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免疫吸附治疗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蛋白A免疫吸附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吸附前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吸附治疗的处方;吸附治疗时准确预防及处理低血压、血浆分离器的破膜溶血、寒战等各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注意预防院内感染、吸附柱再生与保存等。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10例患者血清中IgG水平、抗体、平均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清IgG浓度由治疗前的(6.04 ± 2.77)g/L下降至治疗后的(2.23 ± 1.74)g/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次免疫吸附操作失败,病情均较前好转。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安全、有效,规范的评估、操作和护理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成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目前国内尚无AIHA流行病学的数据,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1-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身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①内源性红细胞和外源性/环境抗原的交叉反应而产生的分子模拟(交叉抗原和整合抗原);②受后天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等)影响,自身抗原结构改变(突变抗原和错误抗原),抗原呈递失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③B细胞和T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其他T细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 [2]。④病原微生物的线粒体DNA可以与红细胞膜表面TLR9结合,改变膜结构,降低CD47表达,激活红细胞吞噬程序,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Ⅵ型分泌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及耐药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在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自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T6SS主要效应蛋白编码基因溶血素调节蛋白的携带情况,对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和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别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抗血清试验和体外竞争试验,收集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4株T6SS阳性,阳性率为53.3%。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和头胞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95.8%、95.8%、66.7%、95.8%、79.2%、95.8%、79.2%和91.7%,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的28.6%、28.6%、28.6%、28.6%、9.5%、23.8%、23.8%和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2、22.12、6.51、22.12、21.83、24.72、13.79、18.97,均 P<0.05)。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血清抗性和竞争能力均高于T6SS阴性鲍曼不动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9、 Z=-2.61、 Z=-2.27,均 P<0.05)。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鲍曼不动杆菌的T6SS阳性率为80.0%(16/20),高于非ICU来源菌株的32.0%(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 P<0.05),但鲍曼不动杆菌是否携带T6SS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 P=0.188)。 结论:T6SS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其高耐药率使得治疗较困难,亟需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ICU医师的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穿刺标本的病理组织形态(光镜、免疫荧光、透射电镜)、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损害三联征伴血尿、蛋白尿,抗H因子抗体阳性。病理形态同时具备溶血尿毒综合征肾损伤和IgA肾病的组织学特点,包括光镜: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伴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小动脉增厚、狭窄,伴有小球缺血性改变及毛细血管腔瘤样扩张;免疫荧光: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IgA沉积;电镜检查: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内疏松层增宽,同时系膜区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伴小节段的基底膜皱缩。2例患儿对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反应好,分别随访5年7个月及8个月,反复尿蛋白及潜血阳性。结论: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需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三者相结合。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长期预后不理想,可能与病理分级及继发因素相关。二者合并发生可能由前驱感染因素或继发因素导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依库珠单抗治疗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女,7月龄,因“面色苍白2 d,茶色尿1 d”于2020年11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经过血液及全外显子基因检测,诊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入院给予10 d新鲜冰冻血浆无反应,予依库珠单抗治疗1周后溶血缓解,肾功能正常,3个月尿蛋白转阴,连续应用6个月(共9剂),溶血持续缓解,尿蛋白及肾功能持续正常,拟延长给药间歇为3个月(即停药3个月)时出现aHUS复发,重新启动依库珠单抗治疗仍有效。CFH基因变异所致的aHUS,血浆治疗可不敏感,建议有条件尽早给予依库珠单抗治疗,有望是控制溶血和恢复肾功能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探究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寻找CAD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46例CAD患者以及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脂质组成与表达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诊断标志物。组间年龄和性别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6例CAD患者年龄30 ~ 84(60.39 ± 10.52)岁,男41例,女5例;16例健康对照,年龄50 ~ 89(59.81 ± 10.72)岁,男14例,女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t = 0.19, P = 0.853;性别: χ2 = 0.03, P = 0.859)。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4 136种脂质分子,包含40个亚类。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两组间存在22个差异脂质分子,包含9个亚类: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单脂肪酸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己糖神经酰胺、甘油二酯、心磷脂;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作为诊断标志物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 0.8,16种脂质分子的曲线下面积> 0.7。 结论:相较于健康对照CAD患者血清中脂质成分改变,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可能是较有潜力的CAD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自体血回输后出现溶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一旦妊娠组织破裂将迅速发展为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自体血回输广泛用于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的抢救,能减少交叉配血及取血的时间、减少输注异体血带来的风险,使失血性休克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自体血回输引起的溶血罕见报道,一旦发生溶血,如不及时处置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或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我们回顾性地分析1例自体血回输后出现溶血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输血不良反应不仅发生在异体输血,也会发生在自体血回输中。临床工作中宜合理处置,以减少类似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状RNA circLPAR1通过调节微小RNA-647促进骨肉瘤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LPAR1对骨肉瘤(OS)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40例骨肉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瘤旁组织环状RNA溶血磷脂酸受体(circLPAR1)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来探讨circLPAR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RNA下拉实验,以阐明circLPAR1在骨肉瘤细胞中的潜在分子机制。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骨肉瘤组织中circLPAR1的水平高于瘤旁组织(3.546±1.624比1.654±0.832, t=19.734, P<0.01),circLPAR1表达水平高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 χ2=3.194、0.530, 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 χ2=6.328、9.337, P<0.05),U-2OS和MG-63的si-circLPAR1组穿膜细胞数显著低于si-NC组(72.772±9.662、66.332±8.571比335.821±21.529、276.529±16.332, P<0.01);qRT-PCR显示circLPAR1探针结合的RNA中具有显著的miR-647富集(U-2OS:7.132±0.568比1.133±0.141, t=21.881, P<0.01;MG-63:7.524±1.813比1.532±0.015, t=19.228, P<0.01)。野生型circLPAR1 WT与miR-647共转染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其他组(U-2OS:0.247±0.072比0.983±0.088、0.987±0.092、0.923±0.079, F=63.228, P<0.01;MG-63:0.276±0.083比0.973±0.152、1.021±0.226、0.977±0.135, F=58.335, P<0.01);si-circLPAR1+anti-miR-647组比si-circLPAR1组的集落细胞数(U-2OS:152.449±7.332比43.283±4.288, t=-38.662, P<0.05;MG-63:192.344±8.668比71.223±12.384, t=-32.891, P<0.05)、迁移细胞数(U-2OS:327.263±21.632比89.448±6.335, t=21.836, P<0.05;MG-63:278.332±16.527比72.682±6.893, t=19.772, P<0.05)及侵袭细胞数(U-2OS:341.883±11.392比67.663±7.421, t=8.633, P<0.05;MG-63:325.823±10.284比62.739±8.883, t=9.156, P<0.05)显著增高。 结论:circLPAR1通过吸附miR-647,从而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Sph2经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一定浓度的rSph2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乳酸脱氢酶(LDH)量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膜结构损伤情况;冷冻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的含量变化。商品化的HMGB1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MAPK及JNK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IL-1β、IL-6、KC(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rSph2可导致J774A.1细胞明显的细胞核消失、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裂解、膜泡胀;LDH释放量及HMGB1的含量明显增加;HMGB1增加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HMGB1上调J774A.1细胞IL-1β、IL-6、KC的表达且该上调作用可被3条通路抑制剂所抑制。结论: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素rSph2诱导小鼠J774A.1巨噬细胞产生损伤并释放大量的HMGB1,HMGB1经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放大rSph2造成的炎症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方法:选择余姚市中医医院门诊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志愿者(2018年1-10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清晨采集健康志愿者空腹状态下的肘部静脉血液共10 mL作为检测标本,将每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均分为2份,每份5 mL,分别设置为对照组标本、观察组标本,对照组血液标本未经溶血处理,直接进行生化检验,观察组血液标本经溶血处理后再进行生化检验,比较两组血液标本的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分别为(71.49±1.62)g/L、(48.09±0.85)g/L、(25.18±0.67)g/L、(9.31±1.14)μmol/L、(1.89±0.34)μmol/L、(23.14±1.70)μmol/L、(27.38±2.56)μmol/L、(224.53±5.68)U/L,均高于对照组( t=9.351、9.235、8.786、9.161、9.309、8.877、9.391、9.878,均 P<0.05)。观察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分别为(87.93±2.76)μmol/L、(5.43±0.47)mmol/L、(249.38±7.52)μmol/L,均高于对照组( t=9.367、8.744、9.644,均 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4.53±0.49)mmol/L、(1.02±0.26)mmol/L、(1.92±0.40)mmol/L,均高于对照组( t=9.481、8.795、8.470,均 P<0.05),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49±0.22)mmol/L,低于对照组( t=9.085, P<0.05)。观察组的肌酸激酶(CK)、羟丁酸脱氢酶(HBD)、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为(41.27±1.85)U/L、(116.73±6.24)U/L、(198.94±6.07)U/L,均高于对照组( t=9.433、9.610、9.890,均 P<0.05)。观察组钠(Na +)、钾(K +)、钙(Ca 2+)、氯(Cl -)分别为(142.31±2.17)mmol/L、(4.82±0.45)mmol/L、(2.49±0.09)mmol/L、(101.89±1.45)mmol/L,均高于对照组( t=7.412、9.040、8.593、8.359,均 P<0.05)。 结论: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反应后会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易导致生化检验结果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