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TOF-MS和多元统计分析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研究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白术漂制工艺的合理制定及炮制机制的阐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的漂制品(第1、2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用9倍量米泔水各漂12、24 h;第3~5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各漂12、24、48 h,漂洗温度均为2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其化学成分,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5%~30%B;5~14 min,30%~60%B;14~23 min,60%~70%B;23~31 min,70%~95%B;31~32 min,95%~5%B;32~35 min,5%B),柱温 40 ℃,进样量 2 μL,流速 0.3 mL·min-1;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并采集质谱数据,扫描范围m/z 50~1 250;利用PeakView 1.2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对照品、chemicalbook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质谱数据通过MarkerView1.2软件归一化处理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异化合物,分析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漂制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 从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中共鉴别出55个化学成分,包含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在内的40个共有成分.其中,从白术生品、第1~5阶段漂制品中分别鉴别出了 53、47、49、49、44、46个成分.与白术生品比较,漂制过程中新增了 vitexin和dihydrosyrindine 2个成分,未检测到聚-L-组氨酸、尿苷等 9 个成分,而 9-hydroxy-7-oxo-7H-furo[3,2-g]chromen-4-ylβ-D-glucopyranoside、4-octylbenzoic acid 等 4个成分在漂制过程中呈消失-出现的变化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8个差异化合物,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这3个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漂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都是生品中为最低,第3阶段漂制品中为最高.结论 漂制辅料(清水和米泔水)和漂制时间是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产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漂白术饮片若以白术内酯Ⅰ、Ⅱ、Ⅲ为指标性成分和药效成分,则白术合理的漂制工艺为:白术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漂12 h.该实验可为樟帮特色米泔水漂白术炮制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液内两种胆汁酸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定量检测前列腺癌(PC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液样本内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含量,验证CA和CDCA作为PCa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明确两者诊断性能.方法 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确诊的男性PCa患者20例纳入实验组,另外11例男性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收集其血液样本,将收集血液样本离心取其上清液,加入待测内标物质,使用梯度洗脱对CA、CDCA进行分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定量检测血液中CA、CDCA含量,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两种物质CA、CDCA诊断模型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PCa组血液样本中CA含量分别为 0.302、0.287、0.215、0.187、0.190、0.185、0.180、0.166、0.174、0.158、0.155、0.144、0.140、0.120、0.125、0.135、0.110、0.124、0.129、0.115 ng/ml,健康对照组 CA 含量分别为 0.169、0.170、0.153、0.142、0.122、0.144、0.082、0.085、0.074、0.055、0.032 ng/ml,前者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a组血液样本中CDCA含量分别为1.770、1.612、1.508、1.235、1.339、0.650、0.662、0.942、0.752、0.750、0.760、0.555、0.507、0.523、0.421、0.333、0.345、0.378、0.329、0.225 ng/ml,健康对照组 CDCA 含量分别为 0.525、0.431、0.345、0.304、0.299、0.235、0.230、0.205、0.195、0.185、0.190 ng/ml,前者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CA实验数据绘制ROC曲线,此时曲线下面积(AUC)=0.761,截断值为0.085,检测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5.45%,约登指数为0.455;使用CDCA实验数据绘制ROC曲线,此时AUC=0.902,截断值为0.304,检测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72.73%,约登指数为0.677.结论 PCa组患者血液中CA与CDC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具有较高灵敏度,因此血液中的CA与CDCA可作为诊断PC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PCa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液中CDCA含量均高于CA,且具有更高的特异度,CDCA作为PC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诊断性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酰胺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神经酰胺(ceramide,Cer)、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esidual cholesterol,RC)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IS患者447例,根据头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所示动脉管腔情况将患者分为非狭窄组(n=144)和狭窄组(n=303),其中狭窄组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组(n=121)和重度狭窄+闭塞组(n=182).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基线生化资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患者血清Cer,计算TyG指数和RC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Cer、TyG指数、RC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狭窄组比较,狭窄组Cer、TyG指数、RC、Lp(a)、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r16:0、Cer18:0、Cer24:1、Cer24:1/Cer24:0、Cer18:0/Cer24:0、Cer16:0/Cer24:0是老年IS患者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er24:0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负相关(r=-0.122,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r24:1、Cer24:1/Cer24:0、Cer18:0/Cer24:0、Cer16:0/Cer24:0,RC、TyG指数诊断老年IS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0.846、0.826、0.829、0.578、0.586(P<0.05).结论 老年IS患者的血清Cer、TyG指数、RC水平较高,可能是老年IS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代谢轮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正常糖耐量(NGT)人血浆代谢物的变化,构建差异代谢物的轮廓及分析不同代谢途径.方法 收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T2DM及NGT的血浆样本,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进行检测.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筛选,条件为P<0.05和差异倍数(FC)<0.90或FC>1.10,并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富集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结果 维吾尔族T2DM组与NGT组相比,有109种的差异代谢物,特有的43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5个通路中.哈萨克族的T2DM与NGT组相比,有86种差异代谢物,特有的28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尿素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impact>0.10,P<0.05).结论 本文构建了T2DM人血浆代谢轮廓谱,并筛选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T2DM特有的代谢物,为T2DM早期预防提供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磺酸雷沙吉兰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服用甲磺酸雷沙吉兰片的药代动力学,并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空腹试验按两周期、两序列交叉设计,入组36例受试者,于2个周期分别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1 mg,采集血浆样本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雷沙吉兰的浓度,用平均生物等效性(ABE)方法进行等效性评价.餐后试验按四周期、两序列完全重复的交叉设计,入组48例受试者,受试者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各2次(给药剂量均为1 mg),根据Cmax、AUC0-t、AUC0-∞的个体内变异程度,分别用参比制剂标度的平均生物等效性和ABE的方法评价等效性.结果 在空腹试验中,受试者口服甲磺酸雷沙吉兰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雷沙吉兰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9.70±3.14)和(9.62±3.85)ng·mL-1,AUC0-t分别为(6.03±1.47)和(6.02±1.95)ng·h·mL-1,AUC0-∞ 分别为(6.13±1.51)和(6.12±1.97)ng·h·mL-1.Cmax、AUC0-t、AUC0-∞ 几何均值比(GMR)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 94.11%~118.06%、99.22%~107.74%、99.16%~107.44%,均在80.00%~125.00%.在餐后试验中,受试者口服甲磺酸雷沙吉兰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雷沙吉兰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00±1.92)和(3.52±1.77)ng·mL-1,AUC0-t分别为(5.02±1.20)和(5.06±1.20)ng·h·mL-1,AUC0-∞ 分别为(5.11±1.23)和(5.14±1.22)ng·h·mL-1.AUC0-t、AUC0-∞ GMR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 96.99%~101.19%和 97.17%~101.41%,均在 80.00%~125.00%;Cmax的单侧 95%置信区间上限小于零,GMR的点估计值是82.01%,在80.00%~125.00%.空腹及餐后试验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86%和22.92%,所有不良事件均为中、轻度.结论 2种甲磺酸雷沙吉兰片在空腹和餐后2种状态下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生物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评价2 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生物等效性.方法 生物等效性试验采用随机、开发、两周期、自身交叉的设计,健康受试者56 例,空腹和餐后各半,每周期单次给予参比制剂或受试制剂50 mg,清洗期为7d.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米诺环素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空腹口服米诺环素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米诺环素峰浓度(Cmax)分别为(541±137)和(558±140)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8 347±1 986)和(8 205±1 790)h·ng·mL-1,半衰期(t1/2)分别为(18.2±2.84)和(18.0±3.05)h.餐后口服米诺环素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米诺环素Cmax分别为(349±72.1)和(352±73.2)ng·mL-1,AUC0-t分别为(6 428±1 077)和(6 588±1 118)h·ng·mL-1,t1/2 分别为(18.5±3.10)和(18.4±3.21)h.在空腹试验中两制剂的Cmax、AUC0-t和AUC0-∞ 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0.84%,101.46%)、(95.2%,102.8%)和(95.31%,102.71%).在餐后试验中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AUC0-t、AUC0-∞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4.71%,103.42%)、(95.40%,99.83%)和(95.79%,100.02%).结论 中国健康人群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口服米诺环素2 种制剂生物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高剂量率照射与常规照射后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时序性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超高剂量率照射(FLASH-RT)和常规照射(CONV-RT)对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方法:胶质瘤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21只,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健康对照组(3只)、CONV-RT组(9只)和FLASH-RT组(9只)。CONV-RT组以0.4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FLASH-RT组以60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健康对照组以相同条件给予0 Gy假照射。两照射组照射后1、3、7 d分别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健康对照组于假照射后7 d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取基于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平台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胶质瘤小鼠受不同方式照射后,血浆中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FLASH-RT组和CONV-RT组3个时间点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筛选出12和5种差异代谢物,照后1 d血浆代谢物差异最大,照后3和7 d血浆代谢物差异减小。FLASH-RT组筛选出的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也存在于CONV-RT组中,其余10种差异代谢物仅存在FLASH-RT组,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FLASH-RT与CONV-RT组均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结论: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有可能成为不同辐射方式共有的敏感标记物,为探索FLASH-RT治疗胶质瘤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茵栀黄口服液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法尼醇Ⅹ受体-成纤维生长因子15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茵栀黄口服液组,每组6只。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评分。检测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回肠内容物胆汁酸组成,包括牛磺酸结合β鼠胆酸(TβMCA)、熊去氧胆酸(UDCA)和胆酸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法尼醇Ⅹ受体( FXR)、成纤维生长因子15( FGF15)和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4( FGFR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胆汁酸合成相关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27亚族a成员1(CYP27a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b成员1(CYP7b1)、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族a成员1(CYP7a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8亚族b成员1(CYP8b1)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组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TBil、ALT和AST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47±0.07) mmol/L比(1.90±0.13) mmol/L、(2.57±0.17) mmol/L比(6.84±0.23) mmol/L、(0.88±0.22) mg/dL比(2.06±0.25) mg/dL、(28.43±3.16) U/L比(87.15±23.27) U/L、(147.40±8.47) U/L比(289.00±12.66)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15.19、4.31、2.50、9.58,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肝细胞脂肪变和气球样变评分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00±0.26)分比(2.33±0.33)分、(0.33±0.21)分比(1.17±0.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4.90,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拮抗型胆汁酸TβMCA和UDCA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4.95±0.68) nmol/g比(2.64±0.15) nmol/g、(7.86±1.84) nmol/g比(2.22±0.38) n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2、2.99,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内容物FXR激动型胆汁酸胆酸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4.69±0.46) nmol/g比(21.66±3.25) nmo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4, P<0.05)。茵栀黄口服液组回肠组织 FXR、 FGF15 mRNA和蛋白质,以及肝组织 FGFR4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1.86±0.40比4.25±0.70、9.99±2.82比75.17±23.41、4.76±0.63比12.66±1.39、2.20±0.14比5.30±0.25、1.15±0.05比3.05±0.16、1.73±0.09比2.37±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6、2.76、4.87、10.90、10.96、2.94, P均<0.05)。茵栀黄口服液组胆汁酸合成替代途径中的CYP27a1和CYP7b1水平均高于高脂饮食组(分别为2.13±0.33比0.50±0.09和2.95±0.60比0.37±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2、3.20, P均<0.05);但CYP8b1表达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2.38±0.41比8.63±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 P<0.05)。 结论:茵栀黄口服液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胆汁酸组分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达到减轻NAFLD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冰冻人血清尿素和肌酐国家二级标准物质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联合使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酶学参考方法研制冰冻人血清尿素、肌酐国家二级标准物质,作为量值溯源的载体。方法:参照JJF1343-2012《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和JJF 1006-1994《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候选物质进行均匀性、稳定性、互换性评价;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北京航天总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6家参考实验室采用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推荐的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及酶学参考方法共同对标准物质进行定值,计算不确定度。结果:所研制标准物质均匀性的方差分析结果为 P>0.05,稳定性评价 t值小于 t(0.05)查表时的 t值,互换性评价结果位于4个常规检测系统测量值95%置信区间内,最终定值结果为尿素:14.7 mmol/L,扩展不确定度0.3 mmol/L( k=2),肌酐:313.9 μmol/L,扩展不确定度14.5 μmol/L( k=2)。 结论:成功研制的冰冻人血清尿素、肌酐二级标准物质标示值可靠,均匀性、稳定性较好,不同检测系统间具有良好互换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柞树叶总黄酮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柞树叶总黄酮对四氧嘧啶诱发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探讨其潜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将健康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生理盐水溶液(45 mg/kg)建立化学性糖尿病模型。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盐酸二甲双胍150 mg/kg),总黄酮低(100 mg/kg)、中(200 mg/kg)、高(400 mg/kg)剂量组,单体黄酮低(25 mg/kg)、中(50 mg/kg)、高(100 mg/kg)剂量组。各给药组均按0.2 ml/10 g小鼠体重灌胃给药,1次/d,连续灌胃14 d,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第7、14天,测定小鼠体重及空腹血糖值;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测定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β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柞树叶总黄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14 d,柞树叶总黄酮各剂量组及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紫云英苷各剂量组血糖值降低( P<0.01或 P<0.05),AUC下降( P<0.01或 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 P<0.01或 P<0.05);UPLC-MS/MS鉴定了柞树叶总黄酮中12个黄酮苷及苷元类成分。 结论:推测柞树叶降糖的物质基础为其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柞树叶总黄酮及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紫云英苷单体黄酮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发挥降血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