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 2+] 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 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 2+] 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 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呼出气氧浓度监测评价吸入氧浓度基线水平对急诊患者插管前面罩通气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以呼出气氧浓度(EtO 2)作为监测指标,探讨急诊患者气管插管前不同吸入氧浓度(FiO 2)基线水平下进行纯氧面罩通气对EtO 2达标时间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接受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了避免因操作不规范或漏气等造成通气不充分而干扰最终结果,故选择已行气管插管患者FiO 2调至纯氧后持续机械通气的过程来模拟插管前纯氧下面罩通气的过程。结合电子病历和呼吸机记录,分析患者在不同FiO 2基线水平下,调整FiO 2至纯氧后EtO 2达到0.90所需时间(即EtO 2达标时间)和达标所需呼吸周期的变化。 结果:最终收集到42例患者共113次EtO 2监测记录;其中,2例患者由于FiO 2基线水平即为0.80,故仅有1次EtO 2记录,其他患者均有2次及以上不同FiO 2基线水平对应的EtO 2达标时间和呼吸周期记录。42例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占59.5%),老年人居多〔中位年龄62(40,70)岁〕,大多为呼吸系统疾病(占40.5%);不同患者肺功能差异较大,但以功能正常患者居多〔氧合指数(PaO 2/FiO 2)>300 mmHg(1 mmHg≈0.133 kPa),占38.0%〕;在呼吸机参数设置上,结合患者稍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3(28,37)mmHg〕,考虑普遍存在轻度的过度通气现象。随着FiO 2基线水平升高,EtO 2达标时间和呼吸周期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当FiO 2基线水平为0.35时,EtO 2达标时间最长〔79(52,87)s〕,所需呼吸周期数最多〔22(16,26)个〕;当FiO 2基线水平从0.35提升至0.80时,EtO 2达标时间可从79(52,87)s缩短至30(21,44)s,呼吸周期数也从22(16,26)个减少到10(8,1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诊患者气管插管前面罩通气的FiO 2基线水平越高,EtO 2达标时间就越短,面罩通气时间也就越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诱导骨骼肌萎缩及PTEN/Akt/FoxO1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模型大鼠骨骼肌中PTEN/Akt/FoxO1信号通路变化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该通路的影响,探讨该通路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诱发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及NMES治疗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电刺激组,每组8只大鼠。将模型组、假刺激组及电刺激组大鼠置于常压低氧高二氧化碳实验舱内,维持舱内O 2浓度为9%~11%,CO 2浓度为5.5%~6.5%,对照组大鼠则置于对照舱内吸入常压空气,其他条件相同,每天造模8 h,每周造模7 d,持续4周。于第3,4周每日舱内造模结束后,将电刺激组大鼠固定后予以30 min、100 Hz电刺激双后肢治疗,假刺激组大鼠仅固定30 min,未给予电刺激干预。于造模4周后取各组大鼠腓肠肌组织,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并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中PTEN、p-Akt、Akt及FoxO1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小( P<0.05),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 P<0.05),PTEN和FoxO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大( P<0.05),Akt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多( P<0.05),PTEN和Fox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 P<0.05)。 结论:NMES能通过调节PTEN/Akt/FoxO1信号通路诱导骨骼肌肌纤维蛋白合成,从而改善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模型大鼠骨骼肌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某货轮二氧化碳泄露致急性职业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二氧化碳为单纯窒息性气体,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单纯的二氧化碳中毒临床上很少见。本文回顾分析2019年5月某货轮二氧化碳泄露事故中9例吸入性二氧化碳急性中毒的治疗经过,通过对急性吸入性二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急性肺水肿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尤其是激素的应用预后良好,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右美托美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面罩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的镇静效果。方法:100例1~5岁行增强CT扫描检查的小儿,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合氯醛组(C组,34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33例)和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组(DS组,33例)。C组患儿予经直肠灌注0.5 ml/kg 10%水合氯醛;D组患儿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DS组患儿予3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面罩吸入2%~3%七氟醚;给药后所有患儿Ramsay镇静评分达到4分或以上,行增强CT扫描。记录3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未完成增强CT扫描定义为镇静失败),记录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复苏时间、镇静效果满意度,以及整个监护期间的不良事件,包括缺氧、呼吸抑制、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等。结果:3组患儿一次镇静成功率分别为DS组97.0%、C组73.6%、D组87.9%。DS组患儿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为(4.0±0.8)min,短于C组[(21.9±7.4)min, P<0.001]和D组[(32.3±8.3)min,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达到预期镇静目标时间短于D组[(21.9±7.4)min比(32.3±8.3)min,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复苏时间为(77.1±19.1)min,长于D组[(57.0±21.7)min, P<0.001]和DS组[(60.0±23.9)min,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复苏时间和DS组比较[(57.0±21.7)min比(60.0±23.9)min, P=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为(8.9±0.4)分,高于C组[(7.5±2.3)分,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组比较[(8.0±1.6)分, P=0.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镇静效果满意度低于D组[(7.5±2.3)分比(8.0±1.6)分,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共有5例患儿心率下降;部分患儿血压下降,但降幅都没有同龄儿童正常值的20%;所有患儿无呼吸抑制、缺氧事件。 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低浓度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增强CT扫描镇静与单用右美咪定或水合氯醛相比,能有效提高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AECOPD的疗效及对血清LTB4、IL-6、PCT和SOD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122例AECOPD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 n=61)与对照组( n=61)。其中对照组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治疗,疗程均为14 d。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观察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EV 1/用力肺活量(FVC)]、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及血清LTB4、IL-6、PCT和SOD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58/61)]显著高于对照组[83.6%(51/61)]( χ2=4.219, P<0.05)。在各项典型临床表现(咳、痰、喘和肺部哮鸣音)的缓解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 t=8.075、9.010、6.810、4.969, P值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EV 1%pred、FEV 1/FVC均显著升高( P值均<0.05),FeNO水平和CAT评分则均显著降低( P值均<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EV 1%pred、FEV 1/FVC的改善,FeNO水平和CAT评分的降低均更显著( t=3.512、2.504、7.025、4.372, P值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LTB4、IL-6和PCT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值均<0.05),而血清SOD水平均显著增高( P值均<0.05);但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TB4、IL-6和PCT浓度较同期对照组均显著降低( t=3.621、4.020、10.275, P值均<0.05),血清SOD水平则显著增高( t=4.124, P<0.05)。2组不良反应均少而轻微。 结论: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和复方异丙托溴铵治疗AECOPD的整体疗效满意,能迅速控制患者呼吸道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肺功能,这很可能与该联合用药方案能进一步降低FeNO及血清LTB4、IL-6和PCT水平,增强血清中SOD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了解穿心莲内酯磺化物(ADS)雾化吸入对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年龄29 d~18岁,且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中重度ARDS患儿。试验组患儿吸入ADS,对照组吸入生理盐水。试验前后分别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因子检测。分析组间人口统计学、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诊疗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儿20例,男15(75.00%)例,中位年龄2.15(1.48,8.01)岁,中位第2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为12.25(4.53,16.30)分。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基础临床资料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降低,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50(119.25,5 206.00)pg/mL比-945.00(-3 935.50,495.09)pg/mL, P=0.041]。试验组白细胞介素(IL)-8下降、对照组升高[303.22(-452.00,1 172.38)pg/mL比-490.14(-780.25,240.52)pg/mL, P=0.151];试验组IL-6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24.53(-501.76,135.27) pg/mL比-325.85(-633.22,133.75)pg/mL, P=0.3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研究结束时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11.35(6.00,15.83)比20.65(6.23,38.35), P=0.374],ARDS好转率较高(80%比60%, P=0.62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DS雾化吸入或可降低中重度ARDS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IL-6升高幅度,并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IL-8浓度,且可能改善肺部氧合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上述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无创正压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ARDS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4月作者援鄂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比值(SpO 2/FiO 2,S/F)<235〔利用S/F比值代替氧合指数(PaO 2/FiO 2)诊断ARDS〕的新冠肺炎患者。按氧疗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NIPPV组和HFNC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呼吸频率(RR)、FiO 2、SpO 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最初72 h S/F比值、入院/出院前/死亡前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比例(LYM%)、白细胞计数(WBC)、通气前呼吸困难病程、发病至入院时间等,比较不同氧疗模式患者需要插管率、全因病死率、S/F比值和RR改善情况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GEE)方法分析影响S/F比值的危险因素。 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比例较高(占68.3%,28例),中位年龄68(58~74)岁,28例有合并症(占68.3%),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4例(占82.9%)。与HFNC组比较,NIPPV组合并症更多〔87.5%(21/24)比41.2%(7/17), P<0.05〕,LYM%更低〔5.3%(3.4%~7.8%)比10.0%(3.9%~19.7%), P<0.05〕,血液净化治疗率也更低〔0%(0/24)比29.4%(5/17), P<0.05〕。随时间延长,NIPPV组治疗2 h后S/F比值逐渐升高,RR逐渐下降;HFNC组S/F比值较基线有下降趋势,两组各时间点S/F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RR则较基线有上升趋势,治疗2 h NIPPV组RR明显高于HFNC组〔次/min:30(27~33)比24(21~27), P<0.05〕。NIPPV组与HFNC组需要插管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7%(16/24)比70.6%(12/17),58.3%(14/24)比52.9%(9/17),均 P>0.05〕。分析影响氧疗过程中S/F比值的因素显示:氧疗方式和入院时病程是影响患者S/F比值的因素〔 β值分别为-15.827、1.202,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29.102~-2.552和0.247~2.156, P值分别为0.019、0.014〕。 结论:与HFNC相比,NIPPV未显著降低新冠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需要插管率和病死率,但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S/F比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的烧伤合并ARD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2岁,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8.8%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4例存在重度吸入性损伤。记录患者ECMO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模式、持续时长,是否成功脱机及死亡原因等;统计并分析患者ECMO使用前、中、后的氧合和感染指标变化。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burn”“inhalation”为检索词,以“Title/Abstract”为检索范围,以建库至2021年8月为检索时间范围,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回顾性论著。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及患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ECMO上机指征、ECMO开始时间、ECMO持续时间、ECMO使用模式、ECMO成功脱机率、死亡率、ECMO并发症、CRRT联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于伤后平均10.2 d开始ECMO治疗,均采用静脉到静脉(VV)-ECMO模式,平均持续时间180.4 h。5例患者中3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患者存活。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休克。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均升高;吸入气氧浓度均下降至50%以下;氧合指数(PaO 2/吸入气氧浓度)均升高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乳酸、呼吸频率均基本下降。较ECMO使用前,使用中2例未成功脱机患者的PaO 2和SaO 2均下降,乳酸均升高;2例未成功脱机病例在ECMO使用前、使用中的氧合指数均<200 mmHg,PaCO 2均>40 mmHg。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均<38 ℃。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略去未成功脱机病例无此项的指标,下同)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使用后有所回升。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略升高,且在使用后无明显变化。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ECMO使用中,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计数正常水平下限。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升高。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导管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时间最早为1990年,最晚截止到2019年;6项研究样本量小于10,4项研究介于10~20,仅2篇文献样本量大于50;共295例烧伤患者接受ECMO治疗,包括157例成年和138例儿童烧伤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8.8%(144/295);烧伤人群使用ECMO最常见的指征是重度ARDS。157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95例、女62例;36例存在吸入性损伤;5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27%~37%TBSA,2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最常用模式为VV-ECMO,平均于伤后26.5 h~7.4 d开始ECMO治疗,持续90 h~18 d,成功脱机率为50%~100%;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52.9%(83/15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MODS和脓毒症。138例儿童烧伤患者中,77例为男童、61例为女童;2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17%~50.2%TBSA;ECMO持续165.2~324.4 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病死率为44.2%(61/138)。 结论:ECMO是挽救性治疗烧伤合并ARDS的有效手段,使用过程中应着重防治出血、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亟须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指南以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有创通气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构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患儿早期有创通气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26周、最终诊断为RDS的新生儿构建预测模型,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根据入院后24 h内是否进行有创通气将训练集分为有创通气组和无创通气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母孕期及分娩情况,通过在训练集中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最终预测因子进入最终模型,绘制列线图,并结合测试集对最终模型进行区分度、拟合度和临床决策曲线的评价。再前瞻性纳入2023年9~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RDS患儿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共纳入269例新生儿构建模型,训练集188例,测试集81例,对训练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入氧浓度高、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PaO 2)/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 2)(P/F指数)低、血钠水平低、白蛋白水平低、谷草转氨酶水平高是RDS患儿早期有创通气的主要风险因素( P<0.05)。纳入相关预测因子后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训练集AUC=0.898,测试集AUC=0.835)、拟合度、获益率。外部验证共纳入32例RDS患儿,列线图模型同样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945)。 结论:高吸入氧浓度、低P/F指数、低血钠水平、低白蛋白水平、高谷草转氨酶水平是RDS患儿早期应用有创通气的主要风险因素,可用于RDS有创通气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拟合度及获益率,在外部验证中同样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