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预后关联因素分析及预测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预后结局的关联因素及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MAS新生儿10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关联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关联因素对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MAS新生儿中,有21例院内死亡或放弃治疗(失败组),不良预后19.4%;成功组87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窒息史(OR=1.370)、羊水污染程度高(OR=1.563)均是影响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益生菌(OR=0.700)、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OR=0.770)是新生儿MAS预后结局的保护因素(均P<0.05),PaO2/FiO2预测新生儿MAS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价值较高.结论:窒息史、羊水污染程度、补充益生菌、PaO2/FiO2均与是新生儿MAS预后结局影响因素,PaO2/FiO2有一定预测价值,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制定干预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0-2022年淮河流域滕州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筛查和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淮河流域滕州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的初筛和随访情况,掌握筛查结果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2年滕州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相关数据,分别计算上消化道癌初筛和复查的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等指标.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组间高危率、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的差异,采用趋势x2检验分析各年间筛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2年滕州市共完成73 282人次上消化道癌危险因素调查,总体高危率为45.85%(33 598/73 282);23 478人次的内镜筛查和随访复查,其中初筛22 925人次,复查553人次.初筛人群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早诊率、治疗率分别为0.64%(147/22 925)、76.87%(113/147)和74.15%(109/147),初筛人群中13年间的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检出率x2=2.62,P=0.106;早诊率x2=2.31,P=0.129;治疗率x2=1.07,P=0.302);复查人群检出率、早诊率、治疗率分别为4.52%(25/553)、80.00%(20/25)和60.00%(15/25),复查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初筛人群,x2=111.75,P<0.001.结论 2010-2022年淮河流域滕州市上消化道癌风险率较高,整体检出率较低,需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及长效化的筛查工作机制,开展癌症防控知识普及教育,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项目筛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全球成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年发病率在10万人中为30.0~97.1例[1].我国OHCA患者每年超过百万,但出院存活率和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比例极低[2].CA后脑损伤是导致患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关键因素[3].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当前国际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具有神经保护效果的干预措施[4].尽管目标温度的选择在TTM治疗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但最新的证据表明,高质量的TTM治疗对于改善CA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体功能及健康.睡眠障碍的发病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绝经综合征、代谢相关疾病而高发,女性围绝经期通常是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的转折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严重情况下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根据相关风险因素对症治疗,缓解绝经相关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目标.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绝经激素治疗、精神类及镇静催眠药、褪黑素、中医中药等).综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障碍相关风险因素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更年期潮热非激素药物疗法的研发成败案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深入分析了去甲文拉法辛缓释片、艾司米氮平片和甲磺酸帕罗西汀胶囊3种非激素药物治疗更年期潮热的临床研发历程.去甲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艾司米氮平片均由于疗效不足和存在安全性问题,被监管机构以获益风险平衡欠佳为理由拒绝批准.相比之下,甲磺酸帕罗西汀胶囊通过设置安慰剂导入期、更保守的样本量估计和预先规定对2项Ⅲ期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不仅展示了对潮热频率和潮热程度的疗效,也通过多个Ⅱ期试验探索到耐受性最佳的剂量,最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非激素药物在更年期潮热治疗的研发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药物安全性特征与在精神科疾病患者不同、药物疗效偏弱、临床前药效模型与临床症状缓解的关联度弱,以及剂量探索试验需要较大样本量等.以上案例分析为后续类似适应证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优化试验设计、降低研发风险的策略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构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理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1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选择性编码构建高血压患者的家庭血压监测影响因素模型.结果 患者相关因素直接影响其家庭血压监测行为,疾病与治疗相关因素为内部情境因素,医疗服务系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为外部情境因素,对家庭血压监测行为起调节作用.结论 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影响患者血压监测的阻碍与促进因素,加强医患沟通并完善随访体系,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家庭血压监测行为,优化血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氨溴索联合甲泼尼龙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儿呼吸系统疑难重症病例解析》由尚云晓,蔡栩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ISBN:9787117331500.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发病率最高.据报道,我国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约为0.85%~4.76%,其中,学龄儿童占到了一半以上,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小儿肺炎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祛痰药和止咳药、退热镇痛药、氧疗治疗.小儿肺炎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祛痰药和止咳药可用于减轻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如氨溴索,西替利嗪、可待因等;退热镇痛药用于对症状进行处理,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肺功能受损造成机体氧合的血氧饱和度下降,采用鼻导管氧疗、面罩氧疗等方法增加血氧饱和度.其他治疗措施,如补液、输氧、营养支持、祛痰护理等,对减轻症状和改善疗效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96例PICU收治的儿童急性药物中毒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儿特点和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某院PICU 2013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收治的96例急性药物中毒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年月、中毒药物类型及构成、中毒原因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收治的所有急性药物中毒患儿中,近5年药物中毒事件发生率有明显逐年上升趋势.在96例患儿中,男孩18例(18.75%),女孩78例(81.25%),男女性别比例为1:4.33.发病年龄以13岁~18岁组发生最多,为67例,占69.79%.中毒药物种类以精神类药物(67.71%)为主.中毒原因主要为服药自杀(86.46%),有83例,且多为7岁至18岁女性患儿.其中50.60%患儿有抑郁症病史.结论 近年儿童急性药物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以青少年女性患儿多见,最常见原因为药物自杀.社会和家庭应特别关注该年龄段儿童身心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和治疗,并加强防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早期重症监护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措施,近年来在我国逐步推广.本专家共识总结了LVAD植入术后早期重症监护管理的最新认识及诊疗规范,包括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时的交接、评估、心室辅助装置参数及问题、泵速调节、血液动力学监测及治疗、机械通气管理、出凝血管理、感染预防及治疗、心律失常及右心衰竭管理,以指导LVAD植入术后重症监护规范化管理,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处方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血流患者运动耐量、微循环及心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运动处方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威市人民医院104例冠心病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运动处方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治疗前后心率(heart rate,HR)、氧脉搏(oxygen pulse,O2pulse)、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intake,VO2peak)、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峰值脉氧饱和度(peak 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peak)、运动耐量、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ntilation,VEpeak)、最大运动负荷、灌注量、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O2pulse、SpO2peak、VO2peak及VEpeak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运动负荷、运动耐量、6MWD、灌注量高于对照组,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GSE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恢复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处方可改善冠心病慢血流患者血流微循环,恢复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