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烟酰胺防治感染和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危重病,是导致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居高不下,也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传统临床干预措施单一而局限。烟酰胺具有广泛的细胞保护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烟酰胺可通过修复线粒体功能恢复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抑制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的激活、抑制促炎介质及抗氧化损伤等机制,在感染和脓毒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脓毒症的发生机制及烟酰胺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发掘新的针对脓毒症的治疗方向和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柏酮抗脓毒症潜在靶点的筛选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黄柏酮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分析黄柏酮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通过化合物靶标预测平台工具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和化学成分靶向蛋白服务器(DRAR-CPI),以Z'值<-0.5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OMIM)数据库、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标数据库(TTD)中已报道的蛋白信息与脓毒症相关疾病靶标进行匹配,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软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黄柏酮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为81.58%,药物相似度(DL)为0.57,表明其口服吸收较好,具有很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242个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其中有13个靶点与脓毒症直接相关。经分子对接软件鉴定,组织蛋白酶G(CTSG)、胱天蛋白酶1(CASP1)、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蛋白C(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因子,PRO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白细胞介素-10(IL-1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5a受体1(C5AR1)、胱天蛋白酶3(CASP3)、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凝血酶受体(F2R)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为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自由结合能分别为-32.55、1.26、-30.00、300.08、-31.88、-30.29、-21.38、-30.79、16?777.84、-21.80、6?443.36、-20.38、-23.47 kJ/mol。结论:黄柏酮通过调控PROC和F2R抑制凝血并改善炎症反应;调节MIF、S100A9、G6PD和IL-10起到免疫应答作用;调节CTSG、CASP1、MAPK1、C5AR1和CASP3起到保护脓毒症损伤器官的作用;调控CXCR2减少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过度迁移,减轻组织损伤;调控NAMPT改善细胞能量状态,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损害,并通过减轻脓毒症的症状和炎症反应来发挥其抗脓毒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AR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是一种由断裂的单链DNA激活的核酶,活化的PARP1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裂解成烟酰胺和ADP核糖,并将ADP核糖共价偶联到核受体蛋白上,继而调控细胞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最近研究表明PAR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之后表达异常,其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能够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但其中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肾脏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供应后,损害程度反而加重的现象,这在肾脏移植手术中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ARP1对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行总结,进一步阐明PAR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防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向一个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AD +代谢调控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 +)通过从头合成、补救合成、Preiss-Handler三条合成途径以及以NAD+为底物的三种酶家族[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CD38、沉默信息调节蛋白(silencing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SIRT)家族]来调节,也调控着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可分为M0、M1、M2三种状态,M1主要分泌一系列的炎症因子促进炎症,而M2主要分泌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关于巨噬细胞的炎症状态的调控对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文章归纳了关于NAD +合成、代谢及消耗途径与调控巨噬细胞炎症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柚皮苷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柚皮苷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柚皮苷组,每组8只,采用血管内穿孔建立大鼠SAH模型,0.5 h后模型组和柚皮苷组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或柚皮苷40 mg/kg。对SAH评分、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和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蛋白酶体活化受体(PAR)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PARP-1 mRNA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凋亡。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能改善神经功能( P<0.01),减少脑水肿和依文思蓝渗出(均 P<0.01)。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能增加NAD +含量( P<0.001),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水平(均 P<0.001),降低体内PARP-1/AIF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均 P<0.001)。此外,柚皮苷可抑制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神经元细胞凋亡。 结论:柚皮苷可改善SAH后早期脑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PARP-1/AIF通路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烟酰胺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烟酰胺(NA)对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取颈内动脉穿刺的方法构建大鼠SAH模型。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H模型组(SAH组)和SAH模型+NA组(SAH+NA组)(每组 n=40)。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A对SAH后PARP-1及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NA对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表达的影响。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评估NA对SAH后颅脑损伤的影响。通过检测脑组织含水率、伊文思蓝渗出量、紧密连接蛋白(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观察NA对SAH后血脑屏障的影响。 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AIF的表达量增加并且位移入核,与Sham组比较,SAH组PARP-1的表达量增加并且与神经元(NeuN)共定位。ELISA结果显示,Sham组、SAH组、SAH+NA组中NAD+的含量分别为(89.31±3.58)%、(57.61±2.19)%、(83.48±2.84)% ,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57, 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显示,Sham组、SAH组、SAH+NA组PARP-1、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AR)和AIF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其中SAH+NA组较SAH组PARP-1、PAR和AIF的表达水平均下降(均 P<0.01)。Sham组、SAH组、SAH+NA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率、伊文思蓝渗出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6.58、56.91、48.14,均 P<0.05)。Sham组、SAH组、SAH+NA组ZO-1和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60.81、30.15,均 P<0.01)。 结论:在大鼠SAH模型中,PARP-1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可加剧SAH的早期脑损伤,NA抑制PARP-1的表达能够减轻大鼠SAH后早期的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经微小核糖核酸-133a和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促进废用性肌萎缩恢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33a(miR-133a)和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SIRT1)在电针促进废用性肌萎缩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小鼠,将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进行尾悬吊构建废用性肌萎缩模型,实验组在尾悬吊的同时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穴位为阳陵泉和足三里,每日刺激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4 d。正常组和实验对照组则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干预。3组大鼠均于实验组干预14 d后统一取材,测定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湿重比和横截面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骨骼肌和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C辅激活因子1a(PGC-1a)、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a)以及磷酸化-AMPK-a(P-AMPK-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肌肉萎缩F盒蛋白(Atrogin-1)、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微小核糖核酸-133a(miR-133a)、SIRT1、配对盒基因(Pax7)、生肌调节因子(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的表达,试剂盒检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浓度和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结果:干预14 d后,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比目鱼肌的湿重和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21.03%、30.25%( P<0.05),腓肠肌的湿重和横截面积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了5.24%、16.96%( P<0.05)。实验组Atrogin-1、MuRF1、SIRT1、PGC-1a、NAMPT、P-AMPK-a/AMPK-a的表达和NAD+浓度、NAD+/NADH均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 P<0.05),而实验组miR-133a的表达则较实验对照组干预14 d后增加了163.3%( P<0.05)。干预14 d后,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ax7、MyoD基因在实验对照组中表达的显著上调,与正常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与细胞分化相关的MyoG基因则呈高表达状态,与正常组和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IRT1相关通路属于机体反射性保护机制之一,参与介导骨骼肌的自然恢复;电针刺激经miR-133a/SIRT1增强成肌细胞分化,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从而促进废用性肌萎缩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基因表达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在体外合成针对NAMPT基因的siRNA并转染U266细胞,实验分为si-NAMPT组(转染siRNA-NAMPT的U266细胞)、si-NC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的U266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后U266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NAMPT、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GSK-3β)、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si-NAMPT组转染48、72 h后与si-NC组比较,对U26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570 nm处吸光度值)增加(48 h:0.78±0.06比1.62±0.11;72 h:1.23±0.14比2.37±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 P=0.034; t=4.72, P<0.01)。si-NAMPT组与si-NC组相比,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53.42±0.25)%比(25.98±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1, P<0.01)。与si-NC组相比,si-NAMPT组p-AKT、p-GSK-3β、NAMPT、β-catenin蛋白水平均降低(均 P<0.05)。 结论:沉默NAMPT基因可明显抑制U266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AMPT在延缓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保护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通过延缓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衰老对腹主动脉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组织贴壁法培养正常人和腹主动脉瘤患者原代VSMC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人来源VSMC组(Ctrl-VSMC组)、腹主动脉瘤患者来源VSMC组(AAA-VSMC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体外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组(AngⅡ-VSMC组,100 nmol/L AngⅡ处理正常人来源VSMC 48 h)、NAMPT激动剂P7C3干预后的AngⅡ+P7C3组和AAA+P7C3组(分别在AngⅡ-VSMC组和AAA-VSMC组基础上加入5 μmol/L P7C3)。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VSMC;采用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染色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衰老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21、p16及NAMP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trl-VSMC组相比,AAA-VSMC组和AngⅡ-VSMC组衰老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及衰老相关蛋白p21、p16表达量均明显升高〔SA-β-gal染色阳性率:(74.1±4.4)%、(68.6±5.5)%比(36.8±10.3)%,p21/GAPDH:0.61±0.07、0.51±0.03比0.31±0.03,p16/GAPDH:0.77±0.03、0.72±0.06比0.33±0.26,均 P<0.01〕,NAMPT表达量均明显降低(NAMPT/GAPDH:0.88±0.07、0.79±0.14比1.29±0.02,均 P<0.01)。与AngⅡ-VSMC组相比,AngⅡ+P7C3组衰老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及衰老相关蛋白p21、p16表达量均明显降低〔SA-β-gal染色阳性率:(49.1±3.2)%比(68.6±5.5)%,p21/GAPDH:0.35±0.06比0.51±0.03,p16/GAPDH:0.47±0.08比0.72±0.06,均 P<0.05〕,NAMPT表达量明显升高(NAMPT/GAPDH:1.15±0.06比0.79±0.14, P<0.01)。与AAA-VSMC组相比,AAA+P7C3组衰老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及衰老相关蛋白p21、p16表达量均明显降低〔SA-β-gal染色阳性率:(54.1±6.0)%比(74.1±4.4)%,p21/GAPDH:0.38±0.02比0.61±0.07,p16/GAPDH:0.50±0.13比0.77±0.03,均 P<0.05〕,NAMPT表达量明显升高(NAMPT/GAPDH:1.25±0.28比0.88±0.07, P<0.01)。 结论:P7C3可激动NAMPT,延缓VSMC衰老,进而发挥对腹主动脉瘤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