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肾造瘘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造瘘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5例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肾盂减压方式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的患者设为常规组(48例),采用经皮肾造瘘的患者设为经皮肾造瘘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肾盂减压成功率、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减压后1 h内的感染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二期手术所需时间、结石残留情况、软镜使用情况以及术后发热情况。结果:经皮肾造瘘组患者的肾盂减压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CRP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减压后1 h内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皮造瘘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结石残留率、软镜使用率以及术后发热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经皮肾造瘘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和仅仅采用局麻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输尿管支架,其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明显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尿道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盂旁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收治的52例行手术治疗的肾盂旁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软镜组(22例)及腹腔镜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输尿管软镜肾盂旁囊肿内切开引流术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减少( P<0.05),而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输尿管软镜下切开内引流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及疗效满意等特点,值得临床合理选择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尿路腔镜碎石术中肾盂内压的控制方法和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腔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诸多优点,但术中肾盂内高压导致尿源性脓毒血症等感染性并发症是该项技术使用和推广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肾盂内压的控制一直是一项难题。本文主要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控制肾盂内压的方法对其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细输尿管软镜(F7.5)与其他类型输尿管软镜模拟术中控制肾盂内压效果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F7.5输尿管软镜与其他型号输尿管软镜(F8.5、F9.0、F9.2、F9.6)在模拟手术中控制肾盂内压的效果。方法:用F7.5超细软镜和其他4种(F8.5、F9.0、F9.2、F9.6)一次性电子软镜搭配3种输尿管导引鞘,形成15个镜鞘组合,实测各软镜真实外径并计算有效镜鞘比。在体外采用3D打印肾-输尿管模型,在模型中模拟软镜碎石术中的灌注,设置灌注压为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 cmH 2O(1 cmH 2O=0.098 kPa),测量不同灌注压下的肾盂内压及灌流率。绘制折线图并对肾盂内压与灌注压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比较不同镜鞘组合间及不同软镜组间的肾盂内压。 结果:所有器械组合的镜鞘比范围为0.62~0.92,其中F7.5软镜与F10/12、F11/13、F12/14导引鞘组合的镜鞘比分别为0.75、0.68和0.62。各个镜鞘组合中的肾盂内压和灌流率与灌注压呈近似线性关系。F7.5软镜在搭配F10/12、F11/13和F12/14此3种镜鞘时均能提供40 cmH 2O以下的肾盂内压。在所有的镜鞘组合中,F12/14鞘-F7.5软镜组合在50 cmH 2O灌注压下产生了最低的肾盂内压(1.47 cmH 2O),并在500 cmH 2O灌注压下提供了最高的灌流率(74.24 ml/min)。当5种软镜搭配F10/12鞘时,仅F7.5软镜能全程保持安全的肾盂内压(其最高仅为25.90 cmH 2O)。以不同镜鞘比组合为分组变量的肾盂内压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不同软镜型号为分组变量的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示,F7.5软镜组较其他4组有明显更低的肾盂内压( P<0.05)。 结论:F7.5超细软镜由于显著降低了器械组合的镜鞘比,在体外模拟手术中控制肾盂内压的效果较F8.5、F9.0、F9.2、F9.6软镜更好,且能够在保证肾盂压力安全的前提下适配更细的导引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通道经皮肾镜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术中肾盂内压力比较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微通道经皮肾镜(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PCNL)术中的肾盂内压力(IPP)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将20例患有肾结石且已经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后结石残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由同一位主刀医师,分别施行微通道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穿刺开始前、碎石时、冲洗碎石时、手术完成时的肾盂内压力。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细胞比容下降、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PCNL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P=0.034、0.01)。MPCNL组患者术后血细胞比容下降幅度较低( P=0.004)。在不同的手术阶段,MPCNL术中的IPP均明显升高。PCN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细胞比容下降高于微通道组( 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MPCNL术中IPP水平较标准PCNL明显升高,行MPCNL时需要对充分考虑术中灌注压力,但两者术后并发症等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并瘤栓复发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肾透明细胞肉瘤并下腔静脉瘤栓患儿临床资料。以"clear cell sarcoma"、"thrombus"和"pediatric"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以"透明细胞肉瘤"、"瘤栓"和"儿童"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剔除重复病例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本例患儿因"发热3 d、血尿3 d"入院,体查右上腹似可扪及一直径约10 cm肿块,质中,无压痛。腹部CT示肿块不均匀强化,腔静脉内低密度影,腹膜后多处淋巴结肿大。穿刺活检确诊肾透明细胞肉瘤,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右肾肿瘤根治、腔静脉瘤栓取出术。2022年3月复查CT发现下腔静脉瘤栓复发,行瘤栓、部分下腔静脉切除术。首次手术时长10 h,术中出血量600 mL,切口一期愈合;病理检查结果:肾透明细胞肉瘤,肿瘤侵范未突破肾被膜,侵犯肾盂壁;肾窦及肾门血管未见肿瘤成分;输尿管切缘及右肾旁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术后放疗6个周期、化疗5个周期;第2次手术时长8 h,出血量300 mL,术后化疗5个周期。病理检查示下腔静脉瘤栓为肿瘤成分。目前已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儿无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腔静脉梗阻表现,肾功能正常。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及明显肿瘤遗存。共获得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报道11例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儿,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岁10个月(1岁11个月至14岁);左肾肿瘤4例,右肾7例;8例瘤栓侵入右心房,9例行肾肿瘤根治切除及腔静脉切开取栓,其中5例在体外循环下取栓。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5~36个月),3例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对于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腔静脉瘤栓患儿,可选择经腔静脉切开取栓;瘤栓复发时,如证实侧支循环畅通,可行瘤栓与部分下腔静脉一同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实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1 856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肾周血肿,分为两组,其中发生肾周血肿患者19例,未发生肾周血肿1 837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多次尿培养结果阳性为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术侧、术侧术前积水程度、术侧结石大小、是否为多发肾结石、手术时间。对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856例患者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周血肿者19例,其中8例自行吸收缓解,9例行穿刺引流,2例再次行血肿清除术。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 χ2=23.922, 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 χ2=4.865、0.027)、术侧结石大( t=5.471, P<0.01)及手术时间长( t=3.092, P<0.01)与术后肾周血肿的形成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比值比( OR)=4.705,95% CI:1.725~12.833, 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 OR=4.951,95% CI:1.781~13.767, P<0.01)、术侧结石较大( OR=3.931,95% CI:1.504~10.268, P<0.01)及手术时间长( OR=1.111,95% CI:1.053~1.173, P<0.01)为输尿管软镜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为预防输尿管软镜术后血肿的形成,术前应注意控制尿路感染,对于术前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可考虑提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者经皮肾穿刺造瘘以缓解肾盂内压力;术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石率,应特别注意肾盂内灌注压力,及时终止手术,必要时可分期碎石;术后积极抗感染,保证引流通畅,加强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66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9例,女277例;年龄(67.3±10.0)岁。其中97例有吸烟史,29例有肾移植手术史,120例有糖尿病史,76例有冠心病史,146例有高脂血症史,271例有高血压病史,50例有慢性肾病史。43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确诊UTUC时366例合并肾积水,55例合并膀胱癌。566例中,肾盂癌210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肿瘤5例,输尿管癌226例,多灶肿瘤12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UTUC组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TUC出现其他组织学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UTU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66例中,511例为单纯UTUC;55例伴其他组织学类型,其中伴鳞状分化30例,腺样分化6例,黏液变性5例,肉瘤样癌5例,微乳头状癌2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巨细胞癌1例,其他混合性组织学类型4例。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中既往有肾移植手术史患者占比大于单纯UTUC组[14.5%(8/55)与4.1%(2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较单纯UTUC组的术后高级别肿瘤[98.2%(54/55)与80.2%(410/511)]、肌层浸润性肿瘤[89.1%(49/55)与68.1%(348/511)]、淋巴结转移比例[10.9%(6/55)与2.3%(12/511)]和肿瘤最大径[(3.60±2.64)cm与(2.96±1.98)cm]均明显升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手术史( OR=4.991,95% CI 1.749~13.615, P=0.002)是发生其他组织学类型的独立预测因素。随访1~1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8(13.0,59.5)个月,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较单纯UTUC组的5年总生存率(35.2%与69.3%)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49.9%与77.1%)更低(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总生存( HR=1.860,95% CI 1.228~2.816, P=0.003)和肿瘤特异性生存( HR=2.146,95% CI 1.349~3.412,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术后肿瘤分级和肿瘤分期均高于单纯UTUC,且伴其他组织学类型是UTUC患者不良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