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简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以下简称本刊)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改为现刊名.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中华首席医学网、教育阅读网等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在胶质瘤分级及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胶质瘤在成人原发恶性脑肿瘤约占80%,术前对其精准分级及分子分型能协助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可以利用水分子扩散改变反映组织结构变化的MRI技术,能无创在体评价肿瘤内水分子扩散速度及各向异性,进而为无创预测胶质瘤术前分级、基因表型预测提供影像学指标.本文就扩散张量成像的扩散系数及各向异性等定量参数在预测胶质瘤分级及分子分型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术前精准预测胶质瘤分级及分子分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指标,从而为胶质瘤患者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I功能成像及定量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疗中的应用述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我国女性癌症中第五大常见癌症,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不同分期及风险者治疗方案不尽相同,随着保育手术普及,对术前精准分期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RI是CC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方法.但MRI常规序列对CC的诊断及评估受限于主观经验,且缺乏客观定量,准确性欠佳.MRI功能成像及定量成像等新技术,能提供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肿瘤乏氧环境以及细胞增殖和蛋白代谢等多维度的精准定量信息,用于CC术前精准诊断和风险评估,为全面了解肿瘤的病理生理、代谢等提供可视化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影像大数据,有助于解决临床难题.本文将针对CC分期、疗效及是否复发评估等临床难题,综述MRI功能成像及定量成像在CC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以推动其临床应用,提升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现在如何认识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最初作为独立病种被定义,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现已被纳入新生血管病变谱系。在亚洲人群中,PCV的患病率较高,且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对其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知。通过手术中对PCV病变的动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可以确认其病变主要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Bruch膜之间,而非源自脉络膜循环,这对于理解PCV的起源和自然病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已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PCV之间架起了理论桥梁,但在病变局部的细胞/基质的超微结构以及分子水平的表现,尤其是AMD/PCV从早/中期病变发展到渗出型阶段的病变特征尚缺乏直观的临床资料。也正因为如此,给未来提出了极富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和探索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血管影像过去、现在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精准治疗离不开精准诊断,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不仅只限于诊断,而且还能够在疾病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基于分子影像学靶向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前景无限。现阶段了解心血管影像学基本特点、应用价值和检查适应证,是每一个心血管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常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脑血管壁中层及外膜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小血管病。多种分子影像技术如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等已逐渐应用于CAA患者。其中,淀粉样蛋白PET显像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特异性结合病理标志物,反映Aβ沉积的分布和负荷,可为诊断CAA提供定性与定量信息,然其在鉴别CAA与其他Aβ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价值有限。其他分子影像如tau-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及新型高选择性示踪剂也在被广泛研究中。文中主要就CAA分子影像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髓系肉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髓系肉瘤(MS)是由髓系原始或未成熟细胞在髓外浸润形成的实体肿瘤。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减少误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影像学技术,尤其是氟代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 PET-CT)对MS诊断有重要意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方案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MS的主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乳腺影像的跨尺度多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专家引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登斌教授指出,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顾雅佳教授团队围绕乳腺癌诊治相关的影像研究,深耕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领域。他们聚焦于乳腺影像新技术、新方法及跨尺度融合数据挖掘的研究。作为乳腺多学科团队重要的一分子,该团队持续进行深度交流,积极推进多学科医工交叉合作,在乳腺癌的精准影像诊断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助力大数据时代下肿瘤影像的精准诊疗,为进一步推动临床应用转化夯实基础。顾雅佳教授团队围绕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实现MRI组学的无创分型诊断,并挖掘模型背后的生物学科解释性;围绕关键基因及分子的可视化,通过影像组学实现无创预测并关联多组学数据验证,探索潜在治疗靶点;针对新辅助疗效的精准预测,创新性融合影像组学和体细胞突变特征,构建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模型,并探究高频基因突变与耐药事件之间的关联。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院王培军教授指出,以影像为主导的跨尺度多组学研究,以多组学为驱动,为乳腺肿瘤的演进发展提供影像学依据,是大数据时代下乳腺肿瘤影像研究的新方向。顾雅佳教授团队探寻影像肿瘤内异质性的潜在治疗策略,挖掘基于宏观影像对分子靶点可视化的关键特征,并创新性将热门的MRI组学与突细胞突变特征相融合构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预测模型,在精准分型和关键分子的可视化基础上,指导乳腺癌的精准诊疗,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分子改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PCLMS)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PCLMS病例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及分子学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均为女性,均无其他部位平滑肌肉瘤病史,年龄37~62岁,中位年龄47岁。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呼吸困难,1例患者出现心悸和下肢无力,1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肿瘤位于左心房,2例位于右心房,1例位于右心室;肿瘤最大径2.5~14.0 cm(平均最大径6.2 cm)。超声检查大多表现为基底较宽的中等回声团块,CT表现为团块状低密度灶。组织学上,2例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肉瘤,3例为中、低分化的平滑肌肉瘤,其中2例伴有广泛、疏松的黏液样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MDM2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例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3例有COL1A1-PDGFB基因融合。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进行了化疗。截至2021年9月15日,3例于术后0~11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7.7个月),2例存活。结论:PCLMS是一种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的肿瘤。对其临床影像、病理形态及分子学的研究将有助于临床作出准确的诊断,同时为这种难治性的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血管器械感染的分子影像:靶向细菌或宿主病原体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快速、准确诊断心血管器械感染仍是临床的一大挑战。解剖影像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或CT血管造影术是临床疑似心内膜炎的一线检查。其能检出赘生物和瓣膜周边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相比,具有独特优点。其可在发生形态学损伤前诊断早期心脏器械感染,并识别感染源或在体内其他部位的细菌栓子。尽管 18F-FDG PET/CT的异常结果已作为器械相关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主要诊断标准,被纳入到2015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但美国指南尚未纳入这一标准。除了这些临床可用的影像学手段,研究者们还致力于开发靶向细菌的示踪剂用于特异性感染显像,包括细菌麦芽糖糊精转运体、细菌胸苷激酶、抗生素、抗菌肽、细菌抗体、噬菌体和细菌DNA/RNA杂交核苷酸寡聚物的示踪剂。在上述示踪剂中,放射性标记的抗生素已在人体中进行了研究,但未能成功在临床上用于感染显像。其余大多数示踪剂仅在实验动物中进行了研究。本文比较了解剖和功能影像在心脏器械感染中的作用,并讨论了 18F-FDG和细菌靶向示踪剂的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