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年龄与其唾液和粪便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年龄与唾液菌群和粪便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农村上消化道癌筛查和早诊早治项目”,于2019年8月在河南林州市选择38名居民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唾液和粪便标本,并进行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与唾液菌群、粪便菌群的α多样性(Observed ASVs和Shannon指数)以及各菌群(菌门、菌属和菌种)相对丰度的相关性。结果:38名研究对象的年龄 M(范围)为54(43~69)岁;男性16名(42.1%)。唾液菌群的Observed ASVs与年龄呈负相关, r s值为-0.35( P<0.05);粪便菌群的α多样性与年龄没有相关性。唾液中密螺旋体属( r s=?0.44, P<0.05)、异普雷沃菌属( r s=?0.42, P<0.05)和卟啉单胞菌属( r s=?0.41, P<0.05)与年龄相关;菌种牙髓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坦纳异普雷沃菌( Alloprevotella tannerae)、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牛眼莫拉菌( Moraxella bovoculi)、 Prevotella sp.oral clone ID019和 Prevotella sp.oral clone ASCG10的相对丰度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 r s分别为-0.50、-0.40、-0.38、-0.35、-0.33和-0.33(均 P<0.05)。粪便中肠杆菌属( r s=-0.35, P<0.05)、埃希杆菌属( r s=-0.33, P<0.05)和双歧杆菌属( r s=0.33, P<0.05)的相对丰度与年龄相关;菌种沉积物龙包茨菌( Romboutsia sedimentorum)、穆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murliniae)和单形拟杆菌( Bacteroides uniformis)的相对丰度与年龄相关,相关系数 r s值分别为-0.42、-0.37和0.36(均 P<0.05)。 结论: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年龄与唾液和粪便菌群相对丰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β防御素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人β防御素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的人体自分泌抗菌肽,因其强大的生物学活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人β防御素对口腔常见致病菌如黏性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变形链球菌、齿垢密螺旋体以及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其通过调节体内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发挥抗炎作用,且人β防御素可能在促进组织再生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有不少关于人β防御素与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种植体周围炎、扁平苔藓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疾病的研究.随着人β防御素在口腔方面的深入研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牙科材料用于临床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口腔疾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口腔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是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具有表达紧张、悲观等情绪的功能.口腔疾病可引发抑郁情绪,抑郁症也可导致口腔疾病的恶化.作为人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微生态失衡可释放口腔病原微生物,通过循环、神经、免疫系统等途径,传递到大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失调,加重抑郁发展.同样,抑郁症患者口腔微生态的失衡,会加剧口腔疾病的发生.抑郁症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复杂过程.为揭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制定预防、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策略,本文从口腔微生物角度探讨口腔疾病与抑郁症之间的互作机制:龋病、牙髓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的发生与口腔内特定细菌的过度增殖密切相关,如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罗氏菌等,可通过不完整或受损的血脑屏障直接侵入大脑,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导致神经炎症,从而加重抑郁症状;口腔黏膜的炎症和溃疡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感染、免疫异常等;由于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这些炎症反应往往更为剧烈且难以控制;错 畸形、三叉神经痛和颞下颌关节病等患者心理压力和免疫系统的变化,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未来需要探索抑郁症患者口腔微生态的治疗潜力,通过调整口腔微生态来改善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效果,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感染根管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感染根管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8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牙周牙髓病变患者,根据是否根管感染分组为感染组(38例)和未感染组(50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构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和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L-1β、IFN-γ水平对根管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88例患者中感染38例(43.18%),共检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60.87%),包括葡萄球菌属(21.74%)、微单胞菌(17.39%)、粪肠球菌(13.04%)、放线菌(4.35%)及其他革兰阳性菌(4.35%);革兰阴性菌18株(39.13%),包括中间普氏菌(15.22%)、福塞类杆菌(10.87%)、牙龈卟啉单胞菌(4.35%)、产黑普雷沃菌(4.35%)及其他革兰阴性菌(4.3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刷牙时间<3 min、刷牙次数1次、喜食甜食、龋牙占比高于未感染组,血清和龈沟液中IL-1β和IFN-γ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刷牙时间<3 min[(OR)=1.950(95%CI:1.116,3.410)]、刷牙次数1次[(OR)= 2.192(95%CI:1.100,4.371)]、喜食甜食[(OR)=1.754(95%CI:1.081,2.847)]、龋牙[(OR)=2.252(95%CI:1.166,4.352)]、血清IL-1β≥7.69 ng/mL[(OR)=1.842(95%CI:1.195,2.841)]、龈沟液IL-1β≥22.59 ng/mL[(OR)=1.519(95%CI:1.032,2.235)]、血清IFN-γ≥11.73 ng/mL[(OR)=1.701(95%CI:1.147,2.522)]、龈沟液IFN-γ≥8.33 ng/mL[(OR)=1.495(95%CI:1.032,2.165)]均是根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龈沟液IL-β为22.59 ng/mL时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850(95%CI:0.763,0.937),血清IL-β为7.69 ng/mL时敏感性最高,为86.8%(95%CI:0.826,0.908),龈沟液IL-β为22.59 ng/mL时特异性最高,为92.0%(95%CI:0.895,0.937).结论 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根管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刷牙时间、刷牙次数、喜食甜食、龋牙、血清IL-1β≥7.69 ng/mL、龈沟液IL-1β≥22.59 ng/mL、血清IFN-γ≥11.73 ng/mL、龈沟液IFN-γ≥8.33 ng/mL均是根管感染的影响因素,其中感染患者的血清和龈沟液IL-1β、IFN-γ均处于高表达状态,对于根管感染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光活化消毒技术治疗牙髓-牙周综合征疗效及对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光活化消毒技术(PAD)治疗牙髓-牙周综合征疗效及对患者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牙髓-牙周综合征患者 5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 28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与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A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标、龈下细菌相对丰度、龈沟液炎症指标以及临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牙周相关指标、龈下细菌相对丰度、龈沟液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龈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探诊出血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对于牙髓-牙周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PAD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牙周状况,抑制口腔细菌,改善炎症,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机械并发症与口腔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分析伴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机械并发症与口腔菌群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8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种植修复治疗的伴T2DM牙周炎患者175 例(植体数 277 枚),随访 12 个月记录机械并发症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机械并发症分为发生组(21 例/34 枚植体)和未发生组(154 例/243 枚植体),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种植修复前牙周学指标、种植修复后菌群分布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伴T2DM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机械并发症与口腔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种植修复治疗后口腔牙髓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均有所增长(P<0.05),且发生组种植修复后菌群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中性别、牙位、不良咬合习惯及菌落分布与未发生组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牙位、不良咬合习惯、牙髓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菌落数是种植修复机械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口腔中牙髓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的增长与T2DM合并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机械并发症存在相关性,且男性、后牙、上颌牙位、不良咬合习惯是T2DM合并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的定植情况.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30颗患牙,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根管首次感染组(52例患者,68颗患牙)和根管再感染组(48例患者,62颗患牙).采用16s rDNA PCR分析微小小单胞菌和牙髓优势致病菌在患牙标本中的检出率、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优势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首次感染组患者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为47.1%,再次感染组中根管内微小小单胞菌检出率为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感染组和再感染组患者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检出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微小小单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均有定植,与牙髓卟啉单胞菌存在相关性,可能为共生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croRNA 34a-5p对成骨细胞炎症反应及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microRNA 34a-5p(miR-34a-5p)对成骨细胞炎症反应及分化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究其相关机制.方法:脂质体法瞬时转染人成骨样细胞系MG63使细胞中miR-34a-5p表达增强,同时设通用阴性对照(NC)组.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来源的不同浓度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于MG63后,检测细胞内miR-34a-5p表达;取20 mg/L P.e-LPS作用24 h后,检测细胞内IL-6表达.成骨诱导48 h后,检测细胞中成骨分化标志物以及Notch1受体的表达.结果:P.e-LPS作用于MG63细胞后,miR-34a-5p表达被抑制(P<0.05).MiR-34a-5p转染细胞后,与NC组相比,细胞内IL-6表达减少(P<0.01);20 mg/L P.e-LPS作用下,miR-34a-5p组IL-6表达较N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成骨细胞诱导分化48 h后,miR-34a-5p组中分化标志物表达较NC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而Notch1受体表达被抑制(P<0.05).结论:MiR-34a-5p可能通过Notch1信号通路,发挥抑制成骨细胞炎症和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人牙髓细胞炎症反应中微小RNA的表达谱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诱导人牙髓细胞(hDPC)炎症反应中微小RNA(miRNA)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DPC,10μg/ml Pg-LPS处理hDPC 0、3、6、12、24 h,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 mRNA及蛋白表达量.Illumina HiSeqTM 2500测序检测Pg-LPS刺激前后miRNA表达模式,筛选差异miRNA并预测其靶基因,对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g-LPS刺激hDPC,IL-6和IL-8的mRNA表达量及细胞上清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其中IL-6和IL-8 mRNA在3 h表达升高最明显,分别为(7.4±1.1)、(61.6±20.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L-6=-9.268,PIL-6=0.001;tIL-8=-5.047,PIL-8=0.037).IL-6和IL-8的分泌呈时间依赖性增加,24 h时含量分别为(44±19)、(4016±6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L-6=-3.621,PIL-6=0.022;tIL-8=-4.902,PIL-8=0.008).hDPC经LPS刺激后共检测出680个miRNA表达有变化,其中2个下调的miRNA和18个上调的miRNA为差异miRNA,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miRNA参与调控多条炎症或损伤修复相关的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Pg-LPS可诱导hDPC发生炎症反应,此过程中miRNA表达谱发生变化,提示miRNA可能参与Pg-LPS诱导的hDPC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