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骶尾部小凹与终丝变性的关系探讨(附34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骶尾部小凹与终丝变性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以发现骶尾部小凹为主诉就诊、且行腰椎MRI检查的儿童343例.对MRI发现终丝变性(MRI阳性)或虽然MRI为阴性但有明显脊髓拴系症状的患儿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有骶尾部小凹的儿童终丝变性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不同影像学表现患儿终丝变性的差异.结果 343例患儿中,经手术证实166例(48.4%)存在终丝变性.术前MRI阳性者152例(44.3%),阴性者191例(55.7%);152例MRI阳性患儿中,52例矢状位及轴位像均可见终丝变性,100例仅轴位像可见终丝变性;191例MRI阴性者中,14例(7.3%)因存在明显脊髓拴系症状行手术探查,术中均发现终丝变性.术中显示,MRI矢状位及轴位像均为阳性组、仅轴位像阳性组、MRI阴性组的终丝最大直径分别为(3.58±1.17)mm、(2.32±0.56)mm、(2.04±0.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病理学显示,52例MRI矢状位及轴位像均为阳性组中,脂肪变性50例(96.2%),纤维脂肪变性2例(3.8%);100例仅轴位像阳性组中,脂肪变性95例(95.0%),纤维脂肪变性4例(4.0%),纤维变性1例(1.0%);14例MRI阴性组中,脂肪变性7例,纤维脂肪变性1例,纤维变性6例;3组病理学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6例手术的患儿均无手术相关的脊髓神经损伤症状,无脑脊液漏.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术前有症状的患儿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有骶尾部小凹的儿童发生终丝变性的概率高.MRI轴位像扫描有助于提高MRI的阳性发现率;MRI阴性者不能排除终丝变性.MRI终丝变性检出率与终丝直径和病理学类型相关,终丝纤维变性不易被MRI检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经口四级松解技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等级经口松解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经口四级松解技术治疗29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男132例,女165例;年龄为(42.3±12.1)岁(范围10~63岁)。采用经口四级松解技术的例数:Ⅰ级(前部软组织松解)196例(66.0%)、Ⅱ级(360°软组织松解)54例(18.2%)、Ⅲ级(360°软组织松解+齿突切除)28例(9.4%)、Ⅳ级(截骨矫形)19例(6.4%)。临床评价指标为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及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记录不同等级松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14.8±10.2)个月(范围9~36个月)。Ⅰ~Ⅳ级松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2±0.35) h、(3.00±0.36) h、(4.07±0.96) h和(5.24±0.8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5.43, P<0.001);术中出血量为(84.08±27.21) ml、(153.61±31.36) ml、(268.93±48.94) ml和(444.21±109.5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2.39, P<0.001)。Ⅰ~Ⅳ级松解组术前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85±6.68)分、(84.06±5.47)分、(84.07±5.99)分和(85.00±4.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8.34±2.38)分、(98.67±1.79)分、(98.86±1.58)分和(98.32±2.11)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1.44±1.73)分、(11.59±1.72)分、(11.61±1.47)分和(11.32±1.8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22±1.00)分、(16.28±1.02)分、(16.14±1.04)分和(16.16±1.07)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CA分别为110.19°±8.76°、112.48°±7.66°、106.61°±6.54°和109.05°±7.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0.22°±8.04°、141.86°±7.04°、142.35°±8.62°和140.15°±6.49°,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CMA分别为113.48°±9.54°、116.03°±8.38°、109.55°±7.13°和112.46°±8.3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4.28°±7.75°、146.40°±6.98°、145.81°±8.27°和143.24°±6.36°,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3例患者发生骨不愈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3~14个月)。发生并发症33例次,发生率为11.1%(33/297);包括骨不融合3例、脑脊液漏3例、切口感染3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脑脊液漏继发颅内感染导致,另1例为术后入睡时舌后坠导致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咽部不适11例、髂骨取骨区疼痛4例、髂骨切口愈合不良8例。 结论:经口四级松解策略能有效指导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使经口松解技术更有效、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难题。脑脊液是一种保护大脑和维持颅内压的生理性液体,脑脊液漏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持续性头痛、恶心、呕吐,并增加脑膜炎的风险。正确有效的硬脊膜缝合和修补是恢复的基础,硬脊膜的修复难以通过药物途径得到缓解,因此脑脊液漏及时识别和细致修复,对于恢复和降低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相关不同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就脑脊液漏的病因和诊断及其修复方法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以避免伤口和椎管内及颅内感染、延迟愈合、假性硬脊膜囊肿形成、脊髓神经受压等并发症发生,能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脊膜瘤的技巧和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22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的椎管内120例脊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90例,男30例;年龄14~85岁,平均54岁。McCormick临床脊髓神经功能分级:I级29例,II级59例, III级25例, IV级7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内来院复诊,之后采用复诊、电话等随访,复查脊髓神经功能及MRI,对患者术前、术后和后期随访的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120例中,113例全切除病灶,7例大部分切除。无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0年,3个月时95例症状(如麻木、疼痛、运动受限等)好转甚至完全消失,23例症状同术前,2例加重。术后3个月时,95例(79.2%)症状好转,23例(19.2%)稳定,2例(1.6%)加重;根据McCormick脊髓神经功能分级,92例Ⅰ级,15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影像学检查显示硬脊膜囊复胀良好,未见复发病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脊膜瘤安全有效,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治疗的46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第2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White-Panjabi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估脊柱稳定性,以评分≥5分为脊柱失稳。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的颈、胸、腰椎各手术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以评估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46例患儿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1.1)个(2~7个),手术椎管共184个节段,包括61个颈椎节段、91个胸椎节段以及32个腰椎节段,手术时长为(102.4±15.2)min(60~130 min)。术后均无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4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24.7±5.3)个月(12~36个月)。术后1年改良McCormick分级Ⅰ级3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脊柱失稳。184个手术节段的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强直及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伴强直及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PERM)是僵人综合征的特殊亚型,临床罕见且诊断困难。本文报道1例PERM病例,患者为66岁女性,病程波动进展,以面部肌张力增高、头颈部瘙痒、延髓受累症候群及双下肢僵直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肌电图见安静状态躯干及四肢近端肌大量运动单位电位持续发放,痉挛发作时明显增强,符合僵人综合征的肌电表现。本例患者最终诊断为PERM,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冲击等免疫治疗效果良好。PERM是临床罕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需提高认识以免延误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与徒手颈后路置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22例寰枢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6~68岁[(50.7±11.9)岁]。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的1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板辅助置钉组),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入院的11例采用徒手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两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8枚,其中导板辅助置钉组和徒手置钉组各置入44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根据Kawaguchi分级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26.4±1.8)个月]。导板辅助置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87.3±19.5)min、(6.4±1.4)次,短于或少于徒手置钉组的(115.5±23.0)min、(10.3±1.7)次( P均<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板辅助置钉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5.5%(42/44),徒手置钉组为79.5%(35/44)( 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螺钉偏离所导致的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 结论:与徒手颈后路置钉相比,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置钉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脊髓背根入髓区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空洞均位于颈、胸髓。患者均接受DREZ入路直形引流管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腰痛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MRI评估脊髓空洞的改善情况(空洞体积缩小≥50%为明显改善)。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暂时性上肢麻木及脑脊液漏各1例,无一例患者出现分流管堵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死亡。术后3、12个月随访,分别有17例(81.0%)、20例(95.2%)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mJOA腰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1.6±1.1)分、(11.3±1.3)分,与术前的(8.1±1.3)分比较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影像学随访显示,术后3个月,19例(90.5%)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20例(95.2%)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 结论:对于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采用经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毒性脑膜炎合并MOG抗体阳性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病例资料回顾及文献复习,提高对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偏头痛发作形式为首发表现的MOG抗体阳性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偏头痛发作形式为首发表现,最终脑脊液中检测出人疱疹病毒(4型),脑脊液和血清中检测出MOG抗体,住院期间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结论:头痛也是MOG抗体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误诊,应仔细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