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骨免疫微环境探究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属性及治则治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免疫微环境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辨证多为“肝肾亏虚”“湿热痹阻”“痰瘀阻络”,以此提出补益肝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痰的治则治法。试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病机出发,探讨中医药干预骨免疫微环境的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骨伤用药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藏族医药骨伤科用药规律,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骨伤用药特色及理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藏医验方,采用Office 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获得藏医骨伤科验方202条,涉及338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中药为诃子、藏木香、红花;药物药性以寒、温、凉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居多,归经主要归肝、肺、胃、脾经;涉及病种有创伤、关节类痹证、腰骶部筋伤、胸背部筋伤4种。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核心药物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决明子、乳香、黄葵,常见药对组合有诃子-毛诃子、黄葵-决明子、乳香-黄葵等。结论:藏医治疗骨伤疾病以清热药为主干黄水,其次为活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以藏医经方三果汤、三黄水药为药物核心,常配伍其他清热凉血、续筋接骨药,注重干黄水理论运用,体现了藏医的清泻法、黄水学说核心理论在骨伤疾病诊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龙江医派以乌头汤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黑龙江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安"张一帖内科"痹病辨证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总结"张一帖内科"治疗痹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典型医案,查阅相关中医古籍及文献,结合新安医学"张一帖内科"主要传承人国医大师李济仁及李艳教授临证时所谈所述,从痹病病因病机、创新痹病新安理论、临证论治三个方面总结"张一帖内科"治疗痹病的辨证思路与经验,并附医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新安"张一帖内科"创新新安医学理论,创立"平衡寒热、扶元培土"学说,以"寒热三期"疗法治疗痹病,临证注重平调寒热、扶元培土、调和气血、化痰散瘀.验案一中患者反复多关节疼痛,病程长,李艳教授自创"益肾清络活血方"合乌头汤加裁"化痰散瘀",治疗痰瘀互阻型痹病;验案二中患者劳累过度,湿邪入络,多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局部有热感,神疲乏力,李艳教授辨证该患者为痹病湿热内阻兼气血亏虚证,以"清热解毒、益气活血通络"平调寒热.[结论]新安"张一帖内科"在治疗痹病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临床特色,辨证灵活,效果甚佳,是新安医学的重要分支,为中医药治疗痹病拓展了新思路,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董振华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6
董振华教授认为系统性硬化症属本虚标实之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腠理疏松、营卫不和为本;寒湿外侵导致的经络痹阻、寒凝血瘀、寒郁化热、湿热蕴毒为标.因其症状多样,病因病机复杂,治疗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标本兼顾;遣方用药,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治其本,散寒通络、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治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桃红饮加味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是因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动脉痉挛致血流障碍而引发的一种眩晕综合征,常反复、间断性发作,患者多合并眼球胀痛、恶心以及耳鸣等表现[1].目前临床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给予的药物、物理因子以及手法等干预措施,疗效均不够理想,治疗方法急需改进[2].近年中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日益凸显[3].中医学将其归入"眩晕""头眩"等范畴,认为其病机主要表现为经脉瘀阻、清窍失养,多由于脑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中[4-5].桃红饮来源于《类证治裁》卷五,其作用为活血、祛瘀、除痹,主治败血入络.小针刀是一种新型中医医疗器械,其将针与刀合一,发挥针刺与刀切割的双重功能,能够直接松解病灶局部组织粘连,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从而起到疏通气血、通络止痛等效果[6].本文观察桃红饮加味联合小针刀治疗瘀血阻络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传承与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8
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在130 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创立了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创立者娄宗海因父病而习医,精通岐黄,屡起沉疴,擅长中医内科和妇科疑难杂症.第二代传承人娄孟新尤擅诊治伤寒证、瘟病、痹病、妇科病,名重于时;娄孟林精通中药材炮制技艺,以药济人,知名于时.第三代传承人娄多峰尽得家传,专攻风湿病,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娄云峰博学众家,精于医理,名震乡里,以医知名.第四代传承人娄玉钤克绍家学,精通痹证,继承和发展了娄多峰的学术思想;娄高峰擅长运用"虚邪瘀"理论体系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痹.第五代传承人娄玉州精研医理,创业沪上;娄伯恩精于家学,素重医德,辨证精审.河南娄氏风湿病学术流派认为,"虚邪瘀"是导致风湿病的三大核心因素,"虚"指正气亏虚,"邪"指外感之邪,"瘀"指瘀血、痰浊,正虚是内在因素,邪侵是外在条件,"瘀"导致的"不通"是发病关键.在具体的诊治中,注重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主张根据患者"虚邪瘀"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强调调摄护理,并归纳总结形成了多个系列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效方如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养血通络之通痹汤,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之清痹汤,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化瘀之化瘀通痹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普济方》治疗肢体痹的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普济方》治疗肢体痹症的用药规律.方法 筛选《普济方》中治疗肢体痹的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统计组方中中药的使用频次,以及药性、药味、归经的频次分布;针对高频中药(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建立可视化网络关联图,并采用Aprior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中的CHAID、CRT、QUEST决策树方法进行规律识别的挖掘.结果 共筛选271首方剂,涉及272味中药;高频中药有24味,使用频次位居前5的中药依次为肉桂、防风、附子、当归、川芎.272味中药的药性以温性、寒性为主,药味以辛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肾经、肺经常见.网络关联图提示防风、当归、川芎、肉桂、附子与其他药物的关联性较强,其中防风是核心用药.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聚为5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组2味药有效组合和3组3味药有效组合.以当归为因变量的决策树筛选出川芎、防风,其中川芎为最佳识别中药.结论 《普济方》中治疗肢体痹的组方以防风、川芎为核心配伍药物.该方剂既有寒性药物以清热通利,又有温性药物以散寒止痛,同时包含宣畅气机、活血化瘀的辛苦类药物,其侧重于活血祛风、温阳散寒,并兼顾行气活血、补气利水和补益肝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不同时期痹证治疗的用药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中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医家治疗痹证应用不同的方剂,这些方剂的产生都是医家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的,是时代的精华.如张仲景治疗痹证以散外感风寒湿邪为主,孙思邈治疗痹证以补肝肾、补脾胃、益气血、祛外感风寒湿邪气为主,李东垣治疗痹证以补脾胃、升脾之清阳、散外感风湿热邪气为主,朱丹溪治疗痹证以活血、化痰、行气、燥湿、消食积、清热、通络为主,王清任治疗痹证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祛风寒湿邪气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王济华运用角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王济华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多因外感风、寒、湿三邪,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互相转化,风寒表邪入里日久或郁而化热;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同时兼有寒湿痹阻、痰瘀互结.故王教授治疗痹证早期以祛邪散寒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中晚期则偏于滋养气血、补益肝肾.王济华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痹证颇有心得,组方精妙、配伍严谨,常用角药川芎-延胡索-白芍行气活血、柔筋止痛;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半夏-陈皮-竹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薏苡仁-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消肿;桑寄生-续断-杜仲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宁心安神、解郁除烦.王教授临证时,追求阴阳调和平衡、气机升降有度,临床用药有药简力专、增效减负之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