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仓公列传》所见西汉医学新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史记·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仓公所诊治的26则医案,结合出土和传世医学文献,可以共同勾勒西汉前期的医学概貌。《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载的医学传承,是以医书的传承为线索的,可见今本《黄帝内经》成书前的秦汉时期,确实流传着《脉经》《五色》等古医书。从藏象理论、五脏脉诊和疾病辨识3个方面分析西汉前期的医学,可知当时五脏理论已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形成了体内五脏与体表、外在环境相通的思想。在诊断疾病中,先通过脉诊审察是否为五脏疾病,再进一步辨别疾病、决断死生,也是以五脏为核心的观念的体现。对疾病的认识以经脉疾病为起点,但也存在着不能反应于脉象、需根据症状辨别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藏文医学文献的蒙古文翻译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6世纪末开始,藏医学深度影响蒙古地区医学,蒙古族智者们学习研究藏文医学文献,陆续将藏文医学文献翻译成蒙古文,促进了蒙医学的发展完善。将藏文医学文献的蒙文翻译历史分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等3个阶段,描述了各个时期藏文医学文献的蒙文翻译研究情况。清朝时期开始翻译《四部医典》《兰塔布》等重要文献10部左右,蒙古地区开始学习蒙古文医学经典。民国时期,翻译了少数2部文献,以抄本形式流传下来。新中国时期,总共有60多部文献翻译整理,是成果颇多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晚清以来普陀山的佛医活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晚清以来普陀山的佛医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特点。清末法雨寺创办“化育堂”中医馆,为僧俗服务,僧医心禅的著作《一得集》流传广泛;民国时期,寺庙创办医院,开设药店,遇疫情灾情开展慈善救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佛医活动曾一度停顿,寺庙场馆被用于医院疗养院,20世纪80年代,随着佛教组织的恢复,佛医活动也逐渐恢复,并有很大的发展,佛教协会募集资金创办医院,参与疫情灾情的救助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引导质子治疗中剂量畸变和Bragg峰位置校正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磁场对质子束传输和剂量分布的影响,探索垂直磁场条件下Bragg峰(BP)偏移的校正方法,为MR引导质子治疗的剂量计算和束流传输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蒙特卡洛(MC)模拟研究磁场下质子束在水模体的剂量分布。通过"角度校正+能量校正"的方法对BP位置偏移进行校正,并基于模拟数据通过解析公式计算校正参数。结果:磁场引起质子剂量的畸变,造成BP位置偏移,偏移程度随磁场强度和初始能量增大而增大。与MC模拟相比,解析法计算空气中质子束偏移的误差<0.2%。基于模拟数据和计算公式,借助MATLAB编程可以在1 s内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校正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存在磁场的空气层、等中心深度、照射方向对校正参数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经过校正后BP位置与预期位置基本吻合(偏移≤0.2 mm)。结论:"角度校正+能量校正"的方法能有效地校正垂直磁场下的BP位置偏移,基于模拟数据的解析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校正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古代头痛针方文献的溯源与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古代针灸方是最能反映针灸治疗特色的内容,也是针灸循证研究时不可忽视的证据来源之一。通过对古代头痛针方文献的整理发现,古代针方文献的重复传抄与改编现象多见,由于原始文献与间接文献价值不同,所以需要对针方文献进行溯源,以辨识同源文献,确定现存首见文献并厘清其流传脉络;同时由腧穴主治改编和针灸歌赋注解或改编的内容常易混淆为临床针方,还应注意将腧穴主治的改编内容加以鉴别,并予以排除;将针灸歌赋注解或改编来的内容归于相应歌赋流传脉络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救急易方》著者、内容与版本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救急易方》为明人赵季敷编撰的一部急救类方书,因救急而简便易行在当时广泛传播。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其流传情况及影响,首次详细考证了赵季敷之生平、家系,发现其祖父为朱丹溪弟子赵良仁、其父为著名儒医赵友同,从而梳理了赵氏一脉的医学传承情况。对《救急易方》的编排特色、选方用药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将其与张时彻《急救良方》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急救良方》实际上就是《救急易方》的增补本,并介绍了《救急易方》存世版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议张卿子《仲景全书》的形成和流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张卿子《仲景全书》(以下简称张版《仲景全书》)是日本学者出于实用目的,将赵开美《仲景全书》进行改编而成的,此书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仲景全书》为底本,增入《张卿子伤寒论》,并对前言、目录部分进行调整,于日本万治二年(1659)首次刊行,是日本江户前中期《伤寒论》的主要传本。清代光绪年间此书传回国内,经成都邓氏翻刻,并增入《运气掌诀录》《伤寒明理论》。组成五种书目的张版《仲景全书》在清末民国时期流传。张版《仲景全书》在流传过程中,曾被误认为是赵开美《仲景全书》。之后随着宋本《伤寒论》受到重视,此书被与赵版相区分,但是张版《仲景全书》在临床和文献两方面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陆彦功《伤寒类证便览》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伤寒类证便览》是明新安医家陆彦功编集整理的一部伤寒类医籍,计12卷,初刊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国内外现存有3种版本:一种为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全本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的残本,两地藏本均为婺源汪范依据陆氏保和堂于明弘治十二年刊本进行缮写翻刻的刻本,刊刻时间不详,原保和堂弘治十二年刊本未见;一种为藏于四川省图书馆的所谓“明弘治刻本”;一种为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清代精抄本。其文献来源主要有《伤寒类证》《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活人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此事难知》《伤寒图歌活人指掌》《胎产药方》《小儿伤寒药方》。该书使已经亡佚的《伤寒类证》得以较完整地流传下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河南地方志的药王庙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梳理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方志库地方志资料,发现河南共有450种地方志,其中45种载有药王庙。据45种地方志可知,河南25个县(市)共修建了35处药王庙,多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北部、南部,尤以西部最多。其中8处药王庙记载了修建时间,修建时间上至明朝下至民国,但大多修建于清朝时期。8处记述了建造人员,多为政府地方官员。3处记述了供奉的人物,分别为岐伯、华佗、扁鹊、孙思邈、韦慈藏,其中2处皆供奉孙思邈。各县市的药王庙建筑格局差异较大,从三进院落到天然石洞不等。地方志中载有药王的各式传说故事,是药王信仰在民间流传的具体体现,药王信仰不仅体现着世人对健康的渴求,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经》《素问》编撰与流传解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编纂思想的发掘和梳理,发现二者是一部完整书的两个部分,二者的性质、关系是以《灵枢》为内篇,系理论创新之作,叙述方法以"撰"为主;以《素问》为外篇,为临床应用和资料整理性质,叙述方法以"编"为主。内、外篇皆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之间,作者为曾长期在国家藏书机构任职的一流学者。在宋以前外篇流传更广,内篇则流传很有限,二者在传承过程中,虽内容有亡佚及添补、篇次有错乱及人为调整,但总体而论,失真的程度不大,特别是内篇《灵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