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风通圣散联合微针导入米诺地尔治疗脾胃湿热型雄激素性脱发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防风通圣散加减方联合微针导入米诺地尔治疗脾胃湿热型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脾胃湿热型雄激素性脱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微针导入米诺地尔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防风通圣散加减方.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脱发症状、脾胃湿热症状、皮肤镜下毛发相关指标、脂质代谢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提高皮肤镜下每平方厘米毛发数、直立再生毛发数,降低皮肤镜下毳毛数、单一毛囊单位数和褐色毛周征数方面,以及在降低脱发、头皮瘙痒、头发油腻、头屑、新发不生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口干口苦、纳呆、便溏、身重乏力积分和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善(P>0.05).结论 防风通圣散加减方联合微针导入米诺地尔治疗脾胃湿热型雄激素性脱发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疮疡理论辨治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认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内镜下广泛出血、Hunner溃疡等表现以及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与中医学疮疡的特征相符,治疗上可参考疮疡的中医治疗思路.IC/BPS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托、补之法为本,兼用消法,以活血清热、通络止痛治其标.临证常用内托生肌散加减以益气活血,消肿托毒;同时结合具体症状配合四君子汤或缩泉丸健脾补肾以扶正,并根据瘀血、湿热等兼证针对性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薏苡仁、泽泻等清热利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轻苦微辛"治法在外感病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叶桂提出"轻苦微辛"治法,意指味微苦、微辛,性质轻清药物配伍,可入上焦、中焦调节气机,即强调秉持方药作用的"流动"之性.常用药物如杏仁、白蔻、橘红、桔梗、郁金、枳壳、栀子、淡豆豉等,方剂如栀子豉汤及其变方、三仁汤等.临床可用于温热、湿热类邪气郁痹上焦所致中焦乃至三焦气机不利之外感病,且无伤正之痹,为外感病辨治开拓了思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5例不孕症患者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发生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21年 1月至 2023年 5 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接受X线子宫输卵管造影(X-ray hysterosalpingography,X-HSG)检查的 105 例不孕症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月经周期、不孕症类型、支原体感染史、衣原体感染史、淋病奈瑟球菌感染史、盆腔炎相关病史、输卵管相关病史等,并填写《中医体质调查问卷表》,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不孕症患者X-HSG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X-HSG结果异常与盆腔炎相关病史、输卵管相关病史、年龄、气郁质及湿热质呈正相关(P<0.05),与不孕症类型、月经周期规律与否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孕症类型、月经周期、气郁质、湿热质是HSG发生异常的危险因素(OR>1),年龄、盆腔炎相关病史、输卵管相关病史是HSG发生异常的保护因素(OR<1).结论 适龄生育、减少盆腔炎相关病史、减少输卵管相关病史、调畅情志、忌食肥甘厚味对于减少输卵管病理损伤引起的不孕症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符合标准的 1 404 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 720 例、男性 684 例,年龄分布在 28~65 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 5 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 7 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 6 种中医证候、1 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及中药配伍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数据,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核心证型,探索其病机演变规律,并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8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经中药口服干预的UC缓解期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运用Medcase Chart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探索UC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规律及核心中草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UC缓解期患者302例;以黏液血便、易腹泻、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阵发性腹部隐痛、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为临床核心证候群;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虚毒蕴证为核心证型;病机演化可分为3个环节:脾气亏虚为UC发病之基;湿热蕴结、气血痰瘀凝滞,为UC加剧之源;病程日久,湿热痰瘀分别形成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导致内生癌毒,为UC恶化之本。药物配伍方面,脾气亏虚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脾虚湿困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砂仁、防风;脾虚毒蕴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乌梅、槐花、黄连、防风。结论:UC缓解期以脾虚为本,健脾益气为治疗根本,佐以理气、和胃、活血、止血、祛湿、清热、解郁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 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单组率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中医证候发生率,为规范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PubMed、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3月31日发表的有关新冠肺炎中医证候的横断面调查和病例系列研究,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中医证候等相关数据,并依据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推荐的质量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4.0软件对中医证候进行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横断面研究13篇、病例系列研究5篇,共计2 139例患者。对横断面调查研究的分析显示,在混杂因素的识别、控制及分析方法准确性上风险偏倚较高,在结局指标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方面描述不清楚;对病例系列研究的分析显示,整体风险偏倚较小,但缺乏评估纳入患者全面性的描述。对纳入的18篇文献中病位与病性证素一致的中医证候进行合并,共整理出新冠肺炎中医证候33种,其中发生数≥50例、发生率≥10%以及有统计学意义〔指95%可信区间(95% CI)不跨越无意义线0〕的中医证候有10种,分别是寒湿阻肺证(469例、发生率28.2%、95% CI为5.9%~50.6%)、湿热蕴肺证(247例、发生率32.1%、95% CI为10.7%~53.6%)、疫毒闭肺证(228例、发生率28.9%、95% CI为12.5%~45.2%)、肺脾气虚证(202例、发生率22.1%、95% CI为9.5%~34.7%)、湿毒郁肺证(180例、发生率41.2%、95% CI为18.4%~64.1%)、湿阻肺脾证(81例、发生率56.3%、95% CI为48.1%~64.4%)、邪热壅肺证(76例、发生率31.1%、95% CI为25.3%~36.9%)、湿阻肺胃证(70例、发生率13.4%、95% CI为10.4%~16.3%)、热毒闭肺证(55例、发生率16.9%、95% CI为8.3%~25.5%)、气阴两虚证(53例、发生率13.7%、95% CI为2.7%~24.8%)。亚组分析显示,横断面研究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医证候有6种,分别为寒湿阻肺证(200例、发生率20.9%、95% CI为12.6%~29.2%)、湿热蕴肺证(221例、发生率41.8%、95% CI为9.4%~74.2%)、湿毒郁肺证(120例、发生率41.4%、95% CI为8.6%~74.3%)、肺脾气虚证(115例、发生率19.2%、95% CI为6.8%~31.7%)、邪热壅肺证(76例、发生率31.1%、95% CI为25.3%~36.9%)和气阴两虚证(53例、发生率13.7%、95% CI为2.7%~24.8%);病例系列研究有3种,分别为疫毒闭肺证(133例、发生率44.0%、95% CI为24.5%~63.4%)、肺脾气虚证(87例、发生率38.7%、95% CI为32.3%~45.0%)、湿毒郁肺证(60例、发生率40.6%、95% CI为29.3%~52.0%)。 结论:2019新冠肺炎中医证候分布较广泛、复杂,主要中医证候有寒湿阻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肺脾气虚证、湿毒郁肺证、湿阻肺脾证、邪热壅肺证、湿阻肺胃证、热毒闭肺证和气阴两虚证10种,可为新冠肺炎中医辨证规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关联规则结合贝叶斯网络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贡献度的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探讨证候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654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调查数据,以湿热蕴肺证为例,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结合关联规则与贝叶斯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症状间关系并明确症状(群)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结果:654份新冠肺炎临床资料中涉及湿热蕴肺证患者121例,其中出现频率>40%的症状有发热(53.72%)、咳嗽(47.93%)、舌质红(45.45%)、脉数(43.80%)、苔腻(42.15%)、苔黄(41.32%)、乏力(40.50%)和纳呆(40.50%)。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发热、口渴,胸闷、气促,咳嗽、痰黄等;三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咳嗽、痰黄、痰黏稠,纳呆、呕恶、头身困重,发热、口渴、乏力等。以湿热蕴肺证(是=1,否=0)为目标变量,以出现频率>15%的症状为输入变量,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得出湿热蕴肺证症状(群)概率分布表,其中发热的父节点(每个输入变量的上级节点)只有1个(湿热蕴肺证),条件概率是0.54;咳嗽的父节点有痰黄、湿热蕴肺证,表示在湿热蕴肺证中咳嗽与痰黄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且在有痰黄的条件下,咳嗽的条件概率为0.99。常见症状(群)及其对湿热蕴肺证诊断的贡献度为:发热、口渴(0.47),咳嗽、痰黄(0.49),胸闷、气促(0.46),纳呆、头身困重(0.61),苔黄腻、脉滑数(0.95)。结论:关联规则结合贝叶斯网络在阐释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裂孔疝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中心确诊的HH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临床信息,完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判定及胃镜下表现分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HH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完全相同(χ 2=88.140, 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郁质(58例)、气虚质(56例)、湿热质(51例)、痰湿质(45例)、阳虚质(27例)、阴虚质(21例)、平和质(17例)、血瘀质(17例)、特禀质(8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 2=129.753, P<0.05),其中肝胃郁热证与湿热质、阴虚质对应;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对应;脾胃虚寒证与阳虚质、气虚质对应;气郁痰阻证与血瘀质、气郁质对应;气虚血瘀证与气虚质对应;胃镜下表现与中医体质存在明显的属性关联(χ 2=123.189, P<0.05),其中无食管炎与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对应;反流性食管炎A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B级与湿热质、气郁质对应,C级无明显对应关系,D级与阴虚质对应。 结论:HH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多见,且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表现有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前葡萄膜炎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专科就诊并经体质评分判定为病理体质的患者196例,应用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分。采用 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生存质量评分各领域的相关性。 结果::196例患者中单纯体质者147例,复合体质者49例。经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的不同体质类型及体质评分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体质评分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的形、情有显著相关性(均 P<0.05),与神无显著相关。经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类型中医体质中,气虚、痰湿、血瘀、阳虚、阴虚体质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的形有显著相关性(均 P<0.05);气郁体质与情有显著相关性( P=0.001);而湿热体质与形和情均有显著相关性(均 P<0.001)。 结论::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与中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且对形的影响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