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死性凋亡与糖尿病及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目前位居全球第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普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坏死性凋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参与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参与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抑制坏死性凋亡可以减轻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该综述就坏死性凋亡在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对脂多糖诱发树突状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激诱导蛋白Sestrin2(SESN2)对脂多糖(LPS)联合泛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诱导小鼠树突状细胞(DC)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培养至第3~10代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系DC2.4给予LPS刺激0、6、12、24 h,并按照刺激时间点进行分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SESN2蛋白表达水平。将过表达空载慢病毒(NC)、SESN2基因过表达RNA序列慢病毒(SESN2 LV-RNA)、小干扰空载慢病毒(NS)以及SESN2基因小干扰RNA序列慢病毒(SESN2 siRNA)分别转染至DC2.4细胞中,转染后72 h,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荧光表达改变。各转染组细胞给予LPS刺激24 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并培养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SESN2蛋白表达水平;给予LPS+zVAD刺激24 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给予PBS并培养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MLKL(p-MLKL)蛋白表达水平,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MLKL变化及阳性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染色检测坏死性凋亡细胞比例。结果:与LPS刺激0 h组相比,LPS刺激24 h组细胞SESN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故将24 h作为后续实验LPS刺激时间点。成功转染慢病毒后培养24 h,SESN2 siRNA+LPS+zVAD组细胞MLKL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NS+LPS+zVAD组;SESN2 LV-RNA+LPS+zVAD组细胞MLKL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NC+LPS+zVAD组;且NS+LPS+zVAD组和NC+LPS+zVAD组MLKL磷酸化水平分别高于NS+PBS组、NC+PBS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各组细胞p-MLKL蛋白荧光表达数量及荧光强度变化趋势与上述结果一致。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染色检测结果均显示,SESN2 siRNA+LPS+zVAD组坏死性凋亡细胞比例明显高于NS+LPS+zVAD组〔流式细胞术:(30.800±1.153)%比(20.800±1.114)%,Hoechst染色:(75.267±0.451)%比(46.267±3.371)%,均 P<0.05〕,提示敲减SESN2表达可以进一步加剧细胞坏死性凋亡发生;SESN2 LV-RNA+LPS+zVAD组坏死性凋亡细胞比例明显低于NC+LPS+zVAD组〔流式细胞术:(7.160±0.669)%比(19.240±2.322)%,Hoechst染色:(32.433±3.113)%比(48.567±4.128)%,均 P<0.05〕,提示过表达SESN2可以逆转上述改变。 结论:SESN2对于脓毒症状态下DC坏死性凋亡具有明显抑制效应,干预SESN2有助于调节脓毒症时DC介导免疫反应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月龄22月,体质量55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30):对照组(C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组(P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艾司氯胺酮组(PE组)和艾司氯胺酮组(CE组)。P组和PE组大鼠在七氟烷麻醉下接受剖腹探查术,术毕分别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和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连续6 d。CE组和C组不给予麻醉手术处理,分别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和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连续6 d。4组大鼠于术后7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和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Ca 2+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MLKL(p-MLKL)、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K3)、磷酸化RIPK3(p-RIPK3)、RIPK1和磷酸化RIPK1(p-RIPK1)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PE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Ca 2+浓度升高,海马组织MLKL、p-MLKL、RIPK3、p-RIPK3、RIPK1和p-RIPK1表达上调( P<0.05);与P组比较,PE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Ca 2+浓度降低,海马组织MLKL、p-MLKL、RIPK3、p-RIPK3、RIPK1和p-RIPK1表达下调(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减轻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檗碱对肝移植术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及AMPK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小檗碱对肝移植术大鼠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12周龄,体质量21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组)、AKI组、小檗碱组(BBR组)和小檗碱+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BBR-Comp C组)。BBR组术前2周开始灌胃给予小檗碱200 mg/kg,1次/d,连续14 d,BBR-Comp C组术前30 min尾静脉注射Compound C 1 mg/kg。AKI组、BBR组和BBR-Comp C组行原位肝移植术制备大鼠AKI模型。术后24 h时下腔静脉取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UN和Cr浓度;然后处死大鼠取肾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AMPK(p-AMPK)、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的表达。 结果:与S组相比,AKI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p-AMPK表达下调,RIPK-1、RIPK-3和MLKL表达上调( P<0.05),肾组织发生病理学损伤;与AKI组相比,BBR组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肾组织p-AMPK表达上调,RIPK-1、RIPK-3和MLKL表达下调( P<0.05),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与BBR组相比,BBR-Comp C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p-AMPK表达下调,RIPK-1、RIPK-3和MLKL表达上调( P<0.05),肾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 结论:小檗碱可减轻肝移植术大鼠AKI,其机制可能与促进AMPK磷酸化,抑制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在糖尿病因素取消大鼠七氟烷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在糖尿病因素取消大鼠七氟烷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取糖尿病造模成功的大鼠80只,4~5周龄,体重90~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P组)、七氟烷后处理+RIPK3抑制剂GSK-872组(GSK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组于再灌开始时吸入2.4%七氟烷15 min;GSK组于术前24、2 h时腹腔注射GSK-872 3.3 mg/kg(溶于生理盐水),其他操作同SP组。再灌注120 min时,取腹主动脉血样,检测血清LDH和CK-MB浓度;取心肌组织,TTC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检测RIPK3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RIPK3、磷酸化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p-MLKL)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血清LDH和CK-MB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升高,心肌组织RIPK3、p-MLKL和p-CaMKⅡ表达上调( P<0.05),心肌细胞损伤严重。与I/R组比较,SP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P组比较,GSK组血清LDH、CK-MB浓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降低,心肌组织RIPK3、p-MLKL和p-CaMKⅡ表达下调( P<0.05),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减轻。 结论:糖尿病因素取消大鼠七氟烷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与其过度激活RIPK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RPM2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22月龄,体质量55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M组)和七氟烷麻醉+TRPM2抑制剂组(M+A组)。M组和M+A组吸入2%七氟烷5 h。于吸入七氟烷前1 h时,M+A组腹腔注射TRPM2抑制剂邻氨基苯甲酸(ACA)20 mg/kg,C组和M组腹腔注射等量DMSO。于吸入七氟烷后1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和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TRPM2和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磷酸化MLKL(p-MLKL)、磷酸化RIPK1(p-RIPK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浆Ca 2+浓度和程序性坏死率。 结果:与C组比较,M组和M+A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组织TRPM2、MLKL、RIPK1、p-MLKL和p-RIPK1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胞浆Ca 2+浓度和程序性坏死率升高( P<0.05);与M组比较,M+A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组织TRPM2、MLKL、RIPK1、p-MLKL和p-RIPK1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胞浆Ca 2+浓度和程序性坏死率降低( P<0.05)。 结论:海马TRPM2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 B6组,每组8只。采用腹壁创伤、双侧股骨骨折、单侧颅脑损伤和股动脉抽血4 ml的方法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假手术+B6组、创伤+B6组予生理盐水+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假手术组、创伤组仅滴注生理盐水治疗。在伤后36 h收集大鼠肝脏组织:(1)二代测序筛选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的差异基因,并分析可能参与的细胞死亡方式。(2)验证大剂量维生素B6能否影响假手术组、假手术+ 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细胞的各种细胞死亡方式,包括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验证凋亡;通过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坏死性凋亡;通过透射电镜验证自噬;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丙二醛(MDA)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二氨基联苯氨(DAB)加强法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免疫组化染色验证铁死亡。(3)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GSEA)]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测序结果代表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1)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44个(上调137个,下调207个),涉及与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焦亡相关的18个基因。(2)假手术组、假手术+ 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TUNEL染色未体现明显凋亡差异;创伤后肝组织MLKL蛋白表达量增加,其中创伤+B6组MLKL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可见创伤后大鼠肝细胞的自噬活动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细胞自噬活动低于创伤组;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内MDA水平分别为(0.20±0.05)nmol/mg、(0.17±0.07)nmol/mg、(0.69±0.11)nmol/mg、(0.52±0.07)nmol/mg( 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上述四组大鼠肝组织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11.75±2.09)μmol/g、(11.69±1.66)μmol/g、(19.75±3.40)μmol/g、(14.51±1.46)μmol/g( 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创伤后肝组织内铁沉积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肝组织内铁沉积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创伤+B6组线粒体膜密度显著低于创伤组;创伤+B6组ACSL4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3)GO、KEGG、GSEA富集分析提示大剂量维生素B6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实现减轻创伤后肝细胞损伤,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 结论:大剂量维生素B6通过作用于坏死性凋亡、自噬、铁死亡来减轻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芪甲苷干预碘酸钠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病变的效应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黄芪甲苷(AS-A)干预碘酸钠(NaIO 3)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病变的效应及相关机制。 方法:6~ 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aIO 3组、AS-A组,每组20只。建模前30 min,AS-A组按10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00 μl AS-A;30 min后,NaIO 3组、AS-A组小鼠按3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00 μl NaIO 3。其后,AS-A组小鼠每天早晚间隔12 h给药2次,直到实验结束。建模后1 d,紧密连接蛋白(ZO-1)染色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趋化因子配体2 ( Ccl2)、白细胞介素1β ( Il-1β)、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Mlkl)、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 Ripk3)、肿瘤坏死因子( Tnf)等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建模后3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中离子钙接头蛋白1 (Iba1)、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情况。建模后4 d,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各组小鼠眼底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发现,NaIO 3组小鼠眼底可见大量散在黄白色玻璃膜疣样结构,RPE层出现大量强反射区;AS-A组RPE层中强反射区数量减少。ZO-1染色结果显示,NaIO 3组RPE细胞膜上ZO-1大量丢失;AS-A组ZO-1均匀分布于RPE细胞膜上。HE染色结果显示,NaIO 3组RPE层可见圆形黑色沉积物,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严重受损,外核层(ONL)细胞层核数显著减少;AS-A组RPE层色素整齐,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完整,ONL细胞核层数显著增加。TUNEL检测结果显示,NaIO 3组ONL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核,AS-A组视网膜ONL中TUNEL阳性细胞核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S-A组比较,NaIO 3组视网膜中 Mlkl、 Ripk3、 Ccl2、 Il-1β、 Tnf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18、10.66、53.51、41.40、24.13, P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NC组、AS-A组比较,NaIO 3组视网膜中GFAP阳性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2, P<0.05)。 结论:AS-A能有效抑制NaIO 3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病变,其效应部分与抑制光感受器死亡和神经炎症反应,维护视网膜稳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LKL)是一种具有激酶结构域的假激酶,在程序性坏死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MLKL作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的底物蛋白发生寡聚化和磷酸化,继而从胞质转位至质膜,引起线粒体分裂和细胞膜破裂。MLKL还可通过诱导程序性坏死、直接激活炎性小体等途径介导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进而加重脑损伤。因此,阐明MLKL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和机制,对脑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对小鼠急性胰腺炎保护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对AP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肺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18只Balb/C雄性小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和喜树碱干预组(喜树碱组)。AP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肽和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P模型,喜树碱组于制模前腹腔注射50 mg/kg喜树碱,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常规行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胰腺组织炎症因子IL-1、IL-6 mRNA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和肺组织CD 45+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胰腺组织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磷酸化水平;TUNEL法检测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喜树碱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分别为(2.30±0.31)分、(2.29±0.34)分、(1742.33±183.51)U/L和(46.90±2.17)U/L,均显著低于AP组的(5.06±0.88)分、(3.40±0.09)分、(2385.33±383.10)U/L和(69.13±9.76)U/L;胰腺组织IL-1、IL-6 mRNA表达量分别为95.79±48.11、255.50±213.32,均显著低于AP组的212.35±80.61、1006.80±509.06;胰腺和肺组织CD 45+细胞数分别为(14.25±5.32)、(29.20±4.44)个/高倍视野,均显著低于AP组的(59.83±13.67)、(58.25±5.91)个/高倍视野。与AP组比较,喜树碱组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3.64±1.16)%比(1.92±0.29)%],磷酸化MLKL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显著降低[(1.75±0.20)分比(4.53±1.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可能通过诱导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并抑制腺泡细胞坏死重塑AP小鼠腺泡细胞死亡方式,进而减轻胰腺局部损伤及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