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口腔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稳态对宿主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口腔微生态失调可导致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等常见感染性疾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凭借美观、舒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但其在口内存在的方式与固定矫治器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已有多项报道对佩戴隐形矫治器后的口腔微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做出研究,认为该种矫治器虽然易于维护牙周健康,但在微观层面的报道结论中被指出其可能加速口腔生物膜的附着而成为龋病、牙周病等的风险因素。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口腔微生态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正畸微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β防御素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人β防御素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的人体自分泌抗菌肽,因其强大的生物学活性且不易产生耐药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人β防御素对口腔常见致病菌如黏性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变形链球菌、齿垢密螺旋体以及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其通过调节体内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发挥抗炎作用,且人β防御素可能在促进组织再生中发挥作用.近年来有不少关于人β防御素与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种植体周围炎、扁平苔藓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等疾病的研究.随着人β防御素在口腔方面的深入研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牙科材料用于临床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口腔疾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口腔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是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具有表达紧张、悲观等情绪的功能.口腔疾病可引发抑郁情绪,抑郁症也可导致口腔疾病的恶化.作为人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微生态失衡可释放口腔病原微生物,通过循环、神经、免疫系统等途径,传递到大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失调,加重抑郁发展.同样,抑郁症患者口腔微生态的失衡,会加剧口腔疾病的发生.抑郁症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复杂过程.为揭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制定预防、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策略,本文从口腔微生物角度探讨口腔疾病与抑郁症之间的互作机制:龋病、牙髓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的发生与口腔内特定细菌的过度增殖密切相关,如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罗氏菌等,可通过不完整或受损的血脑屏障直接侵入大脑,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导致神经炎症,从而加重抑郁症状;口腔黏膜的炎症和溃疡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感染、免疫异常等;由于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这些炎症反应往往更为剧烈且难以控制;错 畸形、三叉神经痛和颞下颌关节病等患者心理压力和免疫系统的变化,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未来需要探索抑郁症患者口腔微生态的治疗潜力,通过调整口腔微生态来改善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效果,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感染根管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感染根管的主要致病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8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牙周牙髓病变患者,根据是否根管感染分组为感染组(38例)和未感染组(50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构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和龈沟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L-1β、IFN-γ水平对根管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88例患者中感染38例(43.18%),共检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60.87%),包括葡萄球菌属(21.74%)、微单胞菌(17.39%)、粪肠球菌(13.04%)、放线菌(4.35%)及其他革兰阳性菌(4.35%);革兰阴性菌18株(39.13%),包括中间普氏菌(15.22%)、福塞类杆菌(10.87%)、牙龈卟啉单胞菌(4.35%)、产黑普雷沃菌(4.35%)及其他革兰阴性菌(4.3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刷牙时间<3 min、刷牙次数1次、喜食甜食、龋牙占比高于未感染组,血清和龈沟液中IL-1β和IFN-γ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刷牙时间<3 min[(OR)=1.950(95%CI:1.116,3.410)]、刷牙次数1次[(OR)= 2.192(95%CI:1.100,4.371)]、喜食甜食[(OR)=1.754(95%CI:1.081,2.847)]、龋牙[(OR)=2.252(95%CI:1.166,4.352)]、血清IL-1β≥7.69 ng/mL[(OR)=1.842(95%CI:1.195,2.841)]、龈沟液IL-1β≥22.59 ng/mL[(OR)=1.519(95%CI:1.032,2.235)]、血清IFN-γ≥11.73 ng/mL[(OR)=1.701(95%CI:1.147,2.522)]、龈沟液IFN-γ≥8.33 ng/mL[(OR)=1.495(95%CI:1.032,2.165)]均是根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龈沟液IL-β为22.59 ng/mL时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850(95%CI:0.763,0.937),血清IL-β为7.69 ng/mL时敏感性最高,为86.8%(95%CI:0.826,0.908),龈沟液IL-β为22.59 ng/mL时特异性最高,为92.0%(95%CI:0.895,0.937).结论 牙髓牙周病变患者根管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刷牙时间、刷牙次数、喜食甜食、龋牙、血清IL-1β≥7.69 ng/mL、龈沟液IL-1β≥22.59 ng/mL、血清IFN-γ≥11.73 ng/mL、龈沟液IFN-γ≥8.33 ng/mL均是根管感染的影响因素,其中感染患者的血清和龈沟液IL-1β、IFN-γ均处于高表达状态,对于根管感染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化脓性牙髓炎龈沟液中炎症介质水平与术后疼痛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化脓性牙髓炎患者龈沟液中炎症介质水平与术后疼痛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邯郸市第三医院口腔科收治的98例化脓性牙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根管治疗,术后7 d采用Mohd Sulong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疼痛情况分为轻度疼痛组(0级、Ⅰ级)和重度疼痛组(Ⅱ级、Ⅲ级).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48 h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根管治疗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 线分析炎症介质水平对根管治疗术后患者疼痛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患者术后疼痛分级:0级23例,Ⅰ级34例,Ⅱ级26例,Ⅲ级15例;重度疼痛组患者牙髓无活力、根管填充欠填、有牙周病变占比均高于轻度疼痛组(P<0.05);轻度疼痛组术后48 h的血清TNF-α、IL-6、IL-17、hs-CRP水平均低于重度疼痛组(P<0.05);不同疼痛程度患者术后48 h血清TNF-α、IL-6、IL-17、hs-CRP水平低于术前(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根管填充欠填、术后48 h IL-17和hs-CRP高水平是影响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表明,术后48 h IL-17、hs-CRP单独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AUC(95%CI)分别为0.714(0.614~0.801)、0.642(0.539~0.736)、0.811(0.719~0.883),IL-17、hs-CRP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检测(Z=2.021、1.986,P<0.05).结论 化脓性牙髓炎患者龈沟液中TNF-α、IL-6、IL-17和hs-CRP水平经治疗后降低,术后48 h的IL-17、hs-CRP检测水平与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关系密切,二者联合检测对于根管治疗术后重度疼痛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牙骨质撕裂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牙骨质撕裂是指牙骨质沿牙骨质-牙本质界(dentino-cemental junction,CDJ)或牙骨质生长线完全或不完全脱离牙根表面,也可以波及部分牙本质.牙骨质撕裂的病因尚不够明确,文献回顾发现其易感因素包括牙齿类型、性别、年龄、牙周病、牙周或根管治疗史、牙外伤史、咬合创伤史或过度的咬合力.牙骨质碎片可以是片状或U形,易致牙周和根尖周组织破坏.临床上,牙骨质撕裂多表现为孤立性牙周袋,其症状类似于牙周炎、根尖周炎和牙根纵裂.影像学检查对于牙骨质撕裂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表现为沿牙根表面纵向分布的薄"针刺状"阻射性团块.必要时需借助探查性手术,术中牙骨质碎片及根面牙骨质线可以辅助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牙骨质撕裂的金标准.根据牙骨质撕裂正确诊断时间及临床或放射学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随着再生性生物材料的发展及意向性再植术的成熟,越来越多患牙得以长期存留.本综述系统性描述牙骨质撕裂的生物学基础和易感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临床管理和预后,为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综合护理干预对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疗效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儿童乳牙牙髓病变及牙周病的治疗效果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 将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中心2014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乳牙牙髓病或根尖周病的15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综合护理组77例,常规护理组77例.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支持,综合组给予全程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术后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治疗中的依从性和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综合护理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同时综合护理组的患儿在治疗后牙龈指数、探诊深度、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患儿的依从性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儿童乳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口腔状况,减少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并能有效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致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时,常因食物嵌塞、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阻生第三磨牙拔牙创愈合后,第二磨牙远中仍有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容易继发龋损、牙齿松动、牙周病变等[1].第二磨牙经牙周治疗和单纯性生物膜覆盖后,其基骨再生效果也不显著[2].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是在牙周手术中利用生物膜材料作为屏障,阻挡牙龈上皮和牙龈结缔组织在愈合过程中向根面生长,进而引导具有形成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向根面生长,从而在病变根面上形成新的牙骨质并有牙周膜纤维埋入,形成新附着性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周来源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和牙周牙髓共存病变患牙牙周治疗时机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牙周来源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以及真正联合病变(牙周病变和牙髓病变共存)患牙的牙周治疗时机,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数据库中搜索1980年至2017年3月间关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的相关文章,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和8篇病例报告.所有研究病例均采用根管治疗和牙周非手术治疗或牙周手术治疗,且根管治疗是综合治疗的第一步;观察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等.结论 对于牙周来源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和真正的联合病变患牙,牙髓治疗和牙周非手术治疗间可能不需要观察期,但此结论还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