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打印个性化钛网在美学区牙槽骨缺损骨增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三维打印个性化钛网在美学区骨增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个性化钛网骨增量治疗的患者43例,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30.1±5.8)岁。根据患者术前锥形束CT数据,将43例患者按骨缺损类型分为水平骨缺损(14例)、垂直骨缺损(15例)及水平-垂直联合骨缺损(14例)3组。综合患者骨量及美学要求设计个性化钛网并进行三维打印。术中以1∶1比例混合自体骨与异种骨颗粒,联合可注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及个性化钛网进行骨增量手术。所有患者于术后1、3、6个月复查,观察是否出现钛网暴露;术后6个月评估骨增量效果;种植体植入并修复后评估患者粉白美学指数。结果: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钛网早期暴露,未见明显感染。与术前相比,各组患者术后即刻骨量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前水平骨缺损组骨宽度、垂直骨缺损组骨高度、水平-垂直联合骨缺损组骨宽度和骨高度分别为(3.27±0.13)、(17.41±0.46)、(3.76±0.24)、(14.37±0.89) mm;术后即刻分别为(5.25±0.15)、(26.10±0.55)、(6.35±0.29)、(22.52±0.90) mm, P<0.01];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未见明显骨吸收[分别为(5.14±0.14)、(25.67±0.52)、(6.13±0.26)、(22.35±0.89) mm, P>0.05]。3组患者粉白美学指数评分均较高。 结论:个性化钛网修复美学区骨缺损效果显著,种植修复后可获得优异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促进正畸治疗的牙周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正畸移动牙齿与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密切相关,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已日趋常态化。炎症控制是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的前提,疗程长以及牙周组织在正畸过程中受损的风险已逐渐引起重视。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术是选择性牙槽骨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移植材料促进正畸治疗的手术策略之一,它旨在通过骨皮质切开加速牙齿移动,缩短疗程,骨增量重塑牙槽基骨拓展牙齿移动范围,降低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出牙槽骨边界的风险。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如何设计实施以使PAOO术的效用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替代支架材料在种植前位点保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减少拔牙后骨吸收并实现必要的软硬组织增量,获得更好的种植修复效果,对拔牙部位进行充分的管理非常重要。种植前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ARP)有助于获得可预测且令人满意的骨增量结果。本文介绍ARP中骨替代支架材料的特点,以及与其相关的组织学研究、临床应用疗效,以期为这些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丧失特点及后期种植治疗的考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重度牙周炎是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牙槽骨丧失,针对复杂的牙槽骨缺损,医师需要充分掌握重度牙周炎的牙槽骨丧失特点及牙槽骨增量术要点,从而选择合适的骨缺损修复方法,制订适合的手术方案,完成种植体植入与冠修复,以维持牙列完整,这对患者牙周健康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临床经验与文献回顾,概述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丧失特点,并针对后期种植治疗时机的选择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临床重度牙周炎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浆基质骨块用于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回顾系列病例性评估血浆基质骨块在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中的应用效果。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武汉大众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牙槽嵴水平向骨增量的患者资料共25例,采用自体骨屑、脱蛋白牛骨基质和血浆基质制作血浆基质骨块,结合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进行引导性骨再生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患者锥形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距牙槽嵴顶2及8 mm处骨宽度及牙槽骨体积。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相同测量项目两时间点间差异。结果显示,与术前[(5.5±3.4)mm]相比,术后6个月距牙槽嵴顶2 mm处骨宽度[(9.5±2.5)mm]显著增加( t=3.40, P<0.001);距牙槽嵴顶8 mm处骨宽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13, P=0.050)。对于牙槽骨体积,术前距牙槽嵴顶2和8 mm处牙槽骨体积分别为(5 114±3 883)和(3 329±2 874)mm 3,术后6个月后分别显著增加至(5 999±4 318)和(4 042±3 260)mm 3( t=5.69, P<0.001; t=5.69, P<0.001)。证实在引导性骨再生术中采用血浆基质骨块+可吸收胶原膜+血浆基质膜进行水平向骨增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及牙周科就诊的12例牙周炎伴错 畸形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8.8±6.6)岁(24~49岁),共16颗因重度牙周炎致无法保留的上切牙。使用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牙进行正畸伸长,收集正畸伸长前后锥形束CT影像资料。使用体素重叠技术对同一例患者两时点锥形束CT影像进行叠加,在矢状面上测量牙槽骨高度、厚度及牙槽骨根尖区面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正畸伸长前后牙槽骨改建体积,并分析与牙槽骨改建体积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牙伸长距离为(2.37±0.82)mm。正畸伸长后,唇侧和舌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11±0.79)和(0.98±0.79)mm,近中和远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10±0.78)和(0.86±1.08)mm,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减少(0.30±0.31)mm,牙槽骨根尖区面积增加(6.84±5.86)mm 2,牙槽骨改建体积为(53±49)mm 3。牙槽骨改建体积与牙齿伸长距离、根尖区及近中侧牙槽骨厚度呈中度正相关( r=0.55, P=0.028; r=0.63, P=0.008; r=0.67, P=0.005)。 结论:对重度牙周炎致无法保留的上切牙进行正畸伸长治疗,可有效获得牙槽骨增量,为后续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牙周硬组织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氟化猪骨羟基磷灰石修复犬植体周骨缺损的显微CT与组织形态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CT(micro-CT)和组织形态学分析探讨氟化猪骨羟基磷灰石(fluorinated porcine hydroxyapatite,FPHA)修复比格犬下颌种植体颊侧开裂型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两个时间点(骨增量术后4和12周)处理,每个时间点3只。拔除犬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术后12周下颌骨每侧制备4个种植窝洞,在窝洞颊侧骨壁制备开裂型骨缺损。将48个缺损位点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组、猪骨羟基磷灰石(porcine hydroxyapatite,PHA)组和FPHA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个位点)。种植体植入后,在缺损区分别植入相应骨替代材料,空白对照组不放置任何材料,各组均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后无张力缝合创口。分别于骨增量术后4、12周处死动物,获取种植位点标本,通过micro-CT分析获得新生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和骨小梁分离度(bone trabecular separation degree,Tb.Sp),进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通过组织形态学分析评价材料对种植体颊侧开裂型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4周DBBM、PHA与FPHA均能成功维持缺损区牙槽骨外形轮廓,空白对照组缺损区牙槽骨轮廓塌陷;FPHA组BV/TV[(24.77±2.20)%]显著大于PHA组[(16.89±1.70)%]和DBBM组[(15.68±3.15)%]( P<0.05);FPHA组Tb.Sp(0.70±0.07)显著小于DBBM组(1.03±0.19)( P<0.05)。术后12周DBBM、PHA和FPHA组缺损区牙槽骨轮廓维持良好,空白对照组牙槽骨轮廓仍塌陷。DBBM、PHA、FPHA组BV/TV和Tb.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术后4周骨缺损中央区FPHA组材料颗粒周围新生骨含量和成熟度高于PHA和DBBM组,4组骨缺损区均可见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术后12周DBBM、PHA和FPHA组材料颗粒被大量成熟的新生骨包绕。 结论:FPHA可在引导骨再生的早期有效促进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短种植体在牙列缺损、缺失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外伤等造成上颌和(或)下颌牙列部分牙齿缺失称之为牙列缺损,全部牙齿缺失称之为牙列缺失.牙列缺损、缺失会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种植修复是治疗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一种解决方案,然而临床上常面临垂直向骨高度不足的问题.短种植体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余留的牙槽骨,可作为复杂骨增量手术的替代方案,扩大了种植术的适应证.短种植体在牙列缺损、缺失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其减少了下颌后牙区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减少了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损伤或感染的风险,简化种植手术的流程,减轻患者种植术后反应,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缩短了治疗周期.影响短种植体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多种,短种植体的直径、形状、螺纹设计、颈圈设计、修复基台连接方式以及平台转移设计等都会影响牙槽嵴顶骨应力分布,从而影响初级稳定性,表面涂层和表面形貌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植体骨结合,冠根比、修复方式、种植的位点以及局部的骨质骨量等亦对临床应用效果同样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84例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和观察组(上颌窦内提升结合超短种植体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RBH)、龈乳头高度、骨质增量高度、边缘骨丧失高度,以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和留存率、牙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RBH均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周围骨量均降低,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龈乳头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骨质增量高度、边缘骨丧失高度和种植体留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PL1、BI、PD、CAL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上颌切牙区美学种植相关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影像数据研究上颌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以及上颌同侧双颗切牙间的近远中空间,为上颌切牙连续缺失的美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集并选取 619 例患者的CBCT影像数据,测量上颌切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3mm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以及上颌同侧双颗切牙间的近远中空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处唇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3±0.32)mm、(0.96±0.36)mm,中切牙处厚度大于侧切牙.上颌同侧双颗切牙间近远中空间为(15.94±1.18)mm,其中男性近远中空间(16.31±1.13)mm稍大于女性(15.59±1.12)mm,未见左右侧位置差异,其中近远中空间在 14 mm以下即不满足植入 2 枚种植体的空间要求者占 5.01%.结论 上颌切牙唇侧骨壁厚度绝大多数难以满足理想种植要求,需进行骨增量手术.对于上颌相邻中切牙及侧切牙,整体近远中空间有 5.01%无法满足植入两枚种植体的水平间距,在缺失后建议植入 1 枚种植体通过单端悬臂桥的方式进行修复以获得长期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