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养胃颗粒具有养胃健脾,理气和中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相关疾病.为进一步规范养胃颗粒的临床应用,经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牵头,制定《养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共识研究工作于2020年1月启动,2023年2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GS/CACM 315-2023).介绍该共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编制方法,并详细介绍共识的31条推荐意见/共识建议,包括养胃颗粒的组成及功效、作用机理、中医证候、目标疾病、临床症状、用量用法、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9个方面,旨在为临床精准用药、提高疗效、保障用药安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老年人带状疱疹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复杂且严重,易罹患特殊类型带状疱疹。老年带状疱疹常累及周围运动神经、中枢神经、颅神经及内脏,引发相关特殊症候。本共识针对老年带状疱疹特殊临床类型及带状疱疹后相关症候群等方面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在系统性评估、排除禁忌证后,建议早期给予高效抗病毒、抗炎、镇痛等治疗。本共识旨在提高对老年带状疱疹的重视及临床规范化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痛风病中医认识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慢性、进展性、致残性代谢疾病.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痛风病各阶段相关的中医药古籍记载,厘清其中医药认识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对痛风病的认知及其特点,为痛风病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药理论支撑.通过查阅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医论、方书、本草及医案106部,从中归纳整理有关痛风病的中医药认识,包括病名、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等,探析其发展源流.先秦时期,中医药古籍零星记载了痛风病各阶段的症状、病名和(或)病因病机;汉至隋唐,医家在扩充病名、症状及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内外治法,标志着痛风病理论形成;宋元明清,证候分型、鉴别诊断及饮食禁忌等论述丰富了这一理论.中医药对痛风病的认识萌芽于先秦,理论形成于汉至隋唐,丰富发展于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痛风病中医理论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知识史视野下黄芪性-效-用-忌的古今源流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黄芪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补虚药,古今认识存在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发掘其本来的长处,兹从药性、功效、应用和用药宜忌再做考辨.方法 借助文献挖掘技术对历代本草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溯源,系统整理黄芪药性、功效、主治和用药宜忌的文献记载情况.结果 黄芪味"甘或微甘",多为"微温或温"性,主入脾肺三焦及肾经.文献中有 47 条功效、83 条主治,主要可归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3 个方面,用于治疗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及痈疽久败疮,且均属衰弱性病证.但黄芪还有"补诸虚、益元气、退虚热、治风病、逐五脏间恶血、止血、止痛、补血、调经"等特殊功效,被广泛用于"小儿百病、虚喘、肾虚耳聋、癥瘕、肌热、消渴、骨蒸、中风发热、肠风、大风癞疾、妇人子脏风邪气、流产崩滞"等诸多病证,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黄芪的用药宜忌主要包括配伍宜忌 5 条和证候禁忌 17 条,值得甄别借鉴.结论 古代本草所载黄芪临床效用非常广泛,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益于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医药全周期干预,故从传统本草学和现代中药学结合的视角,对其性-效-用-忌进行挖掘、考订、整理和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采用文献研究及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麝香通心滴丸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方面的相关资料和证据,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对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严格按照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麝香通心滴丸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西医常规治疗加用麝香通心滴丸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有效性评为A级.不良反应多为一般不良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与说明书中不良事件、禁忌及注意事项中列举的已知风险一致,安全性评为A级.日费用7.74元,成本-效用分析显示为绝对优势方案,经济性评为A级.专家调研反馈麝香通心滴丸具有很好的临床创新性和服务创新性,创新性评为A级.无特殊保存条件、药材成分和其他限制条件,临床使用符合用药指南规范,适宜性评为A级.药品价格水平、可获得性以及可负担性整体较好,可及性评为A级.提示麝香通心滴丸的临床价值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桃仁药性与应用的古今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桃仁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桃核承气汤、身痛逐瘀汤及桃红四物汤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应用之广可见一斑.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典籍与现代文献,本文从桃仁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证候禁忌等方面进行古今比较.现代普遍认为桃仁性平,味苦、甘,归心、肝、大肠经,通过考证发现古籍中提出的味辛与归肺经亦有合理之处.桃仁长于活血化瘀,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瘀血证,此外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亦得到了古今认同,而典籍中记载的杀虫与美容等功效如今逐渐被忽略.桃仁的证候禁忌除了现代标准中注明的孕妇慎用外,古代典籍中所载的血虚、血枯、血燥、血不足、肠滑者禁用及用量问题现今也鲜少提及,这些都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的考证结果可为桃仁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文献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整理近年来中医药诊治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药治疗CVA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中医药治疗CVA虽然独具优势,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中医病名和辨治体系,各家多依据临床经验施治,以专方治疗多见,使得CVA在中医诊断、证候判定及遣方用药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其次,有关中医治疗CVA机制的研究较少;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多以小样本临床观察为主,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在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未来可进一步规范CVA的中医病名、证候标准,拓宽CVA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白芍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厘清经典名方中白芍的药名、基原、产地、药性、采收炮制、证候禁忌、功效主治.方法:通过超星数据库、中医智库、国学大师、CNKI等数据库或网站,查阅、收集、整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资料中关于白芍的文献记载,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白芍别名有11种之多,现临床应用中常用名只有"白芍""白芍药""芍药"三种.白芍的产地今多以杭、川、亳为道地产区.炮制加工多以煮制之法,毒性作用记载为无毒或有小毒.其性味归经相关记载与现代权威中药材记载差异较小.临床上白芍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结论:考证结果为白芍的种植采收、炮制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五十二病方》的临床思维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书中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全科医学疾病谱.临床思维方面,其疾病观的逻辑链:不德(包括鬼神情志、有害气候环境因素、外伤邪侵、动物昆虫咬伤、饥饱伤食、不成人者等)—病症(52 类疾病、108 个病种)—养德(顺应自然及心性修养、巫方祝由、香辣食物)、归德(辛香药物外治内服、物理疗法、灸疗法、禁忌等防病治病)—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临床诊断方面,先辨别病类与病种,之后归纳主要症状与证候群;临床治疗方面,治求标本、治分缓急、辨治异同、三因制宜、随症治之等治则,治疗方法全面多样,结合方症相对论和互渗律组方用药,开创了中医早期治则学形成和应用发展的先河,其"辨病﹢辨证﹢方药"或者"辨病﹢方药"的临床思维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清代岭南医家黄霄鹏医学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贻令堂医学三书》总结清代岭南医家黄霄鹏的学术思想.认为黄氏遍读医籍,擅长诀微摘要;治法上外感宗吴鞠通,内伤依陈修园,临证明辨外感内伤,从病源、证候、治法、传染等角度辨析伤寒与温病的不同;立足岭南气候环境特点,深研暑证,融合名家论治痹病经验而自成特色;用药强调气味补泻、引经报使;用方不泥于古,灵活多变,加减化裁使之符合临床实践,深有岭南用药特色;养生以节饮食为要,重视疾病禁忌等方面.黄霄鹏偏重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体现了岭南医家务实包容的内涵实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