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发龋的病因及防治策略研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继发龋是临床上影响修复体寿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与原发龋相比,继发龋在病因、疾病进展、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结合继发龋最新基础与临床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进行总结和剖析,将为深入认识继发龋和提高继发龋的临床防治水平奠定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BT直丝弓矫正治疗对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麦克劳林·贝内特·特雷维斯(MBT)直丝弓矫正治疗对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21年2-9月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范围13~18岁)、B组(年龄范围30~35岁)各45例,患者均给予MBT直丝弓矫正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患者分为100 g力组(A1组)22例和150 g力组(A2组)23例,B组分为100 g力组(B1组)22例和150 g力组(B2组)23例。观察年龄对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及咬合力的影响,结合施力后牙齿咬合力的改变及颌骨密度、高度的变化,评价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对不同矫形力施加过程中的拮抗作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骨膜蛋白、咬合力分别为(1 249.38±89.29)pmol/L、(1 038.37±79.54)N,均明显高于B组的(831.54±76.38)pmol/L、(921.45±81.36)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86、6.89,均 P < 0.05)。治疗1个月、3个月,A2组咬合力、颌骨密度、颌骨高度改善程度均优于A1组( t=2.92、6.39、0.64、1.30、1.07、2.48,均 P < 0.05)。治疗7 d、14 d后,B1和B2组患者骨膜蛋白含量均升高,B2组高于B1组( t=0.59、1.89,均 P < 0.05);治疗1个月时,B1和B2组咬合力、颌骨密度、颌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3个月后,B2组改善程度均优于B1组( t=0.27、4.02、3.07、1.52、0.06、1.57,均 P < 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牙齿松动3例、牙髓反应2例、黏膜溃疡1例、继发龋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 结论:MBT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牙齿畸形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及咬合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矫正力可诱导骨膜蛋白表达的增强和活化,能改善牙周伤口愈合和再生,提高患者的咬合力、颌骨密度和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中长期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并行无髓后牙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的患者进行回访,从颜色、形态、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完整性、继发龋5个方面对未脱落的修复体进行评价。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计算修复体5年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49例,年龄(38.8±10.2)岁,共计101件全瓷嵌体冠,随访(62.8±12.0)个月。101件修复体中5件脱落,2件折裂,1件边缘发生继发龋。93%(89/96)的修复体形态评价和95%(91/96)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价为修复体效果理想,38%(36/96)的修复体颜色与基牙一致。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93.0%(95% CI:87.9%~98.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修复体材料、牙位、性别以及颌位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 P=0.349;χ2=0.64, P=0.422;χ2<0.01, P=0.957;χ2=0.69, P=0.407)。 结论:本组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低龄儿童龋全身麻醉下治疗后再次患龋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均较高(上下颌乳尖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2和6,上下颌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6和12),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以再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9和5)。治疗后再次患龋牙面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磨牙邻面(37)、乳磨牙 面(28)、乳尖牙邻面(13)、乳磨牙颊舌面(12)、乳前牙唇舌面(10)、乳尖牙唇舌面(8)和乳前牙邻面(5)。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和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在治疗后保持无龋和再次患龋的两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饮食和口腔保健习惯方面,治疗后7和13个月随访时患龋组甜食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 P<0.05)。 结论:2~4岁S-ECC患儿全身麻醉下治疗后有较高的再患龋风险,定期复查维护十分必要;复查中应着重预防和治疗乳磨牙新发和继发龋坏,以及乳前牙继发龋坏;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是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重要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16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根管填充术治疗,根据采用的不同术后修复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给予金属预成冠修复术,对照组(80例)给予树脂填充修复。比较两组牙龈健康情况(牙龈指数)及修复效果,包括有无继发龋、牙龈情况(有无充血)、有无食物嵌塞;随访1年,比较两组牙体情况(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以及修复安全性(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结果:修复前,两组牙龈指数[(0.76±0.41)比(0.7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后,观察组的牙龈指数为(0.86±0.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62)( t=5.288, P<0.001);观察组无继发龋、食物嵌塞等,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出现继发龋8例、食物嵌塞4例、牙龈出血9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 2=6.826, 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黏合合格者79例(98.75%),咬合合格者78例(97.50%);对照组黏合合格者70例(87.50%),咬合合格者69例(86.2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907、6.781,均 P<0.05);观察组边缘密合性成功率、邻接关系成功率以及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75% 比86.25%、100.00%比87.50%、100.00%比85.00%、98.75%比8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009、10.666、12.973、11.272,均 P<0.05)。 结论:采用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黏合合格及咬合合格成功率高,不良缺陷少,可减少食物嵌塞以及牙龈出血的发生,降低继发龋病风险,能较好的保护剩余牙体组织,维护正常咀嚼功能,有利于恒牙的萌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单端粘接桥修复儿童单颗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单端粘接桥修复儿童单颗前牙缺失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3至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的10~14岁儿童中选择单颗前牙缺失患儿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上颌中切牙9颗,上颌侧切牙5颗。使用口内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印模制取,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端粘接桥,使用CAD/CAM PMMA材料进行数字化制作,之后进行口内试戴、粘接。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检查修复体有无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颜色、继发龋、有无折断及基牙松动情况,根据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对修复体的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分为3个等级,A级表示修复效果理想,B级表示修复效果尚可(不包括修复体完整性、基牙松动度及继发龋评价),C级表示修复效果不佳。结果:在临床随访期间14例CAD/CAM PMMA单端粘接桥均未出现脱落,术后3个月14例修复体均无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良好,颜色未见变化,无继发龋,未出现修复体折断,基牙无异常松动,所有评价指标均为A级;术后6个月1例修复体折断为B级;术后12个月2例修复体出现边缘着色评价为B级。结论:CAD/CAM PMMA单端粘接桥修复儿童单颗恒前牙缺失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病因及正畸治疗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颌第二磨牙在牙弓后段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受到第三磨牙以及牙弓后段拥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阻生受到广泛关注。下颌第二磨牙阻生常表现为近中阻生,影响咀嚼效率,与下颌第一磨牙邻接不良而继发龋病、牙周病及牙根吸收。由于下颌第二磨牙位于牙弓末端,传统正畸治疗方法难以施加矫治力,是正畸治疗的难点。本文就其病因及正畸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儿童乳磨牙金属预成冠输送钳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童乳磨牙金属预成冠是一个预先成型的、与牙齿非常贴合的不锈钢金属牙冠,用于修复乳磨牙的缺损,恢复牙体外形,保护牙齿并恢复咀嚼功能,防止充填物的脱落、继发龋产生和牙体组织的折裂,诱导继承恒牙的顺利萌出。儿童乳磨牙金属预成冠在佩戴之前,需要将牙科粘接剂装入冠内,然后传递给口腔医生。目前通用的操作方式是四手护士戴手套,用手指直接握持金属预成冠,用塑料调拌刀将牙科粘接剂导入冠内,再直接手对手传递给口腔医生。由于牙科粘接剂很粘稠,容易粘附于手套上以及金属预成冠外侧,金属预成冠还容易歪斜、掉落;此外,直接手对手传递,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滑落,不仅延长了操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感控问题和医疗安全问题。因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儿童乳磨牙预成冠输送钳,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H响应性新型叔胺单体改性树脂粘接剂对变异链球菌和干酪乳杆菌体外双菌种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pH响应性新型叔胺单体(DMAEM)改性树脂粘接剂(DMAEM@RA)防治继发龋的应用前景。方法:按粘接剂改性的方法,向树脂粘接剂中添加5%DMAEM,改性合成DMAEM@RA。以变异链球菌(Sm)和干酪乳杆菌(Lc)双菌种生物膜为研究模型,分别在树脂粘接剂(对照组)和DMAEM@RA(DMAEM@RA组)上进行培养。分别设置pH值为7.4、6.0、5.5和5.0的培养体系。通过定量PCR分析菌量,通过扫描电镜和胞外多糖染色分析DMAEM@RA对双菌种生物膜表型、菌量及胞外多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DMAEM@RA对Sm致龋毒力基因的影响。结果:DMAEM@RA在酸性条件下可显著降低Sm和Lc的菌量,特别是Lc。pH=5.0时,DMAEM@RA组共培养Sm菌量对数值[lg(CFU/ml)](7.58 ±0.01)显著低于对照组(7.87 ±0.03)( t=14.32, P<0.001),Lc菌量对数值[lg(CFU/ml)](7.29 ±0.0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7.93 ±0.15)( t=6.93, P=0.002)。扫描电镜下也可观察到DMAEM@RA组菌量减少,同时有细胞碎片出现。此外,DMAEM@RA可在酸性条件下显著减少双菌种生物膜的胞外多糖生物量,pH=5.0时DMAEM@RA组胞外多糖生物量值[(25.13± 3.14)mm 3/mm 2]显著低于对照组[(42.66 ±7.46)mm 3/mm 2]( t=3.75, P=0.020)。DMAEM@RA可在酸性条件下显著上调Sm的gtfB、gtfC基因表达,pH=5.0时gtfB、gtfC基因分别显著上调(14.64 ±0.44)和(2.99 ±0.20)倍( t=-42.74, P<0.001; t=-13.55, P<0.001)。 结论:DMAEM@RA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具有防治继发龋发生发展的良好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透明成型冠复合树脂填充术对下颌乳切牙龋损患儿的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透明成型冠与树脂填充术在下颌乳切牙龋损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纳入金昌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下颌乳切牙龋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树脂填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透明成型冠+树脂填充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各修复指标(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质地)成功率,对比治疗前、治疗4周时龈沟液中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患儿修复体脱落、继发龋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质地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4周后,两组龈沟液中hs-CRP、TNF-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 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修复体总脱落率、继发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透明成型冠在下颌乳切牙龋损患儿中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修复成功率较高,且对牙周组织创伤更小,修复体脱落率、继发龋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