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江医派以乌头汤辨治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黑龙江地区属严寒之地,其地居民易罹患痹证,以寒燥夹湿证及寒热错杂证为高发证型。吴惟康、王德光、邓福树、卢芳等龙江医家针对此高发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结合当地寒冷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兼顾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因素,运用乌头汤加减及活血化瘀药进行治疗。以乌头汤为底方取其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之功,可合补气温阳之品,寒湿困于上加桂枝、困于中加干姜、困于下加附子;可合清热利湿之品,以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或用四妙散、黄连温胆汤等清热祛湿常用方;还可合藤类、虫类药等活血散瘀之品。如此治疗当地痹证,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陈景河益脑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龙江医派知名医家陈景河先生的益脑通络方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明显,但是其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浅.文章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探讨益脑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该平台筛选方剂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基于方剂靶点与疾病靶点的匹配结果筛选方剂-疾病的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生物过程(Reactome)富集分析;通过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并筛选益脑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一步对核心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虚拟验证其结合能力并分析其结合模式.对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获得益脑通络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活性成分40种,关键靶点18个,包括了 APP、PIK3CA等,GO功能分析主要富集在对凋亡的调控上,Reactome信号通路涉及了凋亡途径、炎症途径、基因调控、血管通路、神经再生、突触传导、细胞自噬等多途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蛋白具有结合力,川芎的萘呋内酯结合能力最强.结论 益脑通络方中的萘呋内酯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APP、PIK3 CA等多靶点、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ietin,EPO)激活的PI3K等多通路,在缺血性中风中主要发挥抗凋亡等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堕胎小产的源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系统梳理历代重要医籍,对堕胎、小产的源流进行考证.自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胎儿流产的认识逐渐清晰.将其病因病机整理概括为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房事不节、情志不调、起居不慎、瘀血占位、饮食失宜等7类.将治法概括为补中益气法、凉血补虚法、补血益气法、理气散瘀法、补肾安胎法等5种,以期方便查阅及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名中医姜德友基于寒地致病因机特色论治冠心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总结姜德友教授基于东北寒地致病因机及寒地伏邪致病特点论治冠心病经验.认为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为东北寒地致病基本因机,加之寒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伏寒、伏风、伏郁、伏火等潜藏为患,以致疾病迁延难愈.其治,法当温润,治宜清化,逐其新痼,兼施通补,以自拟君络通为基,立足心脉之通达,分治以散寒温阳、祛风搜络,化痰祛瘀、活血开络,以通为补、理气畅络,益气生津、润燥复络之法,补其虚、祛其实,通心络、止痹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温疹述要》及其作者生平考探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考证民国时期防治猩红热的中医药科普作品《温疹述要》的作者身份、生平及版本信息、学术影响力,分析其学术特色及形成因素.[方法]以文献考据法及文献研究法交叉分析考证与《温疹述要》作者相关的文献档案,梳理家族关系及生平履历;以文献考据法、逻辑分析法研究《温疹述要》序言、后记及其他相关文献中的人物信息、医事记录,推测其版本信息及影响范围;以内容分析法及思辨法勾联作者生平履历与《温疹述要》内容,分析《温疹述要》学术特色的形成因素.[结果]《温疹述要》作者袁励桢,字植丞,为江苏常州武进阳湖左氏、袁氏与四川成都华阳曾氏的后代,清末著名女医曾懿长子;历任清代江西、湖北官员及民国中国银行奉天分行、东三省分行经理;1926年著成《温疹述要》,并由患者在民间传播,为猩红热防治作出了贡献;袁励桢的生平经历投射于其辨治思维和医德医风中,表现出灵活务实、细致周全、体恤仁爱的特点.[结论]《温疹述要》学术特色与其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不仅对现代传染病防护及健康科普工作有一定启示指导作用,也为探索医家成长模式,挖掘龙江医派建国前的医事资料提供了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崔振儒辨治寒地痹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基于我国北疆地域环境特点和痹证存在的天人因素,龙江医派杰出医家崔振儒在其长期诊疗过程中形成了对寒地痹证的独到见解.有关病因,崔振儒认为此病始于外而本于内,外邪以寒称先,内虚以营卫气血虚、肝肾不足、阴阳两虚为多见.治疗方面,提出"表邪为主、里虚为甚、久病挟瘀"三候,"风寒夹湿、痹阻肢体经络型;风寒夹湿、痹阻头项肩背经络型;痰湿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瘀血阻滞型;气虚血瘀型"六型,以候定治则,以型择治法的"三候六型"诊疗体系.其临证治法完备,立方不拘经时,选药用量思精,有助于医者建立痹证诊疗思维,简化诊疗过程.另附一则医案,以飨读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研究的思路构想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成果十分丰富,笔者提出龙江医派名老中医临床方证研究的思路构想,涵盖关键概念的界定、方证资料收集、方剂筛选、方证研究相关标准、方证研究关键点方法学思考等内容,并进行初步实践,为系统开展龙江医家群体方证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方法学基础,也为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江医派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特色浅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龙江医派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即坚持中西医结合,倡导大医学观.高仲山先生在面临中医废止之际,提出中华大医学观的思想,为中医谋求发展.由于建国后中医药政策几经变换,龙江地区早期中医医家学习西医的代表人物有马骥、张琪先生,他们坚持执中参西、固本创新.随后西医医家学习中医,代表人物有黄殿栋、张亭栋先生,坚持执西参中、开创革新.龙江医家的优秀成果证明,正确的中西医结合道路是中医与西医相交汇的道路,需要掌握两种学科体系,采集长处以融会贯通,为龙江医派后辈子弟指明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江医派奠基人高仲山养生保健食疗为重学术思想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仲山为龙江医派创始人、黑龙江四大名医之首,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为龙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高老在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要熟谙食物的性能,才能辨证施食,同时指出养生保健要注意五味调和、忌偏嗜,饮食要重素忌厚味,宜有节、忌暴饮暴食,五味宜应时、忌五味所禁等.高仲山继承发挥了《内经》和前人的养生理论,提出了以上的见解,为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学习研究高老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经验,对高老学术思想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脾论学说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脾论学说由龙江医派学者谢晶日教授提出.肝脾论强调气血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冲和是健康的前提,并且五脏对人体生命的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不尽相同.作为后天之脏的肝脾,不但是调节气血的枢纽,也是其他脏腑在后天中维持正常功能的关键;当疾病发生时,应首先责之于肝脾,在与"酸"相关疾病的发生上有"无郁不成酸"的认识;在疾病治疗方面,恢复肝脾的功能就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强调"急则治肝,缓则治脾,肝脾同治"及"以调代补"的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