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传统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按照九蒸九晒法进行滇黄精炮制,应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炮制过程中总多糖、总皂苷、总多酚、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应用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原料和炮制后的代谢产物.结果 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第3次蒸制后为深褐色,第4次至炮制结束缓慢转变为黑色.滇黄精原料具有麻味,第4蒸之后麻味消失,变为酸甜味.炮制过程中多糖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增加.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共检测到419个代谢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6个,脂质65个,酚酸类52个,黄酮类51个,有机酸42个,生物碱41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32个,甾体9个,木脂素和香豆素7个,异黄酮1个,萜类3个,其他类物质50个.结论 系统阐述了滇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九蒸九晒对滇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降低,有机酸和酚酸类相对丰度增加等.该研究可为炮制滇黄精有效成分的筛选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差异性成分的发现为研究滇黄精生熟饮片中差异性物质的分析提供新思路,对滇黄精的扩大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病毒病害对滇黄精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明确病毒侵染对滇黄精生长发育、根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滇黄精主产区曲靖和玉溪种植的4年生滇黄精田间抗病和感病植株为研究对象,比较病毒侵染后滇黄精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氧化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以及块茎生物学性状和药用有效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滇黄精遭受病毒侵染后,叶片细胞质中散布线状病毒粒子及其聚集形成的大量内含体,细胞内叶绿体结构严重受损,部分已发生解体;(2)感病滇黄精叶绿素发生降解,叶绿素a和b的含量分别极显著降低了 22.97%和35.38%,其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分别降低了 49.75%、11.25%和5.79%,光合作用效率明显减弱;(3)感病滇黄精叶片细胞膜发生强烈的脂膜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升高了 117.17%,SOD、POD、PPO、PAL活性极显著升高,其中PPO活性平均升高了 61.81%;(4)感病滇黄精地下根茎的膨大和嫩芽的生长受阻,单株鲜质量降低了49.47%,根茎中多糖的相对含量减少了 6.97%,皂苷、黄酮、总酚含量分别减少了 23.31%、15.32%、11.07%.[结论]滇黄精遭受病毒侵染后,抗氧化酶防御反应虽然被激活,但细胞膜仍严重受损,光合作用明显减弱,最终导致根茎产量和药用品质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精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中药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干燥根茎,用药历史悠久,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虚燥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本文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其药理活性、药效物质、植物亲缘学、药材配伍、加工炮制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预测分析了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初步确定黄苓素、甘草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5,4'-二羟基黄酮、3'-甲氧基大豆苷、新甘草苷和黄精多糖为黄精的质量标志物,为黄精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DPPH法评价黄精及炮制品抗氧化活性方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建立DPPH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黄精及炮制品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超声提取和溶剂萃取提取滇黄精及其炮制品中乙醇提取物、粗皂苷、低聚糖、粗多糖4种有效组分,考察确定DPPH法测定滇黄精抗氧化活性的最佳条件,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测定比较滇黄精有效组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DPPH初始浓度为0.08 mg/mL,波长为523 nm,反应时间为60 min(或180 min)为最佳条件.滇黄精炮制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提高,各有效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维生素C>粗皂苷>乙醇提取物>低聚糖>粗多糖.结论 建立的DPPH法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灵敏、简便、快捷,可用于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江西黄精道地性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黄精为经典的药食两用滋补中药之一,我国多花黄精、黄精、滇黄精三大药用品种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同品种的适宜生长区各有不同,其产地具有道地性.江西自古盛产黄精,但缺乏其道地考证研究.该文从古代江西黄精的名称、产地变迁与分布、形态特点、生长环境、炮制加工、应用等记载对江西黄精的道地性进行考证.考证表明,江西黄精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洪州黄精,其在古代江西各地州府均有分布;古籍之洪州黄精即为现代的多花黄精品种,清代以来多花黄精成为我国的黄精药用主流品种,故江西的多花黄精为我国黄精药用、食用作出了积极贡献,由此得出江西为多花黄精道地产区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多糖含量的滇黄精炮制工艺及抗衰老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以云南道地药材滇黄精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蒸晒条件下多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确定炮制工艺后,通过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自然衰老和氧化应激模型,探究其对线虫寿命、体长、应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苯酚-硫酸法和 3,5-二硝基水杨酸法分别测定炮制过程中滇黄精多糖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建立线虫自然衰老和氧化应激等模型,观察不同给药浓度下秀丽隐杆线虫寿命、脂褐素含量、急性热应激能力、抗氧化应激能力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滇黄精"二蒸二晒"后所含多糖和还原糖质量分数均最高,分别为4.792%和 27.040%;相较于对照组,"二蒸二晒"组卵期 8 d线虫脂褐素含量降低 24.11%(P<0.01);选择"二蒸二晒"为滇黄精炮制工艺并提取多糖,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 0.05、1.00、20.00 mg·mL-1 的滇黄精多糖分别使线虫寿命增长 14.62%、51.90%(P<0.05)、12.02%(P<0.05);8 h急性热应激条件存活率分别提高 17.63%、43.90%(P<0.01),降低 9.01%(P<0.05);急性氧化应激条件存活率分别提高 0.82%、42.54%(P<0.05)、33.78%(P<0.05).结论:滇黄精"二蒸二晒"后多糖和还原糖含量最高,是较佳的炮制工艺;滇黄精多糖可延长线虫寿命,提高其抗应激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滇黄精对糖尿病皮损大鼠氧化应激及其Nrf2/HO-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滇黄精对糖尿病皮肤损伤大鼠创面愈合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格列汀组(10 mg·kg-1)、滇黄精水提物低剂量组(2 g·kg-1)、滇黄精水提物高剂量组(8 g·kg-1)、滇黄精醇提物低剂量组(2 g·kg-1)、滇黄精醇提物高剂量组(8 g·kg-1),每组8只;另设对照组.灌胃给药4周后,所有大鼠建立背部皮肤创面伤口,术后继续给药14天.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GHb)、血浆中H2O2、MDA、SOD、GSH水平和创缘皮肤组织中T-AOC、SOD、MDA水平,并用荧光定量法测定大鼠创缘皮肤组织中Nrf2、HO-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滇黄精醇提物低、高剂量组、滇黄精水提低、高剂量组血浆SOD、GSH水平、创缘皮肤组织Nrf2、HO-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P<0.001),血浆中糖化血红蛋白(GHb)及创缘皮肤组织MDA水平降低(P<0.05,P<0.01,P<0.001),滇黄精水提物高剂量组创缘皮肤组织T-AOC水平升高(P<0.01),滇黄精水提物低剂量组皮肤组织SOD水平升高(P<0.01),滇黄精醇提物低剂量组血浆H2O2水平降低(P<0.01).结论 滇黄精能够降低大鼠血糖,调节过度氧化应激反应及其Nrf2/HO-1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辣椒秸秆对滇黄精及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来提高益生菌多样性,促进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提高植物产量、品质.[目的]探究栽培土壤中添加辣椒秸秆对滇黄精生长质量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种植滇黄精无处理土壤(CK)、添加腐熟辣椒秸秆改良肥土壤(X)、添加商品复合肥土壤(Y)的根际附着土样,测量滇黄精生长质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其根际细菌群落进行功能和结构解析.[结果]X处理的滇黄精生长质量显著优于CK处理,而且与Y处理无显著差异,其中多糖含量和根系活力明显提高,分别较 Y 处理提高了 24.48%和 56.98%.同时显著增加了种植土壤的有机质和孔隙度.在根际细菌群落分析中,相对丰度最高的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分别为CK的 34.8%、X的 34.6%、Y的 41.3%,其中Y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X处理为 10.2%,高于CK处理(8.7%)和Y处理(5.8%).t检验中秸秆处理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丰度显著高于对照,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ia)显著高于化肥处理.三元相图(属水平)表明,CK处理中以Verrucomicrobium和Lysobacter丰度最高.X处理中以JG30-KF-AS9 丰度最高.Y处理中是Pseudomonas和Mitochondria丰度最高.各处理间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和总孔隙度是影响秸秆处理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力,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COG)功能预测表明秸秆处理显著提高了 COG 功能数目,其特有COG数目为 81,显著高于CK处理(3 个)和Y处理(7 个).[结论]秸秆处理提高了滇黄精生长质量,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使相关有益微生物显著富集.这为特定环境因子下发掘新的功能类群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介导植物对环境的响应与微生物协同机制研究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生产中滇黄精优质栽培提供新的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黄精属8种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从分子水平对黄精属8种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黄精属8个种的植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通过UPGMA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探讨8种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结果:在筛选到的6条引物中,共获得62条清晰的DNA标记谱带,多态性谱带60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6.8%,表明8个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8种黄精属植物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194~0.7258之间,平均达0.5904.其中,节根黄精与滇黄精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4194,亲缘关系最远;节根黄精与多花黄精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7258,亲缘关系最近.此外,利用NTSYS-pc 2.1软件对样品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种黄精属植物在阈值为0.55时可聚为两大类.结论:8种黄精属植物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遗传物质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精本草考证与启迪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明晰“黄精”基原植物沿革与变迁、药用部位与传统功效、资源与分布,该文对“女萎”“葳蕤”“黄精”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女萎”,包含了《名医别录》记载的“葳蕤”与“黄精”两者的功效,其中“葳蕤”传承了“女萎”的主治功效,“黄精”传承了“女萎”“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等主补功效,其后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基原植物的沿革与变迁进一步表明,明清以前本草中“玉竹”(女萎、葳蕤)中包含“黄精”,其中唐初以前主要根据根状茎结节状形态与个体大小区分“黄精”、“玉竹”,形态的鉴别具有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小鉴别显然不科学;唐代至清初强调叶对生者为正精,将年幼的黄精与滇黄精、叶互生的多花黄精等误认为“玉竹”,追根溯源“黄精”应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萎”……,“黄精”的古方开发应一并注重“玉竹”方.历代本草记载“黄精”药用部位除根茎外,叶、花、果实和幼苗均可作食药用,但近代未见开发利用;“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唐诗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黄精”的采收加工从“二月采根,阴干”(《名医别录》)发展至“九蒸九曝”(《食疗本草》)、“今通八月采”(《本草图经》),但“黄精”栽培品种、资源培育与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直至现代仍无重大突破.《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黄精”道地产区“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黄精”产区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