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示踪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卵巢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增殖,探讨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8周龄ICR雌性小鼠12只,采用环磷酰胺(CTX)200 mg/kg+白消安(BUS)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建立卵巢损伤小鼠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途径构建标记有荧光素酶(Luc)的UCMSCs;将卵巢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尾静脉移植(2×10 6个细胞)和单侧卵巢局部移植(2×10 5个细胞),移植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IVIS)技术示踪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增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FSH水平[(17.971±0.311) μg/L]显著高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4.420±0.622) μg/L]、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E2水平[(320.321±8.682) ng/L]显著低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75.383±19.4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06、4.800, P<0.05);卵巢局部移植Luc-UCMSCs后在小鼠卵巢部位可观察到荧光信号(d1:2.61×10 5±0.33、d2:1.35×10 5±0.23、d3:3.09×10 5±0.29、d4:4.12×10 5±0.43),其余部位未见荧光信号,并且在移植第2天开始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11、8.311、4.562, P<0.05),第5天信号消失,而尾静脉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7 d内各部位均未见到明显荧光信号。 结论:UCMSCs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可以在小鼠受损的卵巢局部聚集并存活,与尾静脉注射比较,卵巢局部注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肝穿刺植入可回收金标在射波刀追踪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一种肝脏金标植入新方法在兔肝脏内固定及取出的可行性,以期用于射波刀金标追踪治疗。方法:分为活体实验和离体实验。活体实验对10只家兔麻醉后,经皮肝穿刺植入3颗金标,10 d后植入设有外置套管和固定细线的第4颗金标,以射波刀分别对参照组(第1颗和第2颗)和套管组(第1颗和第4颗)配准后追踪,施照结束后,评估金标植入成功率、配准精度及取出的安全性。离体实验在离体的肝脏进行金标拉力测试,测量弹簧圈金标和无弹簧圈金标取出时所受阻力。结果:实验过程中金标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植入与回收成功率均为100%。操作过程家兔未发生明显相关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所有金标均成功追踪,套管组的配准平移偏差在头脚方向和前后方向高于参照组( Z=-11.77、-4.57, P<0.05),而左右方向低于参照组( Z=-2.52, P<0.05)。金标拉力测试结果显示弹簧圈金标拉力为(2.23±0.85)N,无弹簧圈金标拉力为(0.81±0.1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1, P<0.05)。 结论:螺旋线圈结构金标在穿刺针道内的固定效果好,细线限制了金标肝外远处移位,套管为金标回收建立通道,整体操作简单易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组织细胞外囊泡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外囊泡(LT-EV)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治疗小鼠颌骨缺损的生物学过程,以期为临床颌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方法:使用酶解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LT-EV,使用扫描电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鉴定和表征LT-EV,并通过蛋白质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LT-EV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T-EV血浆浓度,计算LT-EV的血浆半衰期。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注射LT-EV 24 h后的生物学分布。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LT-EV组(每组3只),所有小鼠行颌骨缺损手术,每7天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LT-EV组注射LT-EV),术后28 d使用显微CT检测小鼠颌骨愈合程度,通过HE染色分析LT-EV的多器官生物安全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标志蛋白表达量。采用LT-EV处理成骨分化诱导的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hJBMSC)(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与正颌外科提供的正颌手术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颌骨骨片),并比较hJBMSC组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差异,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LT-EV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结果:LT-EV产量较高,蛋白组学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显示,LT-EV含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的系列蛋白质。尾静脉注射的LT-EV可到达小鼠颌骨缺损区域,并促进颌骨缺损的再生修复[LT-EV组和对照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36.06±4.20)%和(18.58±5.61)%; t=4.32, P=0.013],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LT-EV在体外可以促进hJBMSC成骨分化,相比对照组,hJBMSC组成骨分化后ALP染色和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 P<0.05)。 结论:LT-EV产量大、易获取、生物安全性高并具备优良的促成骨作用,有望成为颅颌面骨骼缺损再生的无细胞疗法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荧光标签LS174T细胞及小鼠多部位肿瘤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荧光素酶的LS174T细胞,并建立多部位肿瘤小鼠模型,实现肿瘤细胞体内标记与动态监测。方法:使用质粒转染LS174T,经抗生素筛选及流式分选后获得EGFP+Luciferase+LS174T稳转系,接种于NOG免疫缺陷小鼠。皮下肿瘤组(5只)、腋下肿瘤组(3只)、肝转移肿瘤组(3只),使用活体成像监测肿瘤生长。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EGFP+Luciferase+LS174T在体外检测到EGFP表达,接种后5~7 d稳定成瘤。第9天腋下肿瘤组平均荧光强度(avg radiance)高于皮下肿瘤组及肝转移肿瘤组[(5.505±1.510)×10 8 p/s/cm 2sr比(9.648±0.320)×10 7、0 p/s/cm 2sr, t=5.030、6.249, P<0.01];第14天肝转移肿瘤平均荧光强度为1.244×10 7 p/s/cm 2sr。 结论:使用EGFP+Luciferase+LS174T,建立多部位小鼠肿瘤模型均能实现体内肿瘤有效标记与示踪,肿瘤荧光强度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G蛋白偶联受体6为特征的表皮干细胞以神经依赖的方式参与创面再上皮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干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尤其是再上皮化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但它们在皮肤损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该文采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6(Lgr6)标记了仅存在于小鼠皮肤部分区域的具有参与创面再生且需要与神经相互作用的表皮干细胞(ESC)。将特异性敲除白喉毒素A 亚基介导的Lgr6+干细胞作用于创面会导致愈合显著延迟。通过活体成像系统追踪损伤后的干细胞,结果显示Lgr6+干细胞的创面再生能力在背根神经节消融后变差。这导致了包含毛囊干细胞等在内的其他干细胞群的募集,以部分补偿创面闭合。单细胞谱系追踪和基因表达分析表明,Lgr6+干细胞在失去它们的生态位后转向分化而不是自我复制。因此,Lgr6+ ESC 可以通过损伤后的反应活化及与神经相互作用来调节其命运。该研究团队使用目前最先进的成像工具观察到ESC 的独特亚群,并且首次揭示了周围神经可作为干细胞生态位的重要成员调控干细胞命运,这为调节创面愈合的再上皮化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转归的动物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动物模型以研究SVF的转归。方法:C57BL/6N小鼠以15Gy剂量局部照射后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SVF处理组),每组30只。B组小鼠注射来源于B6-G/R小鼠的SVF,A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分别于SVF注射前及注射后1、3、7、14、21、28 d行活体成像(IVIS);用随机数字表法在两组小鼠中随机抽取3只,处死后切取皮肤标本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评估SVF的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SVF注射前及注射后1、3、7、14、21、28 d在IVIS下观察,光通量分别为(3.17±1.28)×10 7、(1.06±0.07)×10 10、(9.23±0.74)×10 9、(4.91±0.57)×10 9、(2.89±0.40)×10 9、(1.04±0.25)×10 9、(2.53±0.55)×10 8 [p/sec/cm 2/sr]/[μW/cm 2]。结果显示,SVF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荧光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09,15.27)=85.662, P<0.01。SVF注射后第1天( P<0.01)、第3天( P<0.01)、第7天( P<0.01)、第14天( P<0.01)的荧光信号强度显著高于注射前,而第21天( P>0.05)、第28天( P>0.05)与注射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中绿色荧光标记的SVF分布于真皮层及皮下组织,随时间增加SVF逐渐减少。 结论:本研究构建一种简便易行、高效可靠的动物模型用以示踪SVF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外泌体活体示踪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泌体是参与细胞间信号传导的重要物质,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外泌体示踪方法是揭示外泌体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外泌体示踪主要依靠分子影像学技术,其优势主要集中在核医学分子显像,其中包括外泌体的核素直接标记法和间接标记法。核医学分子显像可与解剖学成像相结合,定量监测外泌体的分布,还可对外泌体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外泌体示踪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从外泌体的生物学价值、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外泌体示踪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发光成像对肝损伤小鼠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动态示踪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活体动态示踪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小鼠体内移植后对损伤肝的趋向迁移及其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转染将CMV-Luciferase2-mKate2导入MSCs,96 h后运用流式细胞仪对表达远红外荧光蛋白mKate2的MCSs进行纯化筛选,得到基因转染的MSCs-R(MSCs-CMV-Luciferase2-mKate2)用于体外和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将小鼠(雄性BALB/c裸鼠)用随机数目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1)肝损伤实验组:以CCl 4腹腔注射建立肝损伤模型,24 h后进行脾脏MSCs-R移植;(2)对照实验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磷酸缓冲液(PBS),24 h后进行脾脏MSCs-R移植;(3)肝损伤组:建立肝损伤模型,脾脏注射PBS;(4)空白组:腹腔注射PBS。移植后每天对小鼠进行生物发光成像,直至肝区光信号消失,在第14天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肝损伤实验组和对照实验组间光信号强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CMV-Luciferase2-mKate2慢病毒感染MSCs 96 h后,经过纯化筛选其蛋白mKate2表达率高于95%。体外实验显示MSCs-R细胞生物发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呈线性正相关(R 2=0.980)。MSCs-R脾内移植后第1天肝损伤实验组和对照实验组均可见干细胞迁移至肝脏,肝损伤实验组的肝区光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实验组( t=15.476, P<0.001)。对照实验组小鼠肝区生物发光信号持续5 d,肝损伤实验组光学信号持续11 d,其他2组无光学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肝损伤实验组小鼠MSCs-R体内移植后肝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结论:生物发光成像可动态示踪脾内移植的MSCs定向迁移并定居在受损肝脏内,肝损伤有助于MSCs定向迁移至损伤组织并发挥其修复肝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脂肪血管基质组分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脂肪血管基质组分(SVF)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微环境中的转归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C57BL/6N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每组25只。将空白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以15 Gy X射线进行背部局部照射,随后对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小鼠局部注射来源于B6/G-R小鼠的SVF。通过荧光示踪、活体成像观察SVF注射后1、3、7、14、21 d的存活情况。根据动物实验结果优化临床SVF注射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创面情况以不同频次进行SVF局部注射,并观察疗效。结果: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阴性对照组在SVF注射后的第14天均可在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局部组织中的SVF。在注射后1、3、7 d,SVF的荧光信号强度依次为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注射后14 d,SVF的荧光信号强度依次为急性损伤组>阴性对照组>慢性损伤组;注射后21 d,各组SVF荧光信号强度极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急性损伤组仅在注射后14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11, P<0.05),慢性损伤组在注射后1、3、7、14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3.88~5.74, P<0.05);急性损伤组的SVF荧光信号强度在第3、7、14、21天均显著高于慢性损伤组( t=4.73~8.38, P<0.05)。阴性对照组、急性损伤组、慢性损伤组的SVF半衰期分别为6.336 、6.014、2.163 d。临床试验中在传统手术方案基础上应用SVF移植,显示SVF有明确的促进创面修复作用,且移植越早越有利于创面愈合。 结论:SVF在急、慢性皮肤辐照损伤微环境中转归不同,对临床应用中SVF的用药时机和注射频次具有临床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干细胞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脏疾病是造成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肝脏疾病(例如晚期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原位肝移植。然而,供体有限、免疫排斥等因素限制了肝移植的应用及开展。近几年,具备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疗法在治疗肝病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干细胞疗法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体内细胞成像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干细胞的行为和命运,能够对干细胞的迁移、分布、增殖及分化进行无创性活体示踪,是研究干细胞治疗肝病作用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本文将对干细胞活体成像技术在肝病干细胞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