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成人鲜红斑痣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HMME-PDT)治疗中国成人鲜红斑痣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2017年2月至2023年10月行HMME-PDT治疗的265例成年鲜红斑痣患者资料。患者静脉注射5 ~ 6.5 mg/kg海姆泊芬后,采用532 nm LED绿光照射,能量密度为100 ~ 130 J/cm 2(功率密度85 ~ 100 mW/cm 2),照射时间19 ~ 25 min。患者每2 ~ 6个月治疗1次。观察治疗区域每次治疗后的反应,最后1次治疗后至少2个月,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疗效差异。 结果:265例成人鲜红斑痣患者中,男女比例90∶175,18 ~ 56(26.48 ± 6.88)岁,治疗1 ~ 8(2.67 ± 1.33)次。102例(38.4%)基愈,74例(27.9%)显效,59例(22.2%)好转,30例(11.3%)无效,总有效率88.7%。在146例无增厚的皮损中,69例(47.3%)基愈,有效率92.5%;102例轻微增厚的皮损中,32例(31.4%)基愈,有效率87.3%;17例明显增厚的皮损中,1例基愈,11例有效。50例治疗次数>3次,28例基愈(56%),有效率100%;45例单次治疗,5例(11.1%)基愈,有效率68.9%。232例不伴随软组织增生的皮损,95例(40.9%)基愈,有效率88.8%;33例伴随软组织增生的皮损,7例(21.2%)基愈,有效率87.9%。不同皮损厚度、治疗次数以及是否伴随软组织增生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不同性别、年龄、皮损颜色患者之间以及皮损是否出现结节患者之间和是否有既往治疗史的患者之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烧灼感、疼痛和瘙痒,经一般处理后均可缓解;10例(3.8 %)出现瘢痕,予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系统性不良反应。 结论:HMME-PDT治疗成人鲜红斑痣安全有效,皮损增厚和软组织增生与治疗效果相关,随着治疗次数增多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对15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面部鲜红斑痣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HMME-PDT)治疗Sturge-Weber综合征(SWS)患儿面部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行HMME-PDT治疗的SWS患儿临床资料。以5 mg/kg静脉注射HMME,采用532 nm LED光源照射治疗SWS皮损,治疗间隔8周。根据治疗前后红斑消退情况及皮肤镜视野内血管数量和密度变化情况,评价HMME-PDT治疗SWS的疗效;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事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疗效差异。结果:纳入15例SWS患儿,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74岁(1 ~ 14岁)。临床表型Ⅰ型10例,Ⅱ型5例;10例合并青光眼,6例合并癫痫,10例颅脑影像学检查异常。HMME-PDT治疗SWS皮损,15例中4例痊愈,3例显效,5例好转。8例接受2次治疗,1例显效,4例好转;7例接受≥ 3次治疗,4例痊愈,2例显效,1例好转;治疗≥ 3次患者痊愈和显效比例高于治疗2次的患者(均 P < 0.05)。7例为粉红型皮损,1例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4例紫红型,3例痊愈,1例显效;4例增厚型中1例有效;3种类型患者的显效和有效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皮损累及面正中区14例,4例显效,2例有效;累及面外侧区15例,5例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面外侧区痊愈比例高于面正中区( P < 0.05)。皮损皮肤镜下呈4种血管模式,3例为短棒状血管,4例为线状血管,5例网状血管,3例为混合型血管。短棒状血管痊愈3例;线状血管显效2例,好转2例;网状血管痊愈1例,显效1例,好转3例;混合型血管无效3例。4种血管模式的痊愈和有效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所有患儿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紫癜和结痂反应,均未出现眼部及神经系统合并症加重情况。 结论:HMME-PDT治疗SWS患儿鲜红斑痣安全有效,疗效与治疗次数、皮损分型和部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身麻醉对光动力疗法治疗葡萄酒色斑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对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葡萄酒色斑(PWS)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符合入选标准的PW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以海姆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L *a *b *色彩模式数字化描述PWS病灶颜色变化,以治疗前和治疗2次后的L值、a值、b值的变化评价疗效,治疗后L值升高、a值降低提示PWS病变改善。比较全麻状态下和未麻醉状态下PDT的疗效。采用调查问卷和门诊、电话随访等方式调查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全麻和未麻醉状态下PDT治疗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皮肤损害(水疱、结痂、瘢痕)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L值、a值、b值以 ± 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以 M ( Q1, 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皮肤损害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共纳入62例PWS患者(134次PDT治疗),男17例,女45例,末次治疗年龄(27.5±6.7)岁(14~46岁);其中每次治疗均在全麻下进行的患者(全麻组)6例,每次治疗均未进行麻醉的患者(未麻醉组)47例,全麻和未麻醉状态下PDT治疗均经历过的患者(部分全麻组)9例。(1)疗效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全麻组治疗后的a值下降了5.63±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未麻醉组治疗后的L值升高了3.39±5.16( P =0.035),a值下降了2.12±3.28( P=0.039),b值升高了3.05±3.92( 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全麻组的治疗前后a值变化幅度(|Δa|)显著大于未麻醉组(5.63±2.51 vs. 2.12±3.28, P=0.047)。(2)术后疼痛比较:全麻下和无麻醉下PDT治疗后第2天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7)分vs. 7(6,8)分, P=0.653]。(3)皮肤损害发生率比较:全麻下和无麻醉下PDT治疗后水疱[0 vs 4.7%(5/107), P=0.252]和结痂[66.7%(18/27)vs. 51.4%(55/107), P=0.064]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全麻下行PDT治疗可以增强疗效,改善患者治疗中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术后疼痛的缓解和降低术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低剂量光动力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光动力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增殖、调节及分泌功能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期为慢性创面的修复探索新方法。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1年2—4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皮肤外科手术的10例患者(5例男性、5例女性,23~47岁)捐献的术后废弃脂肪组织,提取细胞并鉴定表型。取3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仅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行海姆泊芬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敏剂组,行红光照射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照组,行海姆泊芬和红光照射处理后再常规培养的光敏剂+光照组,样本数均为3。第1和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分别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检测ADSC增殖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与ADSC共培养的HaCaT细胞迁移比例;第3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DSC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取ADSC分为光动力后0 min组、光动力后15 min组、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每组3孔,分别于行光动力处理后相应时间点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并计算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 S6K)/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S6K)比值。取2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光动力组及光动力+雷帕霉素组,每组3孔,并行相应处理。第1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同前检测并计算p-mTOR/mTOR、p-p70 S6K/p70 S6K比值;第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同前检测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培养12 d后,细胞鉴定为ADSC。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ADSC增殖水平[分别为(4.0±1.0)%、(4.1±0.4)%]和HaCaT细胞迁移比例(分别为1.17±0.14、1.13±0.12)均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7±0.6)%、1.00±0.16]相近( P>0.05),且均明显低于光敏剂+光照组[分别为(34.2±7.0)%、2.55±0.13, 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敏剂组ADSC的Ⅲ型胶原表达增加( P<0.05),单纯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增加( P<0.01);与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相比,光敏剂+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 P<0.01)。与光动力后0 min组相比,光动力后15 min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 P<0.01),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ADSC的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 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 P<0.05或 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减少( P<0.05)。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 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P<0.01)。 结论:低剂量光动力可以促进ADSC的增殖、提高ADSC调节HaCaT细胞迁移的能力,并通过快速激活mTOR信号通路增强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姆泊芬-光动力对血管内皮细胞VEGF-Α/MAPK/ERK通路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海姆泊芬-光动力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4组(细胞数为0.8×10 4/100 μl),光动力处理组(海姆泊芬浓度5 μg/ml,光照剂量为4 J/cm 2)、单独加药组(仅加入5μg/ml海姆泊芬)、单独照光组(仅予以剂量为4 J/cm 2的光源照射)、空白对照组(不加光敏剂不照光),分别检测上述不同组处理24 h后细胞的存活率,用Brdu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免疫荧光检测上述处理前、后,细胞VEGF-Α/MAPK/ERK通路相关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光动力处理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0.45±0.08)比(1.02±0.11), t=12.02, P<0.05]和细胞增殖水平[(0.42±0.02)比(1.00±0.01), t=31.20, P<0.05)]显著下降,细胞中Ras[(0.62±0.02)比(1.05±0.03), t=10.35, P<0.05],c-Raf [(0.72±0.04)比(1.00±0.05), t=7.35, P<0.05)],Mek[(0.73±0.12)比(1.15±0.04), t=7.74, P<0.05],Erk [(0.56±0.11)比(1.02±0.03), t=5.56, P<0.05],VEGF-A[(0.34±0.04)比(1.02±0.07), t=7.59, P<0.05],VEGFR2[(0.54±0.05)比(1.00±0.03), t=5.34, P<0.05]的mRNA表达下调,c-Raf [(0.44±0.02)比(1.02±0.05), t=46.7, P<0.05],Mek[(0.72±0.05)比(1.05±0.04), t=5.35, P<0.05],Erk [(0.62±0.15)比(1.03±0.03), t=8.58, P<0.05]的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VEGF-Α[(0.64±0.03)比(1.03±0.04), t=21.65, P<0.0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结论:海姆泊芬光动力通过抑制VEGF-Α/MAPK/ERK通路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和增殖水平进而达到抑制血管增生和修复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用冷敷贴缓解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术后灼痛及恢复皮肤稳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医用冷敷贴缓解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术后灼痛及修复皮肤稳态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符合纳排标准的面中部鲜红斑痣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接受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后,试验组术后即刻治疗部位使用医用冷敷贴1 h,之后每日敷贴1 h,连续使用3 d;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自然恢复。分别于术后即刻与0.5、1、12 h进行疼痛指数(NRS)评分。于术前10 min,术后即刻与30 min、1 h检测皮肤表面温度。于术前10 min,术后即刻与24、48、72 h检测经皮水分丢失(TEWL)和角质层含水量(WCSC)。统计两组术后1、2、3周结痂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观察指标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或Sidak′s检验。结果: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及TEWL、WCS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即刻,试验组与对照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 ± 1.17、8.20 ± 1.06, F = 0.30, P = 0.592);术后0.5、1 h时试验组NRS评分(6.25 ± 1.29、4.80 ± 0.77)均低于对照组(7.15 ± 0.99、6.50 ± 0.69,均 P < 0.05)。术后即刻试验组与对照组皮肤表面温度分别升高至(35.211 ± 1.333)℃和(35.637 ± 0.8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62);术后30、60 min时试验组分别为(29.11 ± 1.59)℃、(32.46 ± 1.07)℃,均低于对照组[(35.01 ± 0.91)、(34.86 ± 0.74)℃, F = 212.63、100.20, P < 0.001]。术后48、72 h时试验组TEWL分别为(12.44 ± 0.67)、(10.85 ± 0.81)g·h -1·m -2,均低于对照组[(14.61 ± 0.34)、(14.93 ± 0.24)g·h -1·m -2, F = 195.87、520.54, P < 0.001],而WCSC分别为(57.83 ± 9.29)、(52.64 ± 8.09)AU,均高于对照组[(43.87 ± 4.82)、(38.68 ± 5.33)AU, F = 24.41、49.22, P < 0.001]。试验组术后1周有3例结痂,对照组为6例,两组结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451)。 结论: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术后应用医用冷敷贴可降低表皮温度,发挥镇痛作用,缩短术后疼痛时间,同时促进皮肤通透屏障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鲜红斑痣是一种以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结构异常为特征的先天性、进行性毛细血管畸形。好发于面颈部,明显的外貌特征可能会带来社会歧视,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身心健康。光动力疗法作为鲜红斑痣的一种新兴疗法,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治疗鲜红斑痣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自2017年以来,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已被广泛用于鲜红斑痣患者,为进一步规范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共识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广泛讨论基础上制订本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护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s,PWS),又称微静脉畸形,是发生在真皮浅层的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发病率为0.3%~0.5%[1],无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2].一般出生即有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皮损多表现为粉红色至鲜红色的斑点或斑块,部分患者的皮损随着年龄增长颜色会逐渐加深、增厚,可能出现丘疹、结节、增生,部分PWS患者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到组织发育或器官功能[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HMME-PDT诱导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治疗(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photodynamic therapy,HMME-PDT)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具体作用及可能涉及的机制,为HMME-PDT治疗葡萄酒色斑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DMECs 10~15代用于本次实验.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比例及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水平及丙二醛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HMME-PDT能明显降低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诱导细胞凋亡(P<0.05).HMME-PDT能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大量ROS(P<0.05).HMME-PDT可以诱导P38、ERK磷酸化.结论:HMME-PDT能诱导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APKs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鲜红斑痣(PWS)患者26例,粉红型11例,紫红型5例,增厚型10例.以5 mg/kg剂量静脉滴注海姆泊芬后,照射532 nm LED绿光.治疗间隔为2个月,所有患者接受1~4次治疗.每次治疗前、治疗完毕时及治疗后2个月均对患者皮损固定部位拍照.结果:全部4次治疗后,PWS患者痊愈率为19.23%,显效率为50.00%,有效率为84.62%.治疗次数上,同批患者治疗2次的疗效优于治疗1次(P<0.05);不同分型的PWS中,粉红型疗效优于紫红型及增厚型(P<0.05);不同分区的面部PWS皮损中,视泡区、上颌区、下颌区疗效均优于额鼻区(P<0.05).所有患者不同程度出现烧灼感、疼痛及局部肿胀;23.07%的患者出现水疱;92.31%的患者出现结痂;73.08%的患者出现色素沉着;11.54%的患者出现色素减退;未出现感染、瘢痕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海姆泊芬光动力能有效治疗鲜红斑痣,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