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四妙勇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低危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低危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9年5月低危DF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加味四妙勇安汤。2组均治疗4周,随访1年。采用ELISA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VEGF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及HbAlc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监测足背动脉,记录足背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采用肌电图仪检测腓肠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观察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对照组为77.1%(2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20, P=0.040)。治疗后,研究组血清bFGF[(177.15±7.96)ng/L比(158.87±7.21)ng/L, t=10.00]、VEGF[(53.77±4.15)ng/L比(45.44±4.92)ng/L, t=7.66]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全血黏度[(3.84±0.86)mPa?s比(4.56±0.99)mPa?s, t=3.25]、纤维蛋白原[(3.59±0.78)g/L比(4.23±0.97)g/L, t=3.04]及HbAlc[(9.61±1.31)%比(10.85±1.82)%, t=3.2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腓肠神经传导速度[(39.42±5.11)m/s比(34.22±4.52)m/s, t=4.51]、腓总神经传导速度[(40.94±4.22)m/s比(35.52±3.72)m/s, t=5.70]高于对照组( P <0.01),血管内径[(2.21±0.60)mm比(1.92±0.52)mm, t=2.16]大于对照组( P<0.05) ,血流速度[(55.89±5.84)cm/s比(52.95±5.85)cm/s, t=2.10]高于对照组( 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复发率为21.21%(7/33)、对照组为29.63%(8/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0, P=0.653)。 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低危DF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速度,促进康复,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知识图谱分析近20年中医药治疗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研究现状、科研热点及前沿动态,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0至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流感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5.6软件,绘制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相关图谱,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及合作关系,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信息。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3 048篇,涉及949位作者、242个研究机构。发文量分析显示,近20年中医药治疗流感相关研究发文量波动较大,在2010年前后受突然出现的热点影响十分明显,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约152篇。作者合作图谱分析显示,发表5篇以上文献的核心作者共77位,仅占所有发文作者的8.1%;发文量≥30篇的作者有5位,并形成以顾立刚、刘清泉、卢芳国、崔晓兰和张奉学为核心的5大团队。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分析显示,各机构间合作情况不佳,仅北京和广州两大地区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联系密切的合作网。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有8个关键词出现频次超过100次,超过200次的超高频关键词有4个,以流感病毒居首位(518次);出现了流感病毒、中药治疗和病毒性肺炎等14次关键节点,为当前中医药治疗流感领域研究的重要支撑点;形成了14个大型聚类,反映了当前研究热点,涉及对流感的命名、病毒类型、中医认识与治疗和西医认识与治疗等,图谱显示聚类合理、结构显著。时线图谱提示,副流感病毒、病毒病、药效学、清热解毒药、抑菌和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时间均持续8年或以上,是中医药治疗流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结论:中医药治疗流感领域总体研究较为完善;未来该学科研究应加强作者以及机构间的紧密合作,深入研究中药药理的分子机制,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完善流感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纳入国家专利检索平台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复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软件对所纳入的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利复方350个,涉及中药425味;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高频中药依次为白花蛇舌草、黄芪、半枝莲、白术、甘草、人参、柴胡、莪术、丹参、当归;前3位药物功效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归经以肝、脾、肺经为要;发现关联规则12条,关联性最强的药对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高频药物可聚为8组。结论: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益气健脾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与原发性肝癌“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治则相一致。本研究挖掘探讨了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介导乳腺癌预后及免疫浸润的潜在机制及干预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乳腺癌自噬相关分子模式和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同时预测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乳腺癌数据,从UCSC Xena数据库获得乳腺癌拷贝数相关数据.使用R语言和 Perl 分析乳腺癌自噬相关基因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以及自噬相关基因的拷贝数情况.通过单因素 Cox 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列线图构建自噬相关预后模型并评估其预后价值.利用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京都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和CIBERSORT算法,探索其在乳腺癌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在此基础上,将关键基因导入SymMap数据库获取相关中药,采用Cytocaspe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代表性自噬相关中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结果 大部分自噬相关基因在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有表达差异和拷贝数变异,其中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的突变频率最高.构建的自噬相关预后模型提示高风险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通过ssGSEA、ESTIMATE和CIBERSORT进一步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可能对免疫细胞丰度、免疫细胞类型等产生影响.此外,预测结果提示调控乳腺癌自噬的中药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阳类为主,药性以辛、苦、甘、寒为主,主要归肝、肺、胃经.实验验证进一步表明,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活血化瘀药郁金、补阳药肉苁蓉/淫羊藿可通过调控自噬活性抑制乳腺癌发展.结论自噬指示乳腺癌不良预后,并与肿瘤免疫浸润密切相关.调控乳腺癌自噬的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阳类为主,为乳腺癌的免疫和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R语言的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挖掘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收集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中药复方,经数据筛选与规范化后,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429首中药专利复方,涉及中药846味;高频中药有26味,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金银花、黄芩、连翘、桔梗、百部、苦杏仁、黄芪、柴胡、薄荷.高频中药主要为清热解毒药和补气药;所涉中药药性以寒为主,药味多为苦、甘、辛,主归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9条核心关联规则、多个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3个药物聚类.[结论]专利中药复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时注重寒温相配、宣降相伍,着重宣散肺邪、清热解毒,同时不忘益气和中、滋阴润燥,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韩延华教授应用韩氏妇炎汤治疗卵巢囊肿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韩延华教授传承了韩百灵先生学术思想,在临证运用韩氏妇炎汤治疗卵巢囊肿(Ovarian Cyst)疾病自成一派,对卵巢囊肿的认识有其独到的见解和临证经验.充分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和特色,将"肝主冲任"理论应用于治疗卵巢囊肿,根据其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善于应用清热解毒药佐以疏肝行气及活血消癥药来治疗卵巢囊肿,临床疗效显著.文中根据卵巢囊肿中西医研究进展及韩教授治疗卵巢囊肿的经验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湿、痰、瘀分期辨治痛风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4/7/6
痛风发作为脾肾失调,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痹阻经络所致,总以湿、痰、瘀为核心病理因素,故临证应以"清利湿热"为基本治则,并根据痛风病势机转进行分期辨治.痛风无症状期病机责之脾运失司、痰湿内生,治宜芳香健脾、化湿泄浊,予二陈汤、参苓白术散加减;痛风急性期病机责之湿热内蕴、经络痹阻,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予自拟通风汤加减;痛风缓解期病机责之正虚邪恋、痰瘀痹阻,治宜补益肝肾、祛湿化瘀,予四妙散、独活寄生汤加减;痛风肾脏病变期病机责之肾阳虚损、变症丛生,治宜泄浊解毒、固本培元,予四妙散配伍化瘀、解毒药,并重视应用引经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从"营卫失调,毒损脉络"探讨类风湿血管炎的病机与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类风湿血管炎病位在脉络.营卫失调,卫不偕营,卫气壅遏,宣通不畅,湿热瘀化毒,毒损脉络是类风湿血管炎的核心病机.发病初期,以调和营卫为主,同时运用苦寒清热解毒药,荡涤毒邪,既病防传;急性期注重清热解毒通络,使营卫调和,降低疾病危重程度,防止对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慢性期治宜调补营卫,益气养血通络,清解余毒,使受损脉络得以修复.调和营卫、清热解毒通络宜贯穿疾病的始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生物信息学未分化甲状腺癌LncRNA基因与免疫浸润机制及中药预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对未分化甲状腺癌基因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基因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为深入了解未分化甲状腺癌免疫相关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检索有关ATC的芯片,根据样本数量及芯片类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芯片,借助R语言软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差异基因,筛选ATC中差异表达的lncRNA,构建LncRNA-miRNA-mRNA网络图,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PPI)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同时利用CIBERSORT反卷积法对22种免疫细胞在未分化甲状腺癌中的浸润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Coremine Medical进行治疗中药预测.结果 经检索GEO数据库找到编码为GSE65144的基因芯片,利用R语言分析筛选出Ln-cRNA 差异基因127个,其中上调基因51个,下调基因76个,并对差异基因绘制ceRNA网络;将得出的LncRNA进行PP1网络分析,筛选出核心基因20个,排名靠前的有MYC、JUN、EGLN3、KIF23、YWHAH.GO富集分析显示其参与了 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主要富集通路为癌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免疫浸润结果显示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中巨噬细胞M0和巨噬细胞M2显著增高,而浆细胞和T细胞γ-δ显著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90),活化的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88),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2),嗜酸性粒细胞和CD4 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2),T细胞γ-δ和滤泡辅助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1).并且,巨噬细胞M2和浆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70),T细胞γ-δ和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68),T细胞γ-δ和巨噬细胞M0呈显著负相关(r=-0.56).预测中药主要集中在清热解毒药和补虚药,归经主要为肝、脾、肾经.结论 ATC患者基因差异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率的个体差异比较显著.在ATC肿瘤组织中具有高比例浸润的免疫细胞是其治疗的潜在目标.中药治疗是一个新的方向,有待后续的临床及基础实验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真实世界榄香烯乳状注射液治疗全人群临床特征及联合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榄香烯乳状注射液治疗全人群的临床特征及联合用药规律.方法 采集全国 21 家三甲医院使用榄香烯注射液的 4 221 例患者病例数据,从基本人口学特征、用药信息、与中西药联用方面对该制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榄香烯乳状注射液使用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平均住院天数 28.81 d,春季入院患者最多,办公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最高,存在超说明书剂量使用的情况,肺恶性肿瘤为主要西医症状,气阴两虚是主要中医证型.其联合用药以西药为主,常见药物为抗凝药、镇痛药、抗菌药、甾体激素类免疫促进药,联用中药为清热解毒药、益气养阴药、润肠通便药、化痰止咳药,关联度较高的用药组合为榄香烯注射液+利多卡因+肝素、榄香烯注射液+感冒清颗粒+麻仁软胶囊+肝素、榄香烯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麻仁软胶囊+肝素、榄香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西咪替丁+托烷司琼+地塞米松.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应用情况符合基本临床诊疗常规,但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