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以期能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并归纳总结其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出现"漩涡征",9例出现肠系膜动静脉血管"换位征",4例出现回盲部异位,1例出现十二指肠异位,1例出现横结肠异位;其中1例合并异位阑尾炎,1例合并小肠梗阻,1例合并胆总管轻度低位梗阻改变.结论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患者的CT表现可能有一些较特异的征像,如"漩涡征"和肠系膜血管"换位征"等,但还需密切结合临床仔细分析,鉴别其他疾病,以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4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学改变,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4例AFH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AFH患儿中,男童11例,女童3例;年龄11个月~12岁11个月,平均5.9岁.肿瘤位于四肢3例,躯干5例,头颈部5例,颅内1例.镜下肿瘤细胞核呈空泡状,合体样、漩涡状排列,可见纤维性假包膜及淋巴细胞鞘.9例可见假血管腔隙,2例可见钙化,2例核分裂活跃(活跃处11 个/10 HPF).3 例镜下见硬化、黏液样间质.免疫表型:desmin(10/14)、EMA(12/14)、CD99(12/14)、SMA(9/12)、ALK(7/8)阳性,Ki67平均增殖指数16%.分子检测EWSR1基因断裂7例、EWSR1-ATF1融合2例、EWSR1-CREB1融合2例.14例患儿平均随访46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AFH是一种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儿童患者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或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EWSR1、FUS基因检测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左肾重度积水就诊,诊断为左侧盆腔肿物压迫输尿管,行腹腔镜下盆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AAM。术后9个月复查,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术后Petersen疝六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发生Petersen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静冈癌症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76岁,2例曾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初次胃癌手术时均已关闭Petersen间隙。症状在术后1~55个月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腹部CT检查表现为小肠扩张,肠梗阻样改变;3例CT呈漩涡征改变。6例患者均手术探查未见肠坏死并再次缝合Petersen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结论:Petersen疝是胃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应根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尽早进行腹部CT并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行首次头颅CT平扫(发病时间≤8 h),并于24 h后复查头颅CT,将复查时血肿量增加≥33%或增加≥12.5 ml定义为血肿扩大,并分为血肿扩大组( n=70)与血肿未扩大组( n=154)。收集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初始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资料。判读首次头颅CT平扫时是否存在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 结果:224例患者中,CT显示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71例,黑洞征56例,漩涡征51例,分叶征53例,混杂征58例。血肿未扩大组与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初始血肿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有糖尿病史者和凝血功能异常者占比均高,入院时GCS低、收缩压高以及头颅CT显示有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者占比均高(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入院时GCS低、入院时收缩压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头颅CT显示有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均为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时GCS低、收缩压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有CT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CL-iLSC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角膜病门诊确诊为CL-iLSCD并接受药物治疗和随访的17例患者(25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为(36.4±6.9)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和角膜缘尤其是上皮病变范围,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转归和相关因素等。结果:所纳入的患者有4~30年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史,中位数为10年;每日戴镜时间为(10.5±2.5)h。88.0%(22/25)的患眼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或疼痛、眼红和畏光等症状。常见体征为角膜上皮梳齿状和(或)漩涡状迟发性荧光素染色,上方角膜缘(11~1点钟方位)受累最多(25/25,100.0%),并伴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神经纤维长度降低等活体影像学表现异常。结合影像学参数综合等级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各为5、11和8只眼。80.0%(20/25)的患眼曾发生误诊。停戴角膜接触镜并给予以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所有患眼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其中13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结论:CL-iLSC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早期体征较为隐匿。停戴角膜接触镜和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定性及定量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08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术前的CT及MRI增强图像。评估内容包括定性指标:病灶位置、"桃尖征"、钙化、囊变、"漩涡征"、小血管影、反相位上有无减低区、有无包膜、有无强化及强化形式;定量指标:病灶大小、CT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HU)、MRI T1WI平扫及增强各期信号强度、CT及MRI增强率(ER)。结果:11例患者中,男5例,女6例,年龄(28.9±8.4)岁。右侧5例,左侧6例。病变直径约(57.9±39.3)mm,"桃尖征"9例,钙化5例,伴有囊变者1例,"漩涡征"6例,病灶内或边缘出现小血管影7例,同反相位上局部信号减低2例,有包膜9例。平扫CT值(30.0±5.2)HU,动脉期CT值(34.1±5.4)HU,静脉期CT值(39.5±9.5)HU。无强化3例,轻度渐进性强化8例。MRI增强扫描后先减低后增高3例,进行性增强6例,先增高后减低2例。CT与MRI的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088, P=0.063)。2例患者CT及MRI进行了延迟期扫描,病灶密度及信号进一步增强。 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具有独特的表现:质地柔软,钻缝样、塑形生长而呈"桃尖征",线状、斑点状钙化具有特征性,边缘常见包膜,T2WI上可见"漩涡征",增强检查呈轻度延迟性强化,囊变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和MRI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女性盆腔-会阴区域的软组织间质肿瘤。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易误诊。本文回顾性收集15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AAM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AM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中青年女性单侧会阴区或盆腔内肿块,表现为MRI T2WI高信号、增强呈分层或漩涡样改变,延迟强化,多可做出诊断。另外CT及MRI还可以准确了解肿瘤范围、与邻近组织关系、血供等信息,对手术术式的选择、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和转归不良的非增强CT征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病死率较高。血肿增大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转归不良的主要决定因素。利用非增强CT(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NC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血肿增大及转归不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对各种NCCT征象,包括液平、低密度征、混合征、漩涡征、黑洞征、卫星征和岛征,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及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