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以患者为中心诊疗模式的心血管疾病基层防治管理适宜技术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现状,筛选并评价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构建适宜技术清单,借助文献研究法和专家个人判断法构建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适宜技术清单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在参考农村卫生适宜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来自全科医学、心血管领域的 13 名专家进行了函询,形成了包括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经济性和需求性5个方面的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各项权重系数依次为0.205、0.202、0.205、0.196、0.192。选取来自全科医学、心血管、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领域的 24 名专家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 91.67%(22/24)、100.00%(22/22),权威系数均为0.92。在第二轮专家咨询后,协调系数>0.30,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均<0.30,构建了全科医生基层接诊流程中需掌握的 25项“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基层适宜技术,应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适宜技术排名前3位依次为“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技术”“急症患者的识别与转诊技术”及“全科医疗接诊技术”。结论:本研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模式指导下,筛选并评价心血管疾病防治管理适宜技术,为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更好地适应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模式及实践探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双通道"管理是破解国家谈判药品"进院难",提升药品可及性的重要管理机制。国家明确将部分社会药店纳入谈判药品供应保障通道,与医疗机构共同构成"双通道"供应模式。作者梳理了我国国家谈判药品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各统筹地区各阶段谈判药品管理模式与具体措施,总结与具体措施,总结"双通道"管理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建立适宜的"双通道"药品分类管理标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异地通办机制,推进建立"双通道"药品用药循证医学证据清单,实施定点医疗机构"双通道"职能分级管理,提升"双通道"定点药店建设和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推进融合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8S"维护流程清单式管理的乳腺癌患者PORT维护流程的精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将精益管理理念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维护流程中,通过构建"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旨在探索出一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PORT导管维护的管理路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接受治疗并进行置港与维护的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不同维护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护,观察组采用"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维护、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结果:观察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维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护士评判性思维总分高于对照组,除"开放思想"维度外其他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取"8S"维护流程清单管理模式能够规范导管维护流程,完善导管管理体系,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提高医护合作程度及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疗机构手术室用药错误防范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手术室在药品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存在用药错误风险。手术室用药错误类型包括处方/医嘱开具错误、处方/医嘱传递错误、调剂错误、标签错误、配制错误、给药技术错误、监测错误、药品储存错误和基数药品设置错误等。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手术室处方开具与传递、药品调剂和分发、给药与监测及药品管理等环节中。手术室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策略,实施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制定标准化标识和流程、建立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推荐手术药房管理模式、加大临床药学支持力度、手术室内药品分区存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范药品养护管理、倡导安全用药文化、加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技能培训等)。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参与手术室药品使用和管理的所有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患者参与PICC居家自我管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患者参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居家自我管理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5月在运城市中医院置PICC并在化疗间隙戴管出院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先后顺序(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结合患者参与居家休养期间每日清单的填写,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维护缺失率、主动就医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62例,对照组63例完成研究。干预后实验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维护缺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在非维护期间主动就医行为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患者参与肿瘤患者PICC居家自我管理可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居家休养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维护缺失率,提高主动就医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朋辈支持的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朋辈支持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干预的效果,探索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于2016年9—12月在无锡市滨湖区和锡山区的各6个街道(乡镇)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结构化糖尿病自我管理教程,开展由社区医护人员指导、朋辈志愿者带领、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自我管理小组干预活动。采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分别在基线时和干预后4个月时,收集干预对象的自我管理行为、空腹血糖、卫生资源使用信息,比较干预前后指标的差异。结果:147例30~80岁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时和干预后4个月比较,饮食控盐、控油人数比例分别从60.5%和58.5%上升到78.2%和79.6%( P<0.001),症状管理、看病列清单分值[ P50( P25, P75)]分别从6(0,11)、0(0,2)上升到9(4,13)、1(0,2)( P<0.05);空腹血糖从(8.8±2.9)mmol/L下降到(7.6±1.9)mmol/L,血糖控制率从29.3%上升到44.2%( P<0.05)。干预后较干预前过去4个月看过门诊、住过院人数比例降低,分别从42.2%降低到12.9%、10.2%降低到4.1%( P<0.05)。 结论:朋辈支持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干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循证实践方法改进肿瘤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循证实践方法改进肿瘤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管理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采用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实践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循证医学文献、开展对护士和患者的访谈调查,形成肿瘤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管理的证据;基于证据并咨询循证医学、护理学和临床专家,将证据转化为管理改进方案,制定出皮肤毒性检查表和护理清单等;将改进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加强护士的培训,规范和完善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收集2023年5月至8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住院肿瘤患者中出现皮肤毒性的患者,比较管理改进前后护士对各种管理指标的执行情况、患者皮肤毒性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等,对改进后的效果进行考查。结果:共纳入发生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的肿瘤患者35例,包括男性26例、女性9例,年龄(60±10)岁。与管理改进前相比,改进后护士应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对患者皮肤毒性反应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相关护理文书记录合格情况、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的健康教育和定期随访等5项指标的执行率均明显提高(0~31.4%提高至80%~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管理改进后患者皮疹、皮肤干燥、手足皮肤反应和甲沟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降低(均 P<0.05),皮肤护理知识问卷得分明显提高[6.00(5.00,8.00)分比8.00(7.00,9.00)分, P=0.002],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明显降低[8.00(6.00,9.00)分比6.00(5.00,8.00)分, P=0.033],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JBI循证实践方法对靶向药物皮肤毒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可规范护士的临床护理实践流程,减轻肿瘤患者皮肤毒性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清单式护理管理结合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清单式护理管理结合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住院治疗的53例肝衰竭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3例肝衰竭患者为干预组。2组患者人工肝治疗模式均涉及血浆置换(PE)模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模式及PE + DPMAS治疗模式3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清单式护理管理。分别比较实施前后不同治疗模式2组间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变化,及治疗后2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模式的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干预组接受DPMAS和PE + DPMAS治疗模式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3(24.0,27.9)、23.2(22.4,26.3)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2(26.3,29.7)、29.4(27.2,30.0)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2.47、3.55,均 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在3个治疗模式上分别为15.8(14.8,16.8)、22.7(19.2,26.2)、16.0(14.6,20.0)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15.9,20.9)、26.3(21.4,36.4)、21.2(16.9,23.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2.10、2.07、2.21,均 P<0.05)。干预组DPMAS治疗模式患者低血压、过敏反应、出血、凝血及感染并发症共计6例,与对照组的11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97, P<0.05);干预组PE + DPMAS治疗模式患者上述并发症发生共计4例,与对照组的11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87, P<0.01)。 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清单式护理管理可能有助于提升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可提升护士的风险预判意识,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医护及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事项清单联合SOAP交班模式在全科医学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事项清单联合SOAP交班模式在全科医学科床边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事项清单联合主观-客观-评价-计划(SOAP)结构化交班模式,用于全科医学科患者床边交接班;比较交班模式改进前(587例次的传统口头交班)、后(605例次的事项清单联合SOAP交班)的床边交班效果、交班缺陷情况.结果 交班模式改进后护士床边交接班效果显著优于改进前、交班缺陷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采用事项清单联合SOAP交班模式行患者床边交班,可提高床边交班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护理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入PIC/S对我国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我国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早日加入PIC/S国际组织,实现我国药品检查国际化,促进我国医药行业走向世界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对照PIC/S审计清单中对检查员要求的模块,概述PIC/S对检查员的要求,对我国检查员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对我国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思考.结果与结论:为加快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以满足PIC/S对药品检查员的要求,应扩大职业化专职化检查员的规模,深入推进检查员的分级分类管理.同时,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检查员培养模式,以提升其检查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具有职业特点的职称评审体系,并完善检查员的薪酬待遇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检查员提升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早日加入PIC/S提供坚实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