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中的容量保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由于呼吸机导致的肺损伤大多与潮气量过大有关,故主张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早产儿有创呼吸支持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在HFOV期间,由于肺机械力学的改变及人-机相互作用,同样的压力幅度和频率可能导致不同的胸腔振动和潮气量,而HFOV时叠加容量保证(VG)能减少高频气量波动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 2)]的反复变化。临床前期新生动物研究和HFOV-VG在临床的应用已表明,高频率结合持续恒定的非常小的潮气量通气技术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模拟搬举作业的表面肌电数据处理方法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截取方法在判断肌肉疲劳应用中的差异。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以模拟手工搬举作业为模型,采集13名受试人员肱桡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左竖脊肌、右竖脊肌及股外侧肌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应用3种不同的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全部信号、波峰信号、规定动作信号)对原始数据进行时域[均方根值(RMS)]、频域[平均中位频率(MDF)]分析,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及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不同肌电数据截取方法间的数据差异性。结果:模拟搬举作业受试人员年龄(24.31±2.02)岁,身高(173.78±4.84)cm,体重(66.28±5.58)kg,体重指数(BMI)21.94±1.58;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4.08±4.86)mm,肩胛骨下皮褶厚度(15.54±3.59)mm。应用不同肌电信号截取办法处理信号数据后,经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Wilcoxon检验,除肱二头肌MDF指标外,其余各肌肉RMS、MDF信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的数据分布离散度多数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RMS信号斜率变化率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非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小,回归方程拟合度高。 结论:不同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存在差异,以动作周期起始点至结束点的全部信号截取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最小,肌电时域、频域指标随时间变化灵敏度最高,适用于在动态复杂作业中判断肌肉疲劳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管理新策略: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我国1型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国家对糖尿病治疗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确不尽如人意,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估血糖管理的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探索其他有价值的评价指标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基于持续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计算所得的指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平均血糖高度相关,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线性负相关,是评价血糖达标的关键指标。除了评估血糖波动情况,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可以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缩短低血糖持续时间,提高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还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面管理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大力推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两项指标结合起来共同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情况,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临床评价含异体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的细胞膜片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聚氨酯生物膜为载体构建含人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016年4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阳性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拟入组40个急性Ⅱ度烧伤创面,选择的单个创面≥10 cm×10 cm且≤5%体表总面积(TBSA),将创面均分为2个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细胞膜片组和常规治疗组。细胞膜片组创面内层覆盖细胞膜片、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于治疗开始后每1~3天更换外层纱布,每7天更换1次细胞膜片(即该组换药)。常规治疗组创面内层覆盖混合磺胺嘧啶银霜的纱布、外覆无菌植皮纱布,视创面渗出情况每2~3天更换内外层纱布。分别于治疗5、7、10、14 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换药总次数、治疗期间创面感染情况;首次换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伤后6~12个月,随访创面瘢痕形成情况。观察安全性指标包括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对数据行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制备的细胞膜片直径约8 cm,每片面积约49 cm 2,含2层或3层KC和Fb。(2)共入选43例患者,其中3例脱落。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7岁,烧伤总面积为2%~26%TBSA。(3)治疗5、7、10、14 d,细胞膜片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Z=4.205、4.258、3.495、2.521, P<0.05或 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7(6,8)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1(7,14)d( Z=4.219, P<0.01)。细胞膜片组创面换药总次数为1(1,2)次,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的6(4,7)次( Z=5.464, P<0.01)。(4)31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在首次换药前即已愈合,9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1(0,1)分;4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创面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2(1,3)分。40例患者2组创面完全愈合前均未见有明显感染发生。试验结束后,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与常规治疗组创面均未见瘢痕形成,细胞膜片组创面颜色与正常肤色一致,仅见常规治疗组创面少量色素沉积;3例患者细胞膜片组创面仅有色素沉积,而常规治疗组创面瘢痕形成明显。(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波动主要随烧伤病程演进及创面愈合自行缓解,未见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异常表现。 结论:含异体KC和Fb的细胞膜片可减少Ⅱ度烧伤创面换药次数、加速创面上皮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换药疼痛;由于其加速创面上皮化进程,可能有利于减轻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画演示宣教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动画演示宣教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肠道准备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动画演示宣教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观察两组患者肠道准备知识知晓度、肠道准备执行正确度、肠道清洁度〔波士顿肠道准备评价量表(BBPS)〕、不良反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比较检查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呼吸、脉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准备知识知晓度、肠道准备执行正确度、BB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腹胀、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腹痛、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检查前,两组患者基础血压、脉搏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检查后,观察组患者血压、脉搏及呼吸频率波动平稳,对照组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 P<0.05),休息后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 结论:动画演示宣教结合ERAS可有效提高患者肠道准备知识知晓度及肠道准备执行正确度,改进肠道准备效果,稳定生理状态,并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NNM2基因杂合突变致低镁血症-癫痫-精神发育迟滞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例CNNM2基因杂合突变致低镁血症-癫痫-精神发育迟滞(HOMGSMR1)[MIM:616418]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随访并回顾性分析浏阳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例CNNM2基因杂合突变致HOMGSMR1病例临床特点,通过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对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查阅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ClinVar、gnomAD、GeneReviews、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及文献资料,采用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对锁定CNNM2基因杂合缺失变异进行评级。结果:患儿,男,3个月18 d,母亲孕1产1,反复抽搐10余天,多次查血镁均低于正常水平,波动于0.51~0.55 mmol/L,予以口服"奥卡西平""硫酸镁"治疗后抽搐好转,血镁浓度有提高,但仍低于正常,最高为0.61 mmol/L。家系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携带CNNM2基因外显子区域(c.838_843delATGGCCp.M280_A281del)杂合缺失突变,该变异未在其父母体内检出,提示为新发突变,大规模人群频率数据库gnomAD未收录该变异,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根据ACMG指南,评级为疑似致病变异。该基因的致病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HOMGSMR1,符合遗传模式。结论:CNNM2基因c.838_843delATGGCC(p.M280_A281del)是该患儿的疑似致病性变异,基因型与表型相符、杂合突变符合遗传模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该患儿临床表现的分子病因,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鼻咽通气道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通气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鼻咽通气道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通气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房颤择期行左心耳封堵术的37例高龄患者(年龄>65岁)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新型鼻咽通气道保障术中通气。主要观察指标为低氧血症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术中体动发生率;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波动情况,即术前(T1)、放置鼻咽通气道时(T2)、放置经食道心脏超声心动图(TEE)探头时(T3)、TEE术中探查时(T4)、手术结束时(T5)、患者苏醒时(T6)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 2)、呼吸频率波动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男24例,女13例,年龄(73.8±7.7)岁。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6.2%(6/37),经简单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低血压发生率为27.0%(10/37),主要发生于麻醉诱导后。术中体动发生率为32.4%(12/37),均无导致手术终止的不良事件发生。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心率、SpO 2、呼吸频率等基本生命体征平稳,未产生明显的循环波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8%(4/37),谵妄发生率为2.7%(1/37)。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出院。 结论:新型鼻咽通气道可满足静脉麻醉下左心耳封堵术中气道管理的要求,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行肾上腺皮质癌切除术的11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及讨论儿童肾上腺皮质癌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经验。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地塞米松2~5 mg、丙泊酚2~3 mg/kg、舒芬太尼0.3~0.5 μg/kg或芬太尼1~2 μg/kg、罗库溴铵0.5 mg/kg或顺式阿曲库铵0.1~0.2 mg/kg。超声引导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持续监测动脉血压。置入食管测温探头持续监测体温,置入尿管监测尿量。气管插管术后行间歇正压通气,吸入氧浓度60%~100%,氧流量2~3 L/min,潮气量7~10 ml/kg,通气频率20~26次/min,吸呼比1∶(1.5~2.0),气道压16~20 cmH 2O,维持P ETCO 2 35~45 mmHg。麻醉维持:吸入2%~4%七氟烷和/或静脉输注丙泊酚0.10~0.15 mg·kg -1·min -1,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2~0.5 μg·kg -1·min -1,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维持BIS值40~60。结扎肿瘤周围血管至完整切除肿瘤前,静脉输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5~10 mg/kg。术毕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75~1.00 μg·kg -1·d -1或芬太尼7.5~10.0 μg·kg -1·d -1镇痛至术后48 h。所有患儿麻醉过程平稳,术后顺利拔除气管导管,均存活至今。儿童肾上腺皮质癌切除术的麻醉管理需要熟知儿童肾上腺皮质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特点,关注围术期激素水平变化并及时调整患儿内环境,维持麻醉平稳,减少应激反应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健康青年人宽频正弦谐波加速试验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青年人宽频(0.01~3.0 Hz)正弦谐波加速试验(sinusoidal harmonic acceleration test,SHAT)结果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5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男24名、女26名,年龄20~40岁,中位年龄27岁。应用I-portal NOTC旋转椅系统(美国NKI)进行宽频SHAT(0.01、0.02、0.03、0.05、0.1、0.2、0.3、0.6、1.0、1.5、2.0、3.0 Hz),以各频率的增益、相位和非对称参数作为观测指标,分析各个频率的参数特征。结果:宽频SHAT的增益随着频率的增高逐渐增大,并在1.5 Hz最趋近于1,2.0 Hz和3.0 Hz的增益值略有波动;相位值随频率增高呈降低趋势,在0.3 Hz接近于0(即眼动相对于头动/转椅的延迟时间最短),并在0.6 Hz及以上频率出现负值;各频率的非对称值分布在左右两侧,且并不完全相同,但两侧值均<20%。结论:宽频SHAT能够在更宽频域内对健康青年人水平半规管功能进行不同频率的准确评估,客观反映水平半规管生理功能,拓展了传统SHAT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呼吸事件相关觉醒与脉率升高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呼吸事件相关觉醒与脉率升高的关系,评估脉率升高能否作为觉醒的替代标志物。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80例患者[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18~63(37±13)岁]稳定的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PSG记录,比较每个呼吸事件相关觉醒开始前10 s的平均脉率、最低脉率和觉醒结束后10 s内的最高脉率,同时分析觉醒指数与脉率升高指数(PRRI)以及ΔPR 1(最高脉率-最低脉率)和ΔPR 2(最高脉率-平均脉率)分别与呼吸事件持续时间、觉醒持续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下降幅度和最低SpO 2的相关性。对其中53例患者各选择NREM时10个不伴觉醒的事件和10个伴有觉醒的事件(按SpO 2下降幅度进行匹配),比较两组事件终止前后ΔPR。此外,选取50例患者同步进行便携式睡眠监测(PM),并分为非重度OSA组( n=22)和重度OSA组( n=28),分别采用呼吸事件后ΔPR≥3、≥6、≥9、≥12次作为觉醒的替代标志物,将ΔPR进行手动评分并整合到PM的呼吸事件指数(REI)中,比较根据四个脉率截点所计算的REI与金标准PSG计算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PSG)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重度OSA患者ΔPR 1[(13±7)次/min]、ΔPR 2[(11±6)次/min]均显著高于非、轻、中度OSA患者;觉醒指数与四个PRRI均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968、0.886、0.773、0.687, P<0.001);觉醒结束后10 s内的最高脉率[(77±12)次/min]显著高于觉醒前10 s的最低脉率[(65±10)次/min, t=113.24, P<0.001]和平均脉率[(67±11)次/min, t=103.02, P<0.001];ΔPR 1、ΔPR 2与SpO 2下降幅度中度相关( r=0.490、0.469, P<0.001);按SpO 2下降幅度匹配后,伴觉醒的呼吸事件终止前后ΔPR显著高于不伴觉醒的呼吸事件[(9±6)比(6±5)次/min, t=7.72, P<0.001]。非重度OSA组中REI+PRRI 3和REI+PRRI 6与AHI PS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5、0.442),且REI+PRRI 6与AHI PSG有良好的一致性(平均差值为0.7次/h,95% CI 8.3~7.0次/h)。重度OSA组中PM的四个指标与AHI PS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一致性较差。 结论:OSA患者呼吸事件相关觉醒与脉率升高独立相关,夜间频繁觉醒可导致脉率波动频率升高,脉率升高可能作为觉醒的一个替代标志物,尤其是在非重度OSA患者中,脉率升高≥6次可显著提高PM与PSG的诊断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