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与非缺血性左心房扑动的高密度标测及射频消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左心房动脉缺血或闭塞与左心房自发瘢痕及左心房扑动的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经电生理标测证实为左心房扑动的患者中既未接受导管消融也无心外科手术史者,分为有冠心病陈旧性心梗病史的缺血组和无冠心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非缺血组。使用高密度标测,比较两组间电生理特性(心动过速周长、左心房瘢痕面积、缓慢传导区数量、关键峡部宽度等)和消融即刻及远期成功率等。结果:23例左心房扑动患者中既未接受过导管消融也无心外科手术史的左心房扑动患者12例,年龄(74.25±6.50)岁,年龄范围62~84岁,缺血组3例和非缺血组9例。其中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5例患者在导管消融术前或术后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永久起搏器。缺血组(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均为多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发出窦房结动脉后,Bachmann束动脉闭塞。12例患者共记录到20种左心房扑动。缺血组患者左心房低电压瘢痕面积相对小和局限,且均位于二尖瓣环附近,非缺血组患者左心房低电压区瘢痕分布较为广泛和弥漫(低电压区/左心房面积占比:缺血组5%±1%对非缺血组13%±5%, P=0.028)。两组患者的激动标测均存在多个折返环。缺血组患者均只有1个缓慢传导区,而非缺血组则有多个缓慢传导区。缺血组的折返环关键峡部较窄,而两组间关键峡部的电流激动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关键峡部均能记录到长时限、低振幅、多波折的碎裂电位。两组患者在消融术中多数获得即刻成功(缺血组3/3例对非缺血组7/9例, P=0.371),远期随访均有一定比例的复发。 结论:左心房动脉缺血闭塞可能导致左心房缺血和形成瘢痕,参与左心房扑动的触发和维持。与心房自发纤维化相比,缺血相关的心房瘢痕较为局限,折返环关键峡部相对较窄,导管消融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编辑人员丨2023/12/9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表现,一般多与体质虚弱、劳累过度、情志所伤和感受外邪相关.近年来,针刺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疗效评估中对于结局指标的选择却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相关文献,系统综述了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现状,为未来临床相关研究中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阴阳双补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编辑人员丨2023/11/18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见于生理情况,更多见于病理性状态,其中心率<60次/min的为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的有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率、传导阻滞等[1].缓慢型心律失常可隶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迟脉证"等范畴,也可见于中医"厥证",中医"心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2],迟脉证是指脉来一息三至,并伴有心悸、胸闷、眩晕甚至晕厥等的病证[3],厥证是以突然意识丧失,突发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4],以上中医病症都可能囊括西医学缓慢型心律失常.目前西医没有明确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方案为置入起搏器,一般应用于心率<40次/min,有长间歇且发生过黑曚晕厥的患者.本文总结了鹿小燕老师运用阴阳双补法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中医临证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微量胺碘酮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 ,减慢传导速度 ,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现象.临床常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控制心室率及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静脉内短期用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局部静脉炎、肝酶升高等 ,但发生过敏性休克非常罕见.但近期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应用微量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即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的患者 ,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气滋阴宁心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多因窦房结以外或窦房结出现不正常激动,使激动传导速度变慢甚至阻滞而引发心脏搏动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所致[1].心律失常可伴随心血管疾病出现或单独出现,发作时间相对较短,易出现心脏衰竭或猝死及气短、心绞痛、乏力、头晕、急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衰竭等临床表现.当前临床多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且具有较大的毒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优势[2].故本文采用益气滋阴宁心汤治疗心律失常50例,并观察心功能指标及hs-CRP水平的改善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苦参碱对高频左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应用微电极阵(MEA)技术研究苦参碱对高频左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兔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具有的抗房颤作用.方法 6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起搏组、苦参碱A组(5 mg/kg)、苦参碱B组(10 mg/kg)、苦参碱C组(20 mg/kg),苦参碱D组(40 mg/kg),每组10只.连续高频左心房起搏3 w后,开胸取出心脏,用柔性电极贴附心房肌,分别记录各组场电位和激动传导的变化.结果 起搏组与对照组相比,场电位时限(fAPD)明显缩短,传导速度(CV)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参碱各组与起搏组相比,fAPD、CV分别呈浓度依赖性延长与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房颤兔模型中,苦参碱能有效延长心房肌fAPD和加快CV,显示出较好的抗房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稳心颗粒对兔心室肌晚钠电流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应用微电极阵列(MEA)技术研究稳心颗粒对兔心室肌晚钠电流(INaL)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n=10),心衰组(n=10),心衰+稳心颗粒A组(1 g/L,n=10),心衰+稳心颗粒B组(2g/L,n=10),心衰+稳心颗粒C组(4 g/L,n=10).迅速开胸取出心脏进行langendroff灌流,用柔性电极贴附左心室,记录场电位时限(fAPD)等电生理信号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兔心室肌fAPD由(347.13±12.41) ms延长至(392.52±13.50) ms,激动传导速度(ECV)由(0.68±0.06) m/s减慢至(0.55±0.08) m/s,心率(HR)由(104±7.23)bpm加快至(126±9.52)bpm(均P<0.05).与心衰组相比,心衰+稳心颗粒A、B、C组fAPD分别由(392.52±13.50)ms缩短至(369.83±10.72)ms、(348.13±12.56) ms、(331.26±9.37) ms;ECV分别由(0.55±0.08) m/s减慢至(0.45±0.10) m/s、(0.43±0.08) m/s、(0.42±0.07) m/s;HR分别由(126±9.52)bpm减慢至(105±8.42)bpm、(97±6.70)bpm、(94±8.62) bpm(均P<0.05).但稳心颗粒A、B、C组之间ECV和H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中药,对INaL的抑制作用是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起源于三尖瓣环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远期成功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早搏(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3例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早、室速患者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构建三尖瓣环与右心室几何模型,激动标测出室早/室速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予以验证.根据室早/室速标测最早激动点部位将患者分为游离壁组与间隔组.游离壁与后间隔起源室早/室速消融采用温控盐水灌注模式,功率设定为30~40 W,流量17 ml/min,温度设为43℃,消融时间30 s/次.前中间隔起源室早/室速消融采用温控非盐水灌注模式进行,功率设定为30 W,温度设为55℃,消融时间设为30 s/次.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来门诊随访,随后每6个月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需行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43例患者的室早/室速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标测显示22例(51.2%)起源于游离壁,21例(48.8%)起源于间隔侧.靶点电位提前时间、消融功率、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在游离壁组与间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时温度游离壁组显著低于间隔组[(39.3±6.3)℃对(43.5±4.7)℃,P=0.03],而消融时灌注速度游离壁组显著高于间隔组[(11.9±9.3) ml/min对(4.6±8.2) ml/min,P=0.02];三尖瓣环间隔部起源的室早/室速手术时间也显著高于游离壁组[(110.4±45.6) min对(85.4±27.9) min,P=0.04].即刻消融成功39(90.7%)例,游离壁即刻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间隔组(100%对81%,P=0.03).4例消融失败患者的室早/室速均位于间隔侧,其中前间隔与中间隔各2例.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45.5±14.0)个月.4例患者室早复发:后游离壁2例,中游离壁1例,中位问隔1例,3例接受2次消融成功,1例拒绝再消融.随访3.8年显示三尖瓣环起源室早/室速消融成功率为81.4%.结论 导管消融是治疗三尖瓣环起源室早/室速有效方法,手术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束支起搏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及中远期导线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本研究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以及中远期导线参数稳定性,旨在评估其生理性以及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5日至2019年1月25日就诊我院符合起搏适应证并成功施行LBBP的患者9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中导线单、双极参数.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随访,测试导线单、双极参数并记录随访期内并发症.筛选其中诊断病窦综合征(SSS)伴基线QRS时限正常的患者36例进行心室同步性分析.起搏器程控分为两种状态:(1)AAI模式:起搏器工作方式为心房起搏-心室感知,保证激动沿自身传导束下传心室;(2)DDD模式且房室间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房颤动患者左房传导速度随左房双极电位振幅的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传导速度随左房双极电位振幅(电压)的变化趋势.方法 40例患者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术中进行左房高密度激动及电压标测.根据左房不同结构、电压,将左房划分为六个结构区域及四个电压区域.分别计算上述各区域的传导速度,并计算不同患者各电压区域的平均传导速度及对应的电压.结果 11例患者不满足计算传导速度所需条件,最终纳入29例患者.传导速度在左房不同结构区域不完全相同(P<0.05);不同电压区域互不相同(P<0.05).传导速度随左房电压的增长速度可分为三段.当电压<0.8mV,电压增加1.0mV,传导速度增加0.28m/s(P<0.05);当电压处于0.8~1.3mV,电压每增加1.0mV,传导速度增加0.53m/s(P<0.05);当电压>1.3mV,电压每增加1.0mV,传导速度增加0.05m/s(P<0.05).结论 左房传导速度随左房电压的变化呈现出先增加较快后增加减慢的趋势,大致可分为三段,转折点位于左房电压等于0.8mV及1.3mV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