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骨支抗牵引方法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骨支抗前牵引方法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12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上颌颧牙槽嵴处钛板配合面具前牵引;B组上、下颌钛板,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牵引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A、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2.1个月和12.5个月。A、B组上颌骨均发生明显前移,分别前移3.12及3.83 mm;颌骨间关系变得协调,ANB角分别增加3.69°及3.14°、Wit's值分别增加4.30及4.5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然而,A组下颌骨发生了后下旋转及下切牙的舌倾。B组下颌骨发生了少量逆旋及下切牙轻度的唇倾。结论:上颌钛板面具牵引与上、下颌钛板颌间Ⅲ类牵引治疗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的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均非常有效,但上、下颌钛板Ⅲ类牵引对垂直向控制更好,更有利于对高角病例的控制,受病例数量限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 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 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颞叶、翼腭窝、颞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颌动脉显露技术在脑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的解剖特点,探讨上颌动脉显露技术在脑血管搭桥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头标本12具,其中女3具、男9具,年龄50~80岁(平均64岁)。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采用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观察记录两侧上颌动脉走行的特点、与翼外肌的位置关系,测量上颌动脉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间距。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2例脑血管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2、38岁。1例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冗扩合并动脉瘤,一期行优势侧椎动脉介入闭塞术,二期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小脑上动脉搭桥术;另1例患者诊断为脑梗死、前床突脑膜瘤、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重度狭窄,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脑膜瘤切除术。2例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完成血管搭桥手术。观察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尸头标本12具均成功暴露了两侧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未发生颅神经损伤。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外侧走行17侧,其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长度为8.2~18.4(13.2±4.2)mm;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内侧走行7侧,其翼腭窝段均较短,无法上提至颞下嵴,故未记录其可游离长度。(2)2例患者均成功显露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顺利完成脑血管搭桥手术。病例1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稳定;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见桥血管通畅、基底动脉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例2术后左上肢肌力由术前2级下降至0级;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再发脑缺血症状,患肢肌力恢复到4级,CTA显示桥血管闭塞。结论:翼点联合颧弓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翼外肌外侧走行的上颌动脉相对长且表浅,是实施脑血管搭桥术的一种较好的供体血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4例)、S2(30例)、S3(36例)3组.将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水平横断面定义为水平基准面(horizontal base plane,HB).选取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两个冠状截面,分别在HB上方13(HB13)、15(HB15)、17(HB17)mm高度,呈龈向60°角测量颊侧牙槽骨骨厚度.分别比较近、远中根与不同高度下的骨厚度,并比较 3组在各植入路径的骨厚度差异.使用色彩映射图展示 3组骨厚度分布.结果 3组骨厚度测量结果在HB13与HB15高度上均表现为远中颊根骨厚度大于近中颊根.随着高度的增加,骨厚度逐渐减小(P<0.05).组间分析显示骨厚度在HB13与HB15高度上表现为S1>S2>S3.骨厚度最大值在S1组的远中颊根HB13高度上(5.20 mm),最小值在S2组远中颊根HB17高度上(1.90 mm).结论 3组青少年的IZC骨厚度均表现为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的HB13高度处最大,随着高度增加,骨厚度减少.上颌第二磨牙处于的萌出阶段越晚,IZC骨厚度越少,微种植支抗植入难度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不同材料植骨前后对上颌扩弓效应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模拟采用不同材料进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植骨前后,对上颌扩弓效应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选取 1 名 11 岁女性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CBCT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独立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模拟使用不同材料植骨后的上颌骨模型,对比分析各观察节点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及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植骨前扩弓效果显著、牙槽嵴前段扩弓量大于后段;而植骨后可产生扩弓效果,但扩弓幅度明显小于植骨前,且牙槽嵴后段扩弓量大于前段.植骨后各组的扩弓量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的减小而增加.植骨前扩弓应力主要集中于双侧牙槽嵴后段,并沿颧牙槽嵴支柱分布;植骨后扩弓牙槽嵴前段出现应力集中区并与后段相延续.植骨后各组的应力值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前的扩弓效应优于植骨后,植骨前扩弓可将施加的扩弓力后移,而植骨后扩弓可将施加的扩弓力前移.在满足植骨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弹性模量小的材料可使上颌获得更大的扩弓量且承受较小的应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实时动态导航技术应用于上颌牙槽嵴骨量严重丢失患者穿颧种植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实时动态导航技术在"双侧颧骨种植术"中的手术时长、手术安全性、手术精准性三方面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评价实时动态导航技术应用于穿颧种植的效果.方法 通过采集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的影像学数据,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仿真植入模型并进行术前双颧种植方案设计.共24个模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每组12个植入模型,实验组采用实时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对照组则由手术医生自由手植入.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长、手术安全性与精准性.结果 (1)实时动态导航技术辅助下的手术时长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时动态导航技术辅助下的手术安全性更高;(3)实时动态导航技术辅助下的手术精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动态导航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操作时长,提高手术效率,且安全性更高.总之,实时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颧骨种植的初步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支抗正畸力方向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不同高度的牵引钩和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体不同植入高度,分析牙齿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趋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高精度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Geomagic快速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微植体—直丝弓上颌牙列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准确构建托槽、弓丝、微种植体,计算当微种植体植入高度为距离(牙合)平面11、14、17 mm时以及牵引钩高度为2、5、8mm时上颌牙齿的位移趋势.结果 微种植体高度不变,牵引钩高度逐渐增加时,矢状向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切牙和尖牙由冠舌向倾斜移动变为冠唇向根舌向倾斜移动,在垂直向上,切牙和尖牙的位移变化由伸长变为压低;牵引钩高度不变,微种植体高度逐渐增加时,矢状向上牙齿位移减小,垂直向上伸长位移减小,压低位移增大.结论 微种植体高度不变,牵引钩高度逐渐增加时,矢状向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切牙和尖牙由冠舌向倾斜移动变为冠唇向根舌向倾斜移动,在垂直向上,切牙和尖牙的位移变化由伸长变为压低;牵引钩高度不变,微种植体高度逐渐增加时,矢状向上牙齿位移减小,垂直向上伸长位移减小,压低位移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颧下嵴区微植体不同高度支抗远移上牙列位移的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在口腔正畸中,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可避免损伤牙根,又可实现上牙列无阻碍的整体移动,然而其远移上牙列在其牙体本身和牙槽骨应力和应变将会产生何种改变,国内外鲜有报道.目的:建立颧下嵴区微植体不同高度支抗远移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获取1名正畸科就诊的女性患者锥形束CT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后导入Mimics16.01软件,通过自动和手动选择边界,将右上颌骨及牙齿三维重建,再利用Geomagic 8.0软件删除噪点和光滑处理,导入Mimics16.01软件,通过其3 Matics软件进行面/体网格划分,利用ProE5.0软件建立上颌牙托槽、弓丝及牵引钩和种植体的三维模型,并与上颌及牙三维模型一同导入 ANSYS13.0软件,行装配和应力应变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建立了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远移上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符合解剖学形态;②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高(1,4,7,10 mm),上颌牙列垂直方向应力逐渐增加,而与水平分力的变化无关;③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高,矢状轴上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牙冠中点的应变逐渐降低;中切牙、尖牙的牙根应变逐渐降低,第一磨牙牙根应变无变化.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高,垂直轴上中切牙牙冠中点与牙根的应变逐渐增大;尖牙牙冠中点的应变逐渐增加,牙根应变逐渐减小;第一磨牙牙冠中点的应变变化不明显,牙根应变逐渐减小.牙列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逆时针旋转;④结果表明,颧下嵴区微植体不同高度支抗远移上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与真实解剖结构一致,能够作为研究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远移上牙列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牙列阻抗中心在弓丝4-7 mm的位置,可作为颧下嵴区微植体支抗植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