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发龋的病因及防治策略研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继发龋是临床上影响修复体寿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与原发龋相比,继发龋在病因、疾病进展、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结合继发龋最新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进行总结和剖析,将为深入认识继发龋和提高继发龋的临床防治水平奠定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牙窝沟龋深度学习分割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一个可家用的能直接显示龋病范围的深度学习分割模型。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门诊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共494张用内窥镜采集的、含有龋齿的磨牙和前磨牙照片,由医师进行标注后用DeepLabv3+进行分割训练,随后进行验证和评估。建立的深度学习分割模型识别龋病的平均准确度为0.993,灵敏度为0.661,特异度为0.997,Dice系数为0.685,并交比(IoU)为0.529。本研究建立的深度学习分割模型可以识别并分割出龋病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诊断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检测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为邻面龋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或无保留价值而拔除的人离体恒前磨牙及磨牙160颗(外观完整或邻面龋洞缘位于釉质牙骨质界之上),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组织学检测并分级(0级:无龋坏;1级:龋坏达釉质外1/2;2级:龋坏达釉质内1/2;3级:龋坏达釉质牙本质界;4级:龋坏达牙本质外1/2;5级:龋坏达牙本质内1/2)。根据组织学分级将160颗离体牙根尖X线片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各80颗)。由2名评估者参照组织学图像对训练集根尖X线片进行龋坏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由另2名评估者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分别对测试集根尖X线片进行邻面龋诊断。以组织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综合评估肉眼诊断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诊断准确性。通过查准率-查全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综合评估两种诊断方法对龋坏样本的查准查全能力。通过灵敏度(即查全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查准率)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进一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 结果:对测试集离体牙根尖X线片,肉眼诊断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29(95% CI:0.650~0.808)和0.762(95% CI:0.685~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与肉眼诊断的特异度、PPV、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76.7%)显著大于肉眼诊断(59.3%)( P<0.05)。肉眼诊断对恒牙邻面1级龋坏的灵敏度(27%)显著小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77%)( P<0.05)。 结论:与肉眼相比,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对恒牙邻面釉质龋,尤其是局限于釉质内的早期龋坏更灵敏。本项研究建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与评价者肉眼诊断的准确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在龋病诊疗中的应用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口腔医学多个领域应用日益广泛。龋病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在龋病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有望推动龋病诊疗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变。本文对人工智能在龋病诊断、治疗、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龋风险评估的龋病治疗计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对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龋病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对现有龋损的修复治疗,而应以龋病风险评估和龋损活跃性评估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进而控制龋病进展和恢复患牙的结构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少年期与成年期患者唾液菌群差异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近年来菌群成为研究热点,而口腔菌群的一些背景状况,如年龄的差异化表现尚有待澄清。本研究拟对少年期与成年期的唾液菌群差异开展前瞻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52例门诊患者,在平衡了性别、民族、地区、症状、压力、口腔伴随疾病等因素后,组成少年组26例,年龄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距)为14(1)岁,男性比例26.9%;成年组26例,年龄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距)为35(7)岁,男性比例15.4%。两组研究对象均除外深龋、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重度牙周炎、严重牙列拥挤、明显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口腔黏膜疾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情况、关节调查Fonseca记忆指数(Fonseca anamnestic index, FAI)、压力状态水平、睡眠质量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清晨非刺激条件下采集口腔唾液,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对两个年龄组的结果分析比较。结果:少年组和成年组的唾液菌群 α多样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然而 β多样性呈现明显区别(Bray-Curtis距离 F值=3.044, P=0.001;Jaccard距离 F值=1.670, P=0.001),菌群构成上的丰度差异比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属水平的显著富集菌群,在少年组是普雷沃菌属、放线菌属、奇异菌属、乏养菌属、乳杆菌属,在成年组是嗜血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隐蔽菌_(SR1)_[G-1]、密螺旋体属、小单胞菌属、土地杆菌属、坦纳菌属、毛螺菌科_[G-8]、厌氧球形菌属、毛螺菌科_[G-3]。功能预测在两组间亦有区别,少年组涉及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半乳糖代谢、磷酸肌醇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光合作用通路,成年组涉及生物素代谢、丁酸代谢、硫辛酸代谢、甲烷代谢、蛋白质外排、RNA降解以及霍乱肠毒素致病循环。 结论:少年组的特异菌群含有常驻菌、益生菌,成年组与感染相关致病菌的种类增加。今后在进行口腔菌群分析时须区分少年与成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护理措施对青少年龋齿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措施对青少年龋齿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进行青少年正畸针对性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患者的口腔不良习惯、常食硬食及龋齿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发病率呈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牙齿吻合程度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发病率呈正相关。 结论: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有不良口腔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牙齿吻合程度、心理健康水平,在患者的后期治疗中可将本次的青少年正畸针对性护理措施中的几点作为护理措施实施的重点,以达到避免患者再次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龋齿关怀课堂教育在口腔门诊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儿童龋齿关怀课堂教育在口腔门诊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龋齿防治的儿童96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关怀组及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关怀组实施关怀课堂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点龋齿发生率,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知识评分、关怀课堂教育的评价结果、儿童家长满意度。结果:关怀组干预6个月后、9个月后以及12个月后的龋齿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关怀组及常规组的口腔健康知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关怀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关怀组对讲课内容感兴趣和认为课堂教育提高口腔护理知识、口腔护理技能及希望以后继续有机会听讲座人数占比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关怀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龋齿关怀课堂教育在口腔门诊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龋齿发生率,提高口腔健康知识评分,且有助于提升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颈部肿瘤放疗相关口腔并发症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疗是头颈部肿瘤患者常见的治疗方式。头颈部放疗常会导致口腔颌面部并发症,因该部位组织结构复杂,发病机制多样,现有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较为局限。本文重点对最常见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及放射性龋齿进行系统总结,回顾了现有发病机制假说、治疗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相关病理机制和新的预防、治疗手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在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无法保留或缺失多年无法实行种植的正畸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正畸对照组(A组)15例、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实验组(B组)15例。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PD)、角化牙龈宽度(WKG)、牙龈萎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下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测量从下切牙的中心点到颏部前缘距离,即LM-AC距离)、下颌骨高度(测量牙根远中面或近中面至牙槽骨缘距离,即CEJ-AC距离)、矫正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第4、6、8、12周,B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分别为(0.86±0.13)mm、(2.75±0.24)mm、(3.54±0.24)mm、(4.67±0.13)mm,均大于A组的(0.43±0.06)mm、(1.27±0.14)mm、(1.85±0.53)mm、(2.65±0.06)mm( t=6.83、14.13、18.24、23.78,均 P < 0.001)。治疗前,两组PI、GI、PPD、WKG、GR、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A组PI、GI、WKG、GR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PD、CAL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7.50,均 P < 0.05);B组PPD、WKG、GR、CAL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6、-5.57、-45.33、-9.72,均 P < 0.001);且B组PPD、WKG、GR、CAL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8、-3.18、10.00、10.69,均 P < 0.001)。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 P < 0.001)。治疗后两组LM-AC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能够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能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