功能指标〔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mMRC)评分,并统计退热时间、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恢复正常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14 d后,两组患者上述3项肺功能指标、APACHEⅡ得分、mMRC得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WBC计数恢复正常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临床多学科一体化"康复模式护理在改善老年SP患者心肺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集束化护理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转归及APACHEⅡ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转归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ICU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者118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59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转归及干预前后的呼吸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37±1.12)d、(7.18±1.43)d及(15.16±3.15)d,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初期,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临床转归时间,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分级护理的Blatchford评分系统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依据Blatchford入院危险性评分结果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分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依据Blatchford入院危险性评分结果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和BRS评分,以及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和再出血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BR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BR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分级护理的Blatchford评分系统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及降低再出血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