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腔内重建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腔内重建技术(包括液压扩张、减容、抑制再狭窄技术)治疗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连续收治的465例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570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作为基础治疗,其中联合减容技术67例,联合抑制再狭窄技术82例,三者联合11例。比较术后1、3、6及12个月的再闭塞率、目标病变再干预率,GLASS分级P0、P1、P2组3个月内的伤口愈合率,6、12个月的保肢率及12个月的病死率。结果:本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76.0%(433条/570条),术后6、12个月随访率分别为85.4%(370条/433条)及75.3%(326条/433条),治疗病变的长度为(3.6±1.3)cm;术后1、3、6、12个月再闭塞率依次为5.5%(23条/420条)、8.2%(33条/403条)、14.9%(55条/370条)和23.6%(77条/326条);6、12个月的目标病变再干预率分别为7.6%(28条/370条)和12.0%(39条/326条);P0、P1和P2组3个月内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87.3%(192条)、70.5%(62条)及10.5%(2条)( P<0.001),6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6.2%(200条)、84.7%(127条)及33.3%(4条)( P<0.001),12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78.7%(170条)、54.5%(55条)及22.2%(2条)( P<0.001)。术后12个月病死率为6.9%(32/465)。 结论: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腔内重建可行且具有较高技术成功率,其肢体威胁期足背足底弓动脉完整程度与3个月内伤口愈合率及保肢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液压扩张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液压扩张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液压扩张组、冲击波组、联合组,每组44例。液压扩张组采用液压扩张治疗,冲击波组采用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在液压扩张治疗基础上增加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评估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价生活能力,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液压扩张组(70.45%)、冲击波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增加,JOA肩关节功能评分、ADL评分、β-EP水平升高,VAS评分和PGE2、IL-6、TNF-α水平降低( P<0.05)。联合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液压扩张组、冲击波组( 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未发生关节内感染、皮肤红肿、麻木、心悸等不良事件。 结论:液压扩张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治疗肩周炎,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PGE2、β-EP、IL-6、TNF-α水平,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发性低颅压8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自发性低颅压(SI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医院就诊的SI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治疗与转归等,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最终纳入SIH患者8例,女性6例,男性2例,年龄(33.5±7.3)岁。6例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1例慢性起病。4例发病前有诱因,3例为劳累、1例为运动。8例均有体位性头痛。3例伴有颈部疼痛。6例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1例伴有视物模糊、颈抵抗,1例伴双耳耳鸣。8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腰椎穿刺结果显示,7例脑脊液压力≤60 mmH 2O(1 mmH 2O=0.009 8 kPa),其中2例低至测不出;1例脑脊液压力正常(90 mmH 2O)。脑脊液常规结果示4例红细胞增多,2例白细胞增多。8例脑脊液生化结果均正常。8例均进行了头部MRI平扫,6例发现异常,其中1例硬膜下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组织下沉,2例颅内静脉窦扩张,1例颅内静脉窦扩张合并硬膜下血肿。8例均进行了头部MRI增强扫描,5例呈现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3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脊髓造影和计算机断层脊髓造影检查,2例发现硬脑膜脑脊液漏口。1例进行了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未发现脑脊液漏口。8例患者随访38.5(10.3,63.0)个月,保守治疗后,6例头痛缓解或消失,1例出院1周后复发入院,行非靶向硬膜外血贴片(EBP)后未再复发,1例保守治疗失败后行非靶向EBP,头痛缓解,2个月后复发,行胸椎3~4间隙靶向EBP,头痛消失,未再复发。 结论:SIH多发于青年人,核心症状为体位性头痛,可伴随多种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多样。SIH患者多可采取保守治疗,若效果不好可行非靶向或靶向EB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多点药物注射联合肩关节腔液压扩张治疗冻结肩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和肩关节腔药物注射联合生理盐水液压扩张法治疗冻结肩(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FS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注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58例。注射治疗组第1天行超声引导下的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和肩关节腔类固醇混合药物注射,联合治疗组在注射治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肩关节腔30 ml生理盐水注入行液压扩张治疗,然后2组患者再行居家肩关节功能训练15 d。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注射结束后和居家肩关节功能训练结束后(治疗结束后)进行肩痛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估[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并于治疗过程中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注射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ROM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联合治疗组注射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和PROM评分均显著优于注射治疗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和肩关节腔药物注射联合液压扩张治疗可显著改善FS患者的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且疗效优于单纯的药物注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针刀序贯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序贯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9 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的 60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将其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液压扩张-针刀松解-肩关节松动术,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痛点封闭-肩关节松动术.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T1),末次治疗后(T2)及治疗后 2周(T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T1、T3 时结节间沟积液厚度、盂下关节囊厚度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2~T3 时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 时两组结节间沟积液厚度及盂下关节囊厚度较T1 时均减小,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针刀序贯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好,可缓解疼痛及改善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缺血损伤3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1男,46岁.突发胸背部疼痛8h.术前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2C型,术前高危肋间动脉起源于假腔.2015年5月急诊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下行Bentall+全弓置换术+象鼻支架置入术.手术516 min,体外循环161 min,主动脉阻断91 min,深低温停循环31 min,最低鼻咽温20℃.术后3天出现双下肢肌力0级,双上肢指令运动可.考虑为迟发性脊髓缺血损伤引起,确诊截瘫,行脑脊液引流术,引流量10~20 ml/h,维持脑脊液压力13~15 cmH2O(1cmH2O=0.098kPa).同时予以抗凝、升压、扩张微血管治疗,术后8天拔除脑脊液引流管.术后3周左下肢足趾可见指令性动作,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2级.术后5周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2~3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结合肩胛上神经阻滞下扩张松解治疗冻结肩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冻结肩又称黏连性肩关节炎,以肩关节僵硬疼痛、肩关节多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干扰电和磁振热等物理因子[1]、关节松动[2]有助于缓解冻结肩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依从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然而对于肩痛夜间症状典型、肩关节囊挛缩或冻结明显的患者常规康复有时难以奏效,疗效不甚满意.2012年1月以来,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尝试开展电针结合肩胛上神经阻滞下液压扩张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取得较满意的初步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静脉窦测压指导静脉窦狭窄支架成形术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微导管测压指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效果.方法 42例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局限性静脉窦狭窄患者接受微导管静脉窦DSA造影及测压,对其中32例狭窄远近端压力差>12 mmHg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并复测静脉窦内压.术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症状有无复发,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32例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平行.术后1周患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无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MRV或DSA复查提示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 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相对安全、有效,微导管静脉窦测压对适应证选择及疗效评价有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液压扩张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冻结肩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液压扩张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研究的冻结肩患者均来源于本院针推康复科, 按患者首次就诊先后顺序, 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 (n=43) 和对照组 (n=40), 并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度 (ROM) 、日常生活能力 (ADL) 及肌力等方面进行评定, 同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 两组的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和肌力评分比较, 均明显上升 (P<0.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 肌力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01);治疗组愈显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液压扩张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冻结肩, 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液压扩张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冻结肩较单纯液压扩张法能更为有效地缓解疼痛, 恢复关节活动度, 改善肌力,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和治疗(附1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及硬膜外血贴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12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患者的腰椎穿刺结果、头颅及脊柱MRI特征、CT脊髓造影(CTM)特点以及硬膜外血贴的治疗效果. 结果 12例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均≤60 mmH2O.10例患者头颅MRI显示硬膜下积液、硬脑膜增厚强化、颅内静脉结构充盈、垂体充血增大及脑组织下垂等,其中1例显示垂体出血.7例患者脊柱MRI显示脊柱硬膜外积液和(或)静脉丛扩张,其中1例显示T6背外侧硬脊膜不连续增厚、背侧硬膜外大量积液致脊髓受压前移.12例患者CTM均显示脊髓脑脊液漏,85个漏点中40个(47%)位于颈椎,22个(26%)位于胸椎,18个(21%)位于腰椎,5个(6%)位于骶椎.12例患者共行硬膜外血贴治疗14次,其中4例行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初次均有效;8例行盲点硬膜外血贴治疗,6例初次有效,1例行2次盲点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1例行2次盲点硬膜外血贴治疗无效. 结论 头颅MRI联合脊柱MRI是诊断自发性颅内低压无创的检查方法;脊髓造影能明确是否有脊髓脑脊液漏,并能准确定位漏点部位;硬膜外血贴是治疗白发性颅内低压的有效方法,其中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可通过脊髓造影对漏点进行精确定位,从而更加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