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心开窍方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轻中度阿尔兹海默病痰浊蒙窍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清心开窍方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轻中度阿尔兹海默病痰浊蒙窍型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轻中度阿尔兹海默病痰浊蒙窍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卡巴拉汀治疗,观察组采用清心开窍方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心开窍方联合卡巴拉汀治疗轻中度阿尔兹海默病痰浊蒙窍型效果明显,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BDNF/TrkB通路探讨清心开窍方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通路探讨清心开窍方对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及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30只APP/PS1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安理申组(1.67 mg·kg-1·d-1)、清心开窍方低剂量组(4.75 mg·kg-1·d-1)、清心开窍方中剂量组(9.5 mg·kg-1·d-1)和清心开窍方高剂量组(19 mg·kg-1·d-1).选取6只雄性C57/B6小鼠记为对照组,连续90 d于每日上午9点进行灌胃.完成灌胃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TrkB、BDNF mRNA在小鼠海马中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TrkB、TrkB、BACE1、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多(P<0.01),而穿越平台次数以及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滞留的时间明显增多(P<0.01),其小鼠海马神经元出现严重损伤,排列松散,尼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BACE1表达增加(P<0.01),P-TrkB、TrkB、BDNF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心开窍方治疗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以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多(P<0.05或P<0.01),小鼠海马锥体细胞排列较紧密,形态完整,尼氏体数目增加,着色加深,BACE1表达降低(P<0.05或P<0.01),P-TrkB、TrkB、BDNF表达增加(P<0.05或P<0.01).结论 清心开窍方可能通过BDNF/TrkB通路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的张允岭治疗眩晕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张允岭教授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为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张允岭教授治疗眩晕的门诊中药处方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对筛选出的中药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方剂识别统计、药物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通过收集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处方496首,涉及中药184味,药物总频次为8532.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为白术、法半夏、川芎、黄芪、天麻、竹茹、豆蔻、远志、石菖蒲、白芍.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微寒等,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等,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肝经、胃经、心经、肾经等.药物功效以燥湿化痰、平抑肝阳、祛风止痛、清心除烦、燥湿利水、健脾益气等使用频次较高.对使用频次前20位的高频中药进行方剂识别,可获得相似度≥10%的35首经典处方.药物关联分析得到法半夏-白术,川芎-白术,天麻-法半夏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100次的28味高频中药聚成6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核心组方为白术、法半夏、川芎、天麻、竹茹、黄芪、远志、石菖蒲.结论 张允岭教授治疗眩晕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治,认为眩晕病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为本,痰湿瘀滞、浊邪阻窍为标,病位与五脏相关,牵涉胃腑,常用益气养血滋阴、健脾疏肝补肾、祛痰化湿活血、清心除烦息风、化浊开窍宁神、升清降浊祛邪之品,可为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清心开窍方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区AKT/GSK3α/βapp/Aβ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清心开窍方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AKT(protein kinase B,PKB,Akt) GSK3α(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α)、βAPP(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Aβ(β-amyloid,A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1.67 mg/kg)、清心开窍方高剂量组(19 mg·kg-1·d-1),清心开窍方中剂量组(9.5 mg·kg-1·d-1),清心开窍方低剂量组(4.75 mg· kg-1·d-1),另选取同背景同性别C57BL/6J小鼠为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每天干预1次,连续灌胃12周.RT-PCR检测AKT、GSK3α、βAPP、Aβ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KT、GSK3α、βAPP、Aβ蛋白表达量,硫磺素T染色法测定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区老年斑的数量.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m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中GSK3α、βAPP、AβmRNA的表达最高,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其表达量随清心开窍方剂量的增加而减少;模型组中AKT的表达量最低,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其表达量随清心开窍方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硫磺素T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中老年斑数量最多,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清心开窍方能够促进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KT的表达,并减少GSK3α、]APP和Aβ的表达,减少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皮质及海马区的老年斑数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心开窍方对Aβ25-35诱导原代海马神经元损伤IGF-1R、IRS-1及Aβ mRNA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清心开窍方对Aβ25-35诱导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及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清心开窍方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SD乳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 × 107 mol·L-1)、清心开窍方低、中、高剂量组(6.25、12.5、25 mg/mL).支持培养至第7天,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预处理24 h后,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加入老化处理的Aβ25-35(终浓度为10 μmol·L-1)共同作用24 h,建立AD细胞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相等体积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的细胞活力,RT-PCR法检测各组IGF-1R、IRS-1和A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清心开窍方能有效改善细胞活性;RT-PCR法结果显示模型组IGF-1R mRNA明显降低(P<0.01),IRS-1和Aβ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而不同浓度的清心开窍方处理后均能提高IGF-1R mRNA的表达(P<0.01或P<0.05),减少IRS-1和Aβ mRNA表达(P<0.01或P<0.05).结论:清心开窍方能减轻β-淀粉样蛋白对神经元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细胞存活率,保护海马神经元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安宫牛黄丸在重症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安宫牛黄丸为中医急救用药,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急性病证导致的高热昏迷.笔者结合重症医学科的使用经验,对于安宫牛黄丸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一是安宫牛黄丸为清热解毒辟秽开窍之品,与紫雪丹、至宝丹功效类似而各有侧重;第二,重症患者可通过胃管、空肠管等方式给药,不受限于胃肠功能,化安宫牛黄丸之水温宜控制在40~60℃;第三,安宫牛黄丸之日用量依病情需要可用0.5~6丸不等,日用量超过2丸时应警惕毒性成分之蓄积;第四,安宫牛黄丸可根据病情需要,与苏合香丸、至宝丹等联合使用,亦可与紫雪散、牛黄清心丸序贯使用;第五,安宫牛黄丸可用于多种原发或继发的脑病,证候表现为热邪内闭的皆可酌情使用;第六,安宫牛黄在重症患者使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误用会导致病情加重,救误时应注重芳化温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心开窍方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Akt、GSK3α、βAPP、Aβ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清心开窍方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以及对Akt、GSK3α、βAPP、A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3月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1.67 mg·kg-1)、清心开窍方高、中、低剂量组(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19、9.5、4.75 g·kg-),另取10只同背景同性别同月龄的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灌胃12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尼氏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Akt、GSK3α、βAPP、A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台次数减少,其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出现严重损伤,锥体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尼氏体着色变浅,Akt蛋白表达减少(P<0.01),GSK3α、βAPP、Aβ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心开窍方干预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1),穿台次数增多,同时比较小鼠在原平台停留的时间和路程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5;P<0.01),其神经元结构较完整,核膜清晰,胞浆内核糖体丰富,线粒体数量增多,且嵴结构完整,锥体细胞数量增多,排列紧密,尼氏体着色较深,同时Akt蛋白表达增加(P<0.01;P <0.05),GSK3α、βAPP、Aβ表达减少(P<0.01;P<0.05).结论:清心开窍方能够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Akt/GSK3α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它能够激活Akt,抑制GSK3α,降低βAPP、Aβ的生成,减少神经元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周亚滨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周亚滨教授运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经验.[方法]通过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阐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组成、方义及功用,并结合大量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总结周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经验,另附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周亚滨教授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不畅、肝郁脾虚、郁扰心神,以疏肝健脾为治则,并运用经典名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该病,临床应用每收良效.所举验案为老年女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为痰火扰神,治以清心安神、祛痰开窍,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周教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以"胸满烦惊"为首要辨证点,采用疏肝健脾的治疗原则,运用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及理论依据,值得学习效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治“非典”经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疾病属性为瘟疫毒邪,病因为疠气、邪盛、正虚,病机为寒湿袭肺,郁热化毒,致病因素为寒、湿、热、毒、瘀、虚.治疗当根据具体阶段合理辨证,扶正祛邪,使邪有出路.早期:病机主要为湿邪遏肺、卫气同病,治疗上当以化湿解表退热为主,方选藿香正气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中期:病机主要为表邪入里化热、邪伏膜原,治疗当以清除里热、邪透膜原,方选三消饮合小柴胡汤加减.极期:病机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治疗当以解热解毒,宣肺开闭.内闭外脱者应清心开窍、回阳救脱.邪毒闭肺选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内闭外脱选生脉饮、参附汤配合安宫牛黄丸,结合西医急救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期:病机主要为邪去正虚、湿退未尽,治疗当益气扶正、健脾祛湿,方选沙参麦冬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脏腑经络理论探讨啮舌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啮舌是中医临床中较为常见且棘手的一个症状.中医对啮舌的认识历史悠久,但缺乏对此症的系统研究,只有零散的医家论述和临床个案报道.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归纳古代中医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初步探讨啮舌的证治,认为啮舌一症有虚实之别,实则责之于心肝,虚则责之于脾肾,可分为心火亢盛、肝火痰瘀、脾肾阳虚及肾阴不足等主要证型,痰和瘀是发生啮舌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应以清心平肝、补益脾肾、祛痰化瘀开窍为大法,希望本研究能为临床解决啮舌一症提供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