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清代古籍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国清代古籍中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与用药规律.方法 对《中国国家图书馆》(V6.16版)收录的清代古籍中出现的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进行归类总结,并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统计频次前30味中药的归经、性味和功效,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检索到关于乳中结核的清代古籍10本,记载的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有外敷、艾灸、热疗、针刺4种.其中外用方共13首,中药53味,总频次为104次,频次≥3次者共10味,前三位分别是铅丹、麝香、麻油;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为主;归经多为脾、肝、心,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社团分析显示外用药物治法分为4类,分别是清热燥湿泻火、活血通络化痰、消肿敛疮生肌、行气活血散结;关联分析显示外用药方核心处方为琥珀膏;外用药中麻油和动物药2种特殊类型的药材出现频率较高.结论 清代古籍中关于乳中结核有4种不同治疗方法,外用药物以寒温并用、标本兼顾、活血清散为主,并常用芳香类溶剂和血肉有情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性儿童肝母细胞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因复发性肝母细胞瘤施行再次肝切除手术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初次手术的中位年龄为26.5个月(5~87个月),复发距初次手术的中位时间为7个月。再次肝切除时间为(5.0±1.4)h,术中出血量50~3 200 ml。获得R 0切除10例,R 1切除3例;R 2切除3例。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患儿总生存率为62.5%。本研究结果表明,再次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儿童肝母细胞瘤,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注意其适应证,且应联合规范的系统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感染一直是骨科临床的"烫手山芋",而复杂骨感染的诊治无异于"火中取栗",充满挑战。近年来,骨感染诊治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本期由余斌教授组稿的"骨感染"重点刊刊登的6篇相关论文针对此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使广大骨科医生正确认识不断更新的治疗理念,以提升骨感染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的周楣声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技术探究周楣声教授医案手稿中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周教授医案手稿中砀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科1985年12月16日-1987年12月25日住院患者灸治EHF诊疗记录,应用Graphpad Grism 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PHP 5.4程序代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使用Neo4j Community 3.5.25数据库进行证型权值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5首,频次>40的症状有21个,其中恶寒、发热、发疹、烦躁出现频率为100%。治疗主要采用的灸法有灸架熏灸法、万应点灸笔灸法、火针代灸灸法等,挑治法为频次最多的中医辅助操作。频次>25的穴位有29个,高频腧穴有中脘、肾俞、命门等。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三阴交-中脘-肺俞-肾俞-至阳关联性较高。聚类分析得出6个有效灸治EHF取穴聚类组合。权值图谱得出目标证型关联性较高的前30条关系。结论:周教授将“热证贵灸”思想运用于EHF的治疗中,以“因症选穴”法作为灸法治疗EHF的主要选穴思路,临证多以灸法配合中医辅助操作治疗EHF,可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裂期优质胚胎的染色体嵌合体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MALBAC)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卵裂期优质胚胎的嵌合体率及类型。方法:收集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治疗并生育正常后代的夫妇捐献的卵裂期冷冻优质胚胎,解冻,消化透明带,收集卵裂球,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及二代测序。结果:共解冻胚胎23枚,收集184个卵裂球。175个(95.1%)卵裂球获得了测序结果,其中100个(57.1%)为非整倍体。在23枚胚胎中,3个(13.0%)为正常的二倍体,20个(87.0%)为嵌合体,其中包括5个(21.7%)非整倍体嵌合型、7个(30.4%)为二倍体-非整倍体嵌合型、5个(21.7%)为异常嵌合型、3个(13.0%)为无规律分离型。结论:卵裂期优质胚胎中存在较高的染色体嵌合体率。复杂染色体异常或高比例异常细胞的嵌合体可能是影响胚胎发育潜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筛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信息,采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数据库确定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靶点,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基于Cytoscape CytoNCA插件提取核心靶点进行分析。利用Metascape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7.2构建“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运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采用经食管支架植入术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大鼠模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干预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环氧化酶(COX-2)水平。结果:共筛选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有效成分215个,其作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靶点有TNF、IL6、CASP3、TP53、PTGS2等,主要集中于癌症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潜能和活性较好。经实验验证,与模型组比较,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组大鼠血清TNF-α、COX-2水平降低( P<0.01)。 结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通过调节TNF、IL6、CASP3、TP53、PTGS2等核心靶点调控NF-κB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风湿病靶向药物使用规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随着对风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风湿病的靶向药物发展如火如荼。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为更好地规范风湿病诊疗及靶向药物的合理应用,就目前已取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的风湿病靶向药物逐一介绍,为临床医生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胃癌D 2根治术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国内外逐步开展,在我国更是如火如荼地得到推广应用。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技巧改进等方面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也已形成了胃癌根治术的相关规范或共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的并发症防治是胃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消化道重建一旦出现并发症,会增加住院费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延误后续辅助治疗,甚至导致术后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重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技巧,减少消化道重建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发现和合理处理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临床意义。为此,《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于2022年第8期发表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这对于减少消化道重建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处理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作为本《共识》的解读和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在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医学多个领域掀起研究热潮,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为医疗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消化内镜领域AI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已取得诸多可喜成果。本文就我国消化内镜AI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阐述,总结目前大数据协作组的工作情况,并对消化内镜AI的挑战与展望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