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系统地掌握南丹县中药资源分布特点及利用现状,为当地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野外实地调查、走访栽培基地及相关的管理部门等方式,对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类型、生活型、入药部位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南丹县共有药用维管束植物1 222种,隶属174科691属;优势科为豆科、菊科、大戟科、蔷薇科、茜草科、百合科;生活型多以草本、灌木或小乔木为主;入药部位种类最多的为全草类,其次为根及根茎类.南丹县重点调查的植物药材67种,涉及基原植物63种.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中有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物种有1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评估为濒危(EN)、近危(NT)、易危(VU)的物种有4种.结论:南丹县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但存在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等问题,且当地中药材种植尚未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议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制定有效措施,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分析及制修订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是进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多个与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的名单/名录,包括《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我国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和《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相继施行的管理框架下,有必要开展我国已有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梳理与分析,并与相关名录如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未来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制修订方法进行了讨论,针对名录的管理和应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深圳后棱蛇(有鳞目:蛇亚目:水游蛇科)补充描述和受胁等级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2023年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莲花山采集到3号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物种标本,经分子和形态学比对后鉴定为深圳后棱蛇O.shenzhenensis,为该种已知最东分布点.此前,深圳后棱蛇形态数据仅依据2号雄性和4号雌性模式系列标本确定,本研究依据新采的2号雄性标本和1号雌性标本,对深圳后棱蛇进行了形态学的补充描述.深圳后棱蛇目前仅知6个分布点,集中于深圳和东莞,结合其分布和栖息地现状,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定标准,建议将其评估为易危(VU)等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雪豹及其同域鸟兽分布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物种编目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长期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物种分布影像资料佐证对于更新本底物种编目至关重要.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祁连县片区自东向西差异明显的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了诸多野生动物类群.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为了调查该片区内雪豹(Panthera uncia)及同域分布物种本底数据,在雪豹适宜生境选取187个位点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调查期间,累积获得44946个有效相机工作日,收集独立有效照片14330张(含雪豹46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78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7种,鸟类7目18科51种.记录到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包含雪豹、荒漠猫(Felis bi-eti)、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藏野驴(Equus kiang)、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三有"动物4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野生动物1种,易危(VU)3种,近危(NT)5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易危和近危的分别有3、5、7和17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排名前5位的兽类依次是岩羊(Pseudois nayaur,RAI=128.18)、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RAI=50.17)、赤狐(Vulpes vulpes,RAI=11.30)、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AI=10.72)和雪豹(RAI=10.37);RAI 排名前 5 位的鸟类依次为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RAI=8.30)、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RAI=5.18)、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AI=3.87)、棕颈雪雀(Pyrgilauda ruficollis,RAI=4.32)和喜鹊(Pica pica,RAI=3.65).本次在祁连县境内监测到的斯氏高山?(Alticola stoliczkanus)、藏雪雀(Montifringilla henrici)和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为祁连山地区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放牧活动(RAI=56.09).本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域物种编目以及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底栖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底栖贝类是海洋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底质环境的关键类群之一.粤西岸段地处南海北部,海洋底栖贝类物种丰富,但却是我国海洋底栖贝类区系调查最为缺乏的区域之一,严重妨碍了我国近海底栖动物地理区系区划工作的开展.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是粤西岸段中底栖贝类历史研究相对较多的地区,也是揭示南海北部底栖动物地理格局的关键地区.本文基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1-2023年间在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及近海海域采集的底栖贝类标本的鉴定,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记录及己发表文献中记载物种的整理,更新了该海域的底栖贝类名录,并对各物种在东亚大陆近海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共采集贝类标本2,600余号,分属73科144属207种,其中38种为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新记录.结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馆藏标本及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物种,至本研究为止,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共记录底栖贝类115科330属602种,为目前南海北部大陆岸段海洋底栖贝类物种数最多的地区.区系成分上,热带性暖水种占26.2%;热带-亚热带性暖水种占49.3%;余下24.4%为广温性种.地理格局上,有89.0%的种类在海南岛也有分布记录,80.2%的种类在北部湾也有分布记录,粤东岸段有分布记录的种类也占80.2%.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与硇洲岛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十分丰富,热带性特征明显,且与海南岛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南海北部近海底栖生物地理区划上可考虑同海南岛划入同一生物地理地区.基于本文结果及近年来的南海北部底栖生物相关研究,我们推测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南海北部底栖生物扩散及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程度很有可能被高估了.本研究丰富了雷州半岛东侧海域的底栖贝类区系,为开展整个南海北部的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与区系区划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金沙江流域4种特有植物野生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等级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6
物种受威胁状况的及时评估是调整物种濒危状态,继而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该文以金沙江流域特有植物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旱地木槿(Hibiscus aridicola)、云南百部(Stemona mairei)和白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为调查评估对象,通过多年野外调查,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3.1版》和《使用指南:15.1版》对4物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在现有野生种群资源下贯叶马兜铃被列为易危(VU),旱地木槿和白魔芋被列为濒危(EN),云南百部为近危(NT).与4物种现行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贯叶马兜铃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旱地木槿由易危上调为濒危,白魔芋由近危上调为濒危,云南百部的濒危状态则维持不变.这为4种特有植物的野生资源现状了解、濒危状态更新以及适时调整有效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东北亚地区白粉菌的物种多样性与寄主物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菌物进行系统的编目和分类研究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白粉菌是一类植物专性寄生病原真菌,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能引起多种植物的白粉病.为了全面了解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其他地区白粉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寄主多样性,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数据分析,并结合作者2022-2023年野外调查结果,按照最新的分类系统,整理出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白粉菌物种名录、寄主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通过整理分析发现,中国东北地区有白粉菌142种和17变种,隶属于1科5族、10个有性属和1个无性属,分布在572种(含37变种)寄主植物上,隶属64科243属;日本有白粉菌258种和46变种,隶属于1科5族,12个有性属和2个无性属,分布在1,171种(含163变种)寄主植物上,隶属108科449属;韩国有白粉菌150种和15变种,隶属于1科5族,11个有性属和1个无性属,分布在515种(含53变种)寄主植物上,隶属79科255属;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白粉菌89种和22变种,隶属于1科5族,8个有性属和2个无性属.中国东北地区、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的白粉菌种类有50个,归属于8个共有的有性属(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单囊壳属(Podosphaera)、叉钩丝壳属(Sawadaea)、白粉菌属(Erysiphe)、高氏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新白粉菌属(Neo?rysiphe)、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和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它们分布在相同或相近的寄主植物上.日本和韩国的白粉菌共有种最多(136种).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和韩国白粉菌的特有种分别为28种、116种和17种.东北亚地区白粉菌的寄主植物总共有1,760种(含263个变种),隶属112科541属.虽然东北亚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8%,但是该地区共有318种和53变种白粉菌,占全球已知白粉菌总数的40.33%.因此,东北亚地区属于白粉菌多样性研究的重点地区与区系单元.研究结果为建立东北亚地区白粉菌多样性与区系研究格局、系统发育关系、寄主多样性概貌等提供了白粉菌物种和寄主物种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贵州省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详实的物种本底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名录为基础,结合该专著出版38年来发表的贵州省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文献,对贵州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了修订更新.截至2023年6月30日,贵州省记录爬行动物120种,隶属于2目21科57属.其中,龟鳖目3科5属5种,有鳞目18科52属115种,有鳞目中蜥蜴亚目6科12属27种、蛇亚目12科40属88种.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在全国各省份中仅次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与四川相同,位列第五位.本文对《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78个物种的分类阶元或名称作了修订,移除了3种的分布记录;增补记录23种(包括5个新种、18个新记录种).贵州省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共有105种,其余15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其中,有11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列为受威胁物种,27种为中国特有种,有5种模式标本产地位于贵州省,包括荔波壁虎(Gekko liboensis)、独山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dushanensis)、惠水半叶趾虎(H huishuiensis)、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和荔波睑虎(Goniurosaurus liboensis).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的变化和分布,为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建议继续加大对贵州省爬行动物的分类与分布的研究力度.以进一步明晰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浙江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叶附生苔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叶附生苔是苔藓植物中特有率最高的一个类群,特殊的生理生态特性使其对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极为敏感,成为苔藓植物中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一个类群.为了解叶附生苔物种多样性及组成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内有叶附生苔历史调查记录且物种较为丰富的3个保护点(百山祖、十九源、五岭坑)进行叶附生苔类植物调查,比较并分析这3个保护点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在时间(1990-2020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片区共有叶附生苔类植物4科10属31种.与历史数据相比,本次调查新增叶附生苔7种,但有14种未采集到.在所调查的3个保护点中,仅五岭坑的物种数上升,百山祖和十九源的物种数均下降30年来,各保护点的叶附生苔总的功能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百山祖的物种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在3个保护点中最高;物种分类β多样性主要是由周转组分构成,相反,功能β多样性主要是由嵌套组分构成.与30年前相比,3个保护点之间的物种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物种异质化现象有增加的趋势.鉴于叶附生苔物种组成随时间的明显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组成差异随时间的加剧情况,建议在我国其他叶附生苔分布中心开展类似的调查和比较研究,以期及时更新物种名录,同时结合国家公园的建设契机,加强对叶附生苔不同分布点之间的联通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区系与资源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了解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现状,为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确定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名录,应用R/T值、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区系的过渡性及其与相邻地区药用植物区系谱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药味、药用功能分析.结果:南麂列岛共有野生药用维管植物89科275属382种,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优势科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为主;区系性质具有明显热带性质(R/T=1.61),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北温带成分为辅,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质.同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南麂列岛与同为海岛的花鸟岛药用植物区系较为相似,推测与海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有关.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全株、根及叶的占比较大,分别占总种数的63.35%、31.41%、26.96%.苦味的野生药用植物是总种数的59.95%,占比最高.野生药用植物药用功能解毒杀虫止痒类占比最大,为总种数的21.32%.结论: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组成丰富,优势类群明显,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加强优势物种的培育和重点类群的保护,限制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