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糖尿病171例血清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转录因子1表达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病人(GDM)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171例GDM病人作为GDM组,根据GDM病人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结局不良组(91例)和妊娠结局良好组(80例),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产检的健康孕妇1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HSP70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测定血清HS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GDM病人血清HSP70、HSF1 mRNA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SP70、HSF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对GDM病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DM组病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肌酐、尿酸、hs-CRP、胱抑素C、HSP70[(0.30±0.10)μg/L比(0.21±0.09)μg/L]、HSF1 mRNA水平(1.99±0.35比1.03±0.32)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13例,发生率为7.56%,GDM组病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91例,发生率为53.22%,GDM组病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与妊娠结局良好组比较,妊娠结局不良组病人血清HSP70[(0.33±0.14)μg/L比(0.27±0.05)μg/L]、HSF1 mRNA(2.22±0.30比1.73±0.41)明显升高(均P<0.05);GDM病人血清HSP70与HSF1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HSP70、HSF1 mRNA水平与空腹血糖、HbA1c、肌酐、尿酸、hs-CRP及胱抑素C均呈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HSP70、HSF1、hs-CRP、胱抑素C预测GDM病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69、0.60、0.58;血清HSP70联合HSF1 mRNA预测GDM病人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AUC为0.83,明显高于血清HSP70、HSF1 mRNA及hs-CRP、胱抑素C水平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 GDM病人血清HSP70、HSF1呈高表达,且二者联合检测对妊娠结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床旁超声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床旁超声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普通术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为术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观察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血乳酸、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用间接测热法测量静息能量水平计算能量缺失值,床旁超声评估膈肌移动度(diaphragm excursion, DE)、吸气末膈肌厚度及呼气末膈肌厚度,计算相关参数。DE<10 mm或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ness fraction, DTF)<20%诊断为膈肌功能障碍。结果:⑴感染性休克组、脓毒症组及术后对照组三组患者入ICU第1天,DE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0.3(9.0, 13.6) mm、12.3(9.1, 15.0) mm、12.9(10.5, 15.7) mm vs. 22.0(16.0, 24.6) mm,均 P<0.05];DTF<20%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2.7%、41.9%、33.3% vs. 0%,均 P<0.05);且感染性休克组和脓毒症组DE<10 mm发生率均高于术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6.7%、35.5% vs. 10.0%、0%,均 P<0.05)。入ICU第7天,感染性休克组DE较脓毒症组减低[10.5(6.8, 13.5) mm vs. 14.4(10.6, 18.6) mm, P<0.05]。⑵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第1、3、7天的DE均与当天的hs-CRP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253、-0.436、-0.455,均 P<0.05);入ICU第3天,DE还与IL-6呈负相关( r=-0.338, P=0.009),且DTF与hs-CRP呈负相关( r=-0.375, P=0.004)。入ICU第1天,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DTF与转铁蛋白呈正相关( r=0.221, P=0.049)。入ICU第3、7天,其DE与前白蛋白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18、0.408,均 P<0.05)。 结论: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ICU首日已出现膈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分数减低,且与炎症反应和蛋白质高分解代谢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肾造瘘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造瘘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5例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肾盂减压方式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的患者设为常规组(48例),采用经皮肾造瘘的患者设为经皮肾造瘘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肾盂减压成功率、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减压后1 h内的感染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二期手术所需时间、结石残留情况、软镜使用情况以及术后发热情况。结果:经皮肾造瘘组患者的肾盂减压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CRP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减压后1 h内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皮造瘘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结石残留率、软镜使用率以及术后发热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经皮肾造瘘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和仅仅采用局麻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输尿管支架,其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明显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热休克蛋白90通过RIP1/RIP3/MLKL通路参与铝致小鼠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是否通过相互作用蛋白1(RIP1)/相互作用蛋白3(RIP3)/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通路参与麦芽酚铝[Al(mal) 3]致C57BL/6小鼠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并致小鼠空间记忆能力损伤。 方法:于2022年3月,随机将32只C57小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小鼠8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20、40、80 μmol/kg Al(mal) 3染毒每周注射5 d,停药2 d,共60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海马组织及用siRNA干预Hsp90基因细胞中RIP1、RIP3、MLKL、HSP90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水迷宫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小鼠穿越平台的次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9.50, P=0.023),各剂量组间穿越平台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尼氏小体减少。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中RIP1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中RIP3、MLKL、HSP90蛋白表达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iRNA干预降低HSP90蛋白表达量后,Al(mal) 3组HSP90、RIP1、RIP3、MLKL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SP90可能通过RIP1/RIP3/MLKL通路参与Al(mal) 3致C57小鼠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并致小鼠空间记忆能力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539-5p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阿帕鲁胺敏感性及恶性表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miR-539-5p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C4-2B阿帕鲁胺(ARN-509)敏感性及恶性表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获取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组织,并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C4-2B前列腺癌细胞,传代扩增后,采用miR-539-5p质粒对C4-2B细胞系进行转染,共分为空白组,转染组(miR-539-5p质粒)及对照组(对照质粒)。qPCR检测组织及3组细胞中miR-539-5p、AR及热休克因子结合蛋白1(heat shock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HSBP1)基因的表达含量;Western blot检测3组细胞雄激素受体AR及HSBP1的蛋白表达含量;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雄激素受体拮抗剂ARN-509的半抑制浓度(IC 50);平板克隆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结果:组织qPCR提示:良性前列腺组织、前列腺癌去势敏感患者肿瘤组织及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患者肿瘤组织miR-539-5p的表达分别为0.29±0.04、0.17±0.02、0.07±0.01,AR的表达分别为0.13±0.02、0.28±0.04、0.79±0.11,HSBP1的表达分别为0.20±0.03、0.38±0.04、0.72±0.11。相比良性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患者的组织中AR及HSBP1基因的表达含量较高,miR-539-5p表达较低( P<0.001)。细胞qPCR提示:空白组、对照组及转染组miR-539-5p表达分别为1.00±0.09、1.07±0.11、7.19±0.51,AR的表达分别为1.00±0.10、1.03±0.14、0.51±0.08,HSBP1的表达分别为1.00±0.10、0.96±0.12、0.97±0.11。转染组细胞的miR-539-5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AR基因表达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HSBP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显示:空白组、对照组及转染组AR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10、1.12±0.22、0.72±0.16,HSBP1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10、0.94±0.18、0.48±0.11,转染组细胞的AR及HSBP1的蛋白表达明显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Transwell实验显示:转染组侵袭及迁移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CCK-8法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克隆形成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细胞相比,转染组细胞ARN-509的IC 50值显著降低。 结论:miR-539-5p可能通过干扰HSBP1的翻译水平,抑制细胞的恶性表型及去势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抑制剂调控HSP90乙酰化治疗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特异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Tubastatin A Hcl调控HDAC6/热休克蛋白90(HSP90)/κB抑制因子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治疗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6~8周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Tubastatin A Hcl组,每组6只。哮喘小鼠模型的构建使用卵清蛋白致敏和卵清蛋白激发的方式。测定各组小鼠气道阻力以评估气道反应性。采用HE、AB-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以及气道周围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IKK和磷酸化NF-κB的表达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DAC6、磷酸化IKK、磷酸化NF-κB、IKK和NF-κB的表达水平。免疫沉淀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哮喘小鼠模型构建及气道炎症水平检测: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增高;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Tubastatin A Hcl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性降低;HE、AB-PAS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周围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内可见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明显,上皮下胶原纤维沉积增加。与哮喘组相比,地塞米松组和Tubastatin A Hcl组小鼠气道炎症、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以及气道周围胶原沉积水平降低。(2)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及HSP90乙酰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升高;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HDAC6表达水平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降低;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HSP90乙酰化水平升高。(3)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升高;Tubastatin A Hcl干预后小鼠肺组织中IKK和NF-κB磷酸化水平均降低。结论:特异性HDAC6抑制剂Tubastatin A Hcl能够有效缓解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Tubastatin A Hcl上调HSP90乙酰化水平,进而抑制IK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A族链球菌感染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A族链球菌(GAS)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10例STS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年龄(5.29±2.87)岁。既往均体健。2例血培养阳性,5例脓液培养阳性,3例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确诊;其中7例咽拭子GAS快速检测阳性。患儿均有发热,其中病毒感染后发生9例,肺炎7例,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坏死性筋膜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患儿均有休克,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肝功能损伤6例,急性肾损伤4例,感染相关脑病4例,呼吸衰竭2例,横纹肌溶解2例。3例入院时血白细胞数降低,余7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7例血小板降低,恢复后均血小板升高。患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升高。患儿均发生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培养阳性的10例菌株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敏感。8例患儿入院后采取了联合抗生素治疗,8例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STSS进展迅速,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早期识别、感染源的快速诊断、抗生素的及时应用及外科治疗是管理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25-羟基维生素D 3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25-羟基维生素D 3[25(OH)VD 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普陀医院97例HBLC合并T2DM患者(HBLC合并T2DM组)、105例单纯HBLC患者(HBLC组)和118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HSP70、sPD-1和25(OH)VD 3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 lc)]的相关性。并根据HBLC合并T2DM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不良(28例)和预后良好(69例),比较两者HSP70、sPD-1、25(OH)VD 3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P70、sPD-1和25(OH)VD 3对HBLC合并T2DM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结果:HBLC合并T2DM组HSP70和sPD-1明显高于HBLC组和T2DM组[(4.28 ± 1.19) μg/L比 (2.27 ± 0.76)和(2.40 ± 0.84) μg/L、(7.86 ± 2.45)ng/L比(4.23 ± 1.62)和(3.85 ± 1.27) ng/L],25(OH)VD 3明显低于HBLC组和T2DM组[(13.62 ± 3.96) μg/L比(18.63 ± 6.11)和(17.45 ± 4.3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BLC组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HSP70和sPD-1与ALT、AST、FBG、HbA lc呈正相关( P<0.01),25(OH)VD 3与ALT、AST、FBG、HbA lc呈负相关( P<0.01)。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HSP70、sPD-1和Child-Pugh分级B级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6.03 ± 1.63) μg/L比(3.57 ± 1.02) μg/L、(9.86 ± 1.59) ng/L比(7.05 ± 2.62) ng/L和71.43% (20/28)比30.43%(21/69)],25(OH)VD 3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9.26 ± 3.02)μg/L比(15.39 ± 5.8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P70、sPD-1和25(OH)VD 3联合预测HBLC合并T2DM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和79.71%。 结论:HBLC合并T2DM患者血清HSP70、sPD-1明显升高,25(OH)VD 3明显降低,并与肝功能、血糖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早期联合检测HSP70、sPD-1和25(OH)VD 3可为临床对症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HLH)的发生情况,分析归纳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20年1月至5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援鄂或支援山东省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期间,共收治248例60岁以上确诊为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HLH)诊断评分系统(HScore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sHLH组(>169分)和非sHLH组(<98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器官功能衰竭比例及60 d病死率;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发生sHLH及6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单独或综合指标对sHLH的诊断价值。结果:248例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排除数据不全及无法追溯临床结局者82例、HScore评分98~169分者35例,最终131例患者数据纳入最终随访与统计,其中sHLH组25例,非sHLH组106例。sHLH组患者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前白蛋白(PAB)均较非sHLH组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铁蛋白(Fer)、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三酰甘油(TG)、白细胞介素-6(IL-6)、总胆红素(TBil)均较非sHLH组显著升高;且sHLH组患者发热及乏力情况较非sHLH组更严重,休克、急性肝肾损伤和心脏损害的比例较非sHLH组更高。sHLH组患者6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HLH组〔84.0%(21/25)比40.6%(43/106), P<0.01〕。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er 〔优势比( OR)=0.997,95%可信区间(95% CI)为0.996~0.998〕、D?-?二聚体( OR=0.960,95% CI为0.944~0.977)、LDH( OR=0.998,95% CI为0.997~0.999)、TG升高( OR=0.706,95% CI为0.579~0.860)是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sHL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Fer( OR=1.001,95% CI为1.001~1.002)、LDH( OR=1.004,95% CI为1.002~1.005)和D?-?二聚体升高( OR=1.036,95% CI为1.018~1.055)也是患者6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且sHLH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非sHLH患者的7.692倍( OR=7.692,95% CI为2.466~23.987, 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LDH、D?-?二聚体和TG 3项综合指标对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sHLH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920,95% CI为0.866~0.973, P=0.000〕。 结论:年龄>60岁的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并发sHLH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Fer、LDH、D?-?二聚体、TG升高是发生sHL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高度提示预后不良;LDH、D?-?二聚体、TG综合指标对sHL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老年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sHLH的早期筛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胃穿孔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内科和新生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临床确诊胃穿孔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0例,男38例,女12例;早产儿34例,低出生体重儿30例;存在窒息史5例;存活组41例,死亡组9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腹胀、呼吸急促、发绀、反应差、发热、肠鸣音减弱、腹壁潮红等,腹部X线均显示气腹,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血pH降低、乳酸升高。穿孔部位主要为胃大弯(30例),大于3 cm的穿孔40例,伴肠坏死14例。部分患儿存在败血症、呼吸衰竭、肺出血、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死亡组呼吸困难、发热、降钙素原升高、pH<7.3、肠坏死、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及有败血症、肺出血、呼吸衰竭、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7.3( OR=9.755,95% CI 1.363~69.800)、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 OR=11.831,95% CI 1.305~107.301)和合并败血症( OR=29.622,95% CI 3.728~235.369)为新生儿胃穿孔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胃穿孔以腹胀、气腹为主要表现,合并败血症、pH<7.3及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提示死亡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