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PS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渐进性吸气肌抗阻训练及呼吸控制训练),每天训练2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情绪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指标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24 h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数(PNN50)及高频功率(HF)[分别为(128.36±8.34)ms,(15.63±3.63)ms,(8.62±2.33)%及(677.58±196.74)ms 2/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12.63±10.44)分]及MBI评分[(60.44±12.72)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抑郁情绪,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良肢位摆放、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功功能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渐进性吸气肌抗阻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及作业治疗,每天训练2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核心稳定性、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TCT、BBS、FMA-UE、ARAT、肩、肘关节MA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TCT[(73.55±14.16)分]、BBS[(53.28±7.86)分]、FMA-UE[(54.79±7.36)分]、ARAT[(31.86±5.77)分]、肩关节MAS[(1.12±0.46)分]、肘关节MAS[(1.26±0.72)分]及MBI[(70.43±11.26)分]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核心稳定性及上肢功能,改善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改善的疗效,为促进脑卒中患者呼吸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叩击排痰训练、胸廓松动训练),研究组给予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共4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膈肌功能的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与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率(DTF)与膈肌活动度.结果:干预4周后,2组患者FVC、FEV1、FEVi/FVC、PEF、MIP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DTei、DTF值与膈肌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DTee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较常规呼吸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效果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联合叙事护理在颈段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IMT)联合叙事护理在颈段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9 年 9月 1 日~2022 年 9 月31 日218 例颈段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109 例,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渐进IMT联合叙事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改良Borg Scale(BS)量表评分、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通气量(MVV)、训练依从率.结果:两组干预 6 周HADS评分、改良BS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P<0.01),PVC、MVV高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 6 周HADS评分、改良BS量表评分低于常规组(P<0.01),PVC、MVV高于常规组(P<0.01);研究组训练依从率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颈段SCI患者实施渐进IMT联合叙事护理,可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高训练依从性,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有氧运动联合低水平抗阻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能力影响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个体化有氧联合低水平抗阻运动较单纯有氧运动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相关运动能力以及肺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招募老年COPD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有氧运动组20例,联合运动组20例.两组患者均保持常规药物治疗,给予健康宣教.有氧运动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测试评估结果,进行强度为60%-85%目标心率的个体化有氧训练;联合运动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度为60%-80% 10RM的渐进式抗阻训练,包括腹肌力量训练,下肢弹力带训练,以及根据Breath-link呼吸功能评估与训练系统确定的吸气抗阻训练.训练共12周,每周3-5次,每次30-60min.运动训练前后评测所有患者的肺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相关运动能力,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6分钟步行能力(6MW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及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有氧运动组患者FEV1、FEV1%、FEV1/FVC%、VO2max AT、6MWT均有所改善(P<0.05),联合运动组在VO2max、AT、6MWT均有增强(P<0.05),肺功能FEV1、FEV1%、FEV1/FVC%显著改善(P< 0.01).同时,联合运动组各项结果优于有氧训练组(P< 0.05).结论:个体化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相较于单一有氧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智能抗阻吸气肌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智能抗阻吸气肌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2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肺康复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渐进式智能抗阻吸气肌训练法,比较两组训练效果.结果:两组肺功能评估指标及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抗阻吸气肌训练可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综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综合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动态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28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4例)及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训练,包括常规呼吸训练及应用Power Breath KH2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与训练仪进行渐进抗阻吸气肌力量训练.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应用荷兰STABLE三维平衡姿势控制训练与评估系统评估姿势稳定性和稳定时间,应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下肢部分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应用Power Breath KH2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与训练仪评估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和吸气流速峰值(peak inspiratory flow,PIF).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一前一后站立时的重心移动速度及稳定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静动态平衡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在治疗后MIP、PIF值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P<0.05,P<0.01).治疗后试验组MIP、PIF值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综合呼吸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静态及动态平衡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mMRC分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持续6周.统计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响应频率(Fres)、5Hz振荡频率下的气道阻力(R5)、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Raw)]、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膈肌功能[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动度]及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周后,观察组Fres、R5、Raw均低于对照组,Cl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FEV1/FVC、FVC、FEV1%及6MW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膈肌移动度、DTei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RC、CAT、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除了DTee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恢复膈肌功能和肺功能,在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吸气训练联合常规呼吸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ASIA分级为A、B级损伤的患者设为A组,ASIA分级为C、D级损伤的患者设为B组(每组1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的呼吸训练方式,20min/次,2次/天.观察组采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20min/次,1次/天,常规呼吸训练20min/次,1次/天.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天,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的膈肌厚度和膈肌移动度、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入空气量(V)对患者的膈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值分别增加了 0.47±0.09、0.79±0.15、11.56±2.52、1.12±0.19、0.74±0.27.观察组分别增加了0.67±0.09、1.02±0.20、28.81±11.94、1.60±0.66、1.38±0.67.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A组和B组,A组患者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MIP、PIF、V 值分别增加了 0.60±0.50、0.84±0.68、21.33±9.25、1.17±0.58、1.07±0.26,B组患者分别增加了 0.72±0.08、1.20±0.09、36.29±9.49、2.03±0.41、1.70±0.8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膈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A组(P<0.001).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联合常规的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膈肌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呼吸训练,对于损伤平面为C3-5颈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为C、D级的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