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改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1只眼,女性19例23只眼。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74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名50只眼,女性14名24只眼。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6 mm×6 mm。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黄斑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区的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CFA)、脉络膜厚度(CT)以及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的三维CVI、CVV、CT。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VI、CVV、CFA、CT预测CSC发生的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中心区、黄斑区CVI( t=3.133、4.814)、CVV( t=7.504、9.248)、CT( t=10.557、10.760)明显增大,CFA( t=-8.206、-5.065)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CVI( t=7.129)、CVV( t=10.020)、CT( t=10.488)明显增大,CFA( t=-2.548)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CVI( t=4.980、4.201、4.716、8.491)、CVV( t=9.014、7.156、7.719、10.730)、CT( t=10.077、8.700、8.960、11.704)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C组患眼鼻侧CVI、CVV最大,分别为(0.39±0.10)%、(1.09±0.42)mm 3;上方CT最大,为(476.02±100.89)μm;鼻侧CVI、CVV、CT变化幅度最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6 mm范围内CT、CVV、CVI的曲线下面积均>0.5;中心区下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结论: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CVI、CVV、CT增大,CFA减小;中心区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荧光显像技术在消化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可运用特殊分子的荧光特性增强显示人体重要解剖结构和组织血流灌注。笔者总结荧光显像技术原理、常用荧光分子特性和荧光显像设备特点,探讨荧光显像技术在胃食管外科、肝胆外科、结直肠外科及腹膜恶性肿瘤等外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通过特异性抗体偶联荧光分子探针检出肿瘤转移灶是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消化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内压监测与负压吸引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输尿管镜碎石术被广泛应用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中,感染性发热是其重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术中不断地灌注将会使肾盂内压(IRP)升高,而过高的IRP将会对集合系统造成一系列的病理损伤,最终引起感染等并发症。近年来多种术中监测IRP的方法被提出,负压吸引技术也开始逐渐被应用于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硕通镜、负压导引鞘、智能控压平台等新设备不断涌现。对IRP升高引起并发症的机制,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监测IRP的方法以及负压吸引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为预防IRP升高引起并发症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不同硅油取出术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升、玻璃体切割手术设备及显微设备的更新,玻璃体切割手术逐渐在我国县级医院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部分患眼需填充硅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待术后视网膜病情稳定,作为玻璃体腔填充物的硅油需及时取出,否则会继发青光眼、角膜变形、视敏度下降等并发症 [1]。目前临床上有几种硅油取出方法的报道,包括经巩膜两通道切口取油、输液皮条连接23G通道取油、F4H5辅助硅油取出以及本课题组报道的经瞳孔硅油取出等 [2,3,4,5]。无论何种取油方式,维持术中及术后眼压的平稳至关重要,过低的眼压会引发脉络膜渗漏,甚至出血、感染 [6]。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发现经验不足的手术医师存在缝合巩膜切口不密闭的现象,为此,我们改良了硅油取出术中的灌注模式,使得术中及术后眼压维持较好。现报告改良的硅油取出术与既往硅油取出术在眼压维持等安全性方面的优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的定量分析及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缺血指数(ISI)定量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不同区域视网膜缺血情况,并分析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DR的患者79例79眼,其中男44例44眼,女35例35眼;年龄31~73岁,平均(55.95±8.80)岁,所有患者均行UWFA检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根据黄斑区OCT图像将患者分为DME组37眼和无DME组42眼。将UWFA检查中期图像分为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并计算各区域内ISI。应用OCT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计算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DME组视网膜各区域ISI与CMT的相关性。结果:所有DR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远周部ISI分别为2.460(0.603,5.640)%、2.670(1.062,9.574)%、1.382(0.245,4.378)%和0.000(0.000,1.262)%,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07, P<0.001);其中全视网膜与远周部、后极部与中周部、后极部与远周部、中周部与远周部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DME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及中周部ISI均明显高于无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24.000, P=0.001; U=403.000, P<0.001; U=493.000, P=0.005),2个组眼远周部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609.000, P=0.061)。DME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及远周部ISI与CMT均无明显相关性( rs=-0.134、-0.018、-0.152、-0.163,均 P>0.05)。 结论:DR眼的视网膜无灌注区主要位于后极部和中周部,且DME患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ISI明显高于无DME患眼。DME患眼视网膜各区域内的ISI均与DME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膜透析患儿腹腔内压力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可连续多次测量腹腔内压力(腹内压)的装置,并评估该装置在腹膜透析(腹透)患儿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的腹内压测量装置采用三通装置连接腹透外接管、带刻度的玻璃管及双联腹透液袋,通过转动三通装置实现腹透液的定量注入和腹内压的测量。测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测量不同灌入量下的腹内压。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腹透治疗且透析龄>1个月的患儿,收集入选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记录测量过程患儿的主诉、体征、有无腹透导管污染、腹内压测量后压力相关并发症及感染情况,随访腹透患儿腹内压测量后3个月的结局。采用散点图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灌注量与腹内压的相关性。结果:9例接受自动化腹透治疗的患儿入选本研究,年龄(8.4±4.7)岁,体表面积(0.84±0.29)m 2。9例患儿灌注量为1 000 ml/m 2时的腹内压为(12.6±1.9)cmH 2O(1 cmH 2O=0.098 kPa),灌注量1 200 ml/m 2时的腹内压为(13.8±1.9)cmH 2O。测量装置安全可行,测量过程中未发生过导管污染,住院期间所有患儿未发生腹膜炎。随访3个月,除1例患儿因脐疝转血液透析外,其余患儿未出现压力相关并发症。 结论:本装置操作简单、使用过程安全,可实现无创和连续性测量腹内压,对腹透患儿临床透析处方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玻璃体切割与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和非PPV (NVS)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测量。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患眼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计算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计算Scheimpflug图像中的晶状体密度。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区划分为以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区,1~ 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整体、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血流密度(SVD)和血流灌注(SP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前膜(MEM)剥除组(PPV组)和NVS直接剥除MEM组(NVS组),分别为10例10只眼、11例11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0.72)、logMAR BCVA ( t=-0.98 )、晶状体密度( t=-1.10)、DLI ( t=1.15)、黄斑区整体SVD ( t=0.82)和SPD ( t=1.19)、角膜像差( t=0.45 )、眼内像差( t=-0.22)、全眼像差( t=0.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眼均采用27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NVS组患眼NVS条件下剥除MEM,PPV组患眼PPV条件下剥除MEM,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晶状体混浊程度、DLI、视觉质量、黄斑区SVD和SPD以及MEM复发情况。两组各指标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PPV组、NVS组患眼手术时间分别为(20.81±3.52)、(5.70±1.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3, P<0.001)。末次随访时,PPV组、NVS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5±0.25、0.44±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6, P=0.04 );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2、4.41, P=0.03、 P<0.001)。PPV组、NVS组患眼晶状体密度、DLI分别为10.64±1.58、6.24±3.99和5.77±1.63、7.74±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2.85, P<0.05)。两组患眼黄斑区SVD( t=1.03)、SPD ( t=1.77)以及角膜像差( t=-0.42 )、眼内像差( t=-1.10 )、全眼像差( t=-1.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MEM复发2只眼,PPV组、NVS组各1只眼;两组患眼MEM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5, P=0.94)。 结论:与PPV联合MEM剥除比较,NVS手术后BCVA提高更多,对晶状体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手术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像技术在薄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对解剖学知识了解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美学和功能的修复重建,因此也出现了多种穿支皮瓣的切取和修薄方法。然而,一些学者依然担忧这些方法可能造成血管损伤。先进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穿支血管,特别是脂肪层的穿支,还能准确评估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充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可在不影响皮瓣微循环的情况下获得最佳重建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昝涛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Imaging for thinned perforator flap harves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重点综述了CT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超高频超声、光声层析成像、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动态红外热成像及无创组织血氧测定等技术在薄皮瓣皮下穿支走行及血流灌注评估方面的运用及优点和不足。作者建议根据术前及术中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如术前穿支定位首选CTA,术前穿支的血流动力学(管径、流速)检测首选CDU;术中穿支灌注情况和浅表血管显影首选ICGA。将来可能通过显影剂和设备创新与混合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数字手术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运用以上这些技术,有望获取既能满足功能及美学修复需求,又比较安全的薄穿支皮瓣,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直肠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腹膜为结直肠癌第2常见转移部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既往多采取全身性系统静脉化疗作为腹膜转移的主要治疗策略,其全身不良反应明显,且不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近年来,外科技术、理念、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可在有效清除腹腔内游离癌细胞与亚临床病灶的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带来的全身不良反应,最大程度上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肿瘤根治,目前,CRS+HIPEC已被国内外作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案。文章分析总结了CRS+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生存疗效、预后因素分析、化疗安全性等问题,探讨了HIPEC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在游离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组织灌注实时探测仪(O2C)术后监测游离皮瓣灌注状态的效果及其预警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完成的20台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收集术后使用O2C监测皮瓣获取的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血流量和流速等数据,并记录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O2C预判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O2C监测发现共4例游离皮瓣存在灌注异常。经及时处理后2个皮瓣血供完全恢复,皮瓣完全成活;1个皮瓣灌注改善,远端轻度血运障碍,表皮脱落,尖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个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出现并发症,O2C预警准确率为100%。结论:O2C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皮瓣灌注评价设备,其预警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高,在皮瓣外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