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逐渐成熟,儿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一些经验丰富的移植中心,儿童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术后感染仍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率及受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治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多个学科的相关专家,总结国内外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研究进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深入论证并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以临床感染部位进行分类以方便指导临床工作,从肝移植患儿的术后常见感染、移植特殊感染、感染预防及免疫接种3个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为正开展或拟开展儿童肝移植的中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冷冻减脂术罕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冷冻减脂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减脂技术,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方便性、安全性的特点,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冷冻减脂技术原理是脂肪细胞在低温暴露后发生选择性细胞坏死,利用特殊传感器对局部皮肤进行选择性冷却,从而达到减脂塑形目的。该文综述了冷冻减脂技术常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常见并发症是治疗部位出现红斑、紫癜、瘀斑、水肿、轻度不适(疼痛、压痛)、刺痛、感觉迟钝(麻木)等,亦有文献报道了一些罕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现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分类、总结,分别是皮肤不良事件、神经损伤、异常脂肪增生,探讨发病原因及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分类及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单纯性并指畸形分离手术术后畸形的常见表现,并探讨其相应的再修复方式。方法: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患儿,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通过调查初次手术时情况,包括初次手术年龄、是否植皮以及术后有无感染等,分析术后畸形发生的可能原因;通过形态学观察总结术后畸形的常见类型,回顾再次手术修复的主要方式,随访时从指蹼形态、手指形态、指甲形态及皮肤色差4个方面评价再修复手术后畸形的改善情况,以提出针对这类术后畸形有效的修复方案。结果:初次手术平均年龄1岁5个月,15例术前皮肤并连紧张没有植皮,4例有伤口感染史;术后发生指蹼畸形27个、指体畸形53指、指甲畸形46个、皮肤明显色差15指。再修复手术中,采用Z成形加宽或皮瓣修复所有指蹼畸形,其中,13例采用双翼皮瓣成形指蹼;指体畸形均采用多Z成形松解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形成锯齿状皮瓣覆盖大部分创面,剩余创面行全厚植皮;指甲畸形,14个甲上皮歪斜的行指甲邻近皮瓣推进包裹甲缘,余未做特殊处理;皮肤色差采用Z成形错开原有大块植皮皮片,切除颜色过深皮肤,采用质地相似区域皮片植皮。再修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所有指蹼均达正常的深度及宽度;除1指侧偏矫正不全外,其余指体畸形得以矫正;除10个指甲上皮歪斜有改善外,其余指甲畸形无改善;所有病例皮肤色差均有明显好转。结论:(1)单纯性并指术后畸形的发生可能与初期手术时伤口缝合张力大(勉强不植皮)以及伤口感染有关;(2)再修复手术应在初次手术后1年左右即瘢痕软化后进行;(3)指蹼畸形的再修复均应采用皮瓣成形指蹼,双翼皮瓣适用性广、成形指蹼形态好;(4)指体挛缩修复时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可以显著减少植皮面积,多Z成形利用横向多余皮肤延长纵向皮肤的不足,同时可矫正指体臃肿;(5)皮瓣修整时切除原有色深的皮肤,取质地相近部位皮片植皮可减少色差;(6)指甲畸形再修复困难,多数难以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追病溯源,个体化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诊治的体会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脊柱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部位特殊,症状不典型,检验特异性差等原因,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富于挑战。在这期的脊柱感染性疾病专刊中,拟与同行们一起从当前临床中的一些热点和争议话题入手,旨在得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为脊柱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追踪、影像特点、诊断流程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进一步重视特殊原因及部位烧伤创面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特殊原因及部位烧伤创面处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临床工作。该文分别从化学烧伤、电烧伤、面部烧伤、手烧伤、会阴烧伤的发病率,及其创面组织病理损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目前临床处理的主要原则及方法,以及尚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希望引起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整体救治能力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和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临床常见的异位骨化疾病,是导致颈胸椎管狭窄及脊髓损害的主要原因。少数情况下,二者可连续累及多个脊柱部位,亦可合并出现,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初步尝试以"椎管内韧带串联骨化症(tandem ossification of intraspinal ligaments,TOIL)定义该特殊骨化现象,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OPLL和OLF单独或联合出现在颈椎、胸椎或腰椎两处及以上部位且骨化节段数≥5个,进行性压迫脊髓或神经导致一系列复杂临床症状的严重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TOIL发病率不明,但临床检出率并不低,其中颈椎OPLL合并胸椎OPLL或(和)OLF最为常见;该病涉及因素较多,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相互干扰,可同时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TOIL存在形式多样,影像学特征复杂,且无统一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标准,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对于TOIL的临床鉴定,目前仍建议以患者典型症状体征为依据,以CT三维重建及MRI征象为参考,同时结合可能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症状性TOIL患者,责任节段的手术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最佳手术策略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如何定位手术节段及确定减压范围,采用何种手术入路及方式,何时选择分期手术或一期联合手术,尚未达成一致结论。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总结并探讨TOIL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选择现状及进展,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TOIL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踝部扭伤的再认识:不仅仅是外侧副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踝关节扭伤是普通人群和运动员人群发病的常见原因。大多数扭伤涉及踝关节外侧,影响距腓前韧带。然而,损伤类型和程度将取决于损伤机制。骨性结构和韧带特点是导致踝部扭伤好发的主要原因。踝部扭伤导致的踝关节损伤不止是外侧副韧带损伤,还容易引起距骨骨软骨损伤、前踝撞击症、后踝撞击症等。踝部扭伤除了踝关节受累外,常常导致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损伤,甚至应力性骨折、特殊部位骨折或肌腱软组织伤病,也常常出现多种损伤并存,临床工作中务必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3例特殊类型食管溃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食管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就诊于本院的53例特殊类型食管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电话随访预后。结果:53例患者男女比例1.52∶1,发病年龄(51.2±13.4)岁,84.91%(45/53)患者原因不明,66.67%(34/51)有胸骨后、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的表现,67.92%(36/53)溃疡累及食管下段,52.83%(28/53)累及食管胸中段。常见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和鳞状上皮增生,有24.53%(13/53)患者治疗后无好转、恶化或者治疗后复发。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阳性且合并有其他一项结核感染依据的全部7例患者抗结核治疗有效。结论:特殊类型食管溃疡常见于中年男性,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食管走行区域的不适及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的累及部位为食管下段,疗效欠佳或易复发。抗结核治疗对TSPOT阳性且合并有其他一项结核感染依据的患者可能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有缺口节律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缺口节律的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对缺口节律的认识,避免过度解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就诊的伴有缺口节律的12例癫痫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总结,并采用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至少3年。结果:最终收集12例缺口节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8岁。经分析发现脑外伤是缺口节律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骨缺损未修补2例,颅骨钛网修补8例,颅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修补1例,颅骨聚醚醚酮修补1例。12例患者缺口节律的分布与颅骨异常区一致。缺口节律的脑波既可以表现为高波幅、快频率,也可以表现为低波幅、慢频率。缺口节律可以单个出现(类似尖波、棘波)。10例患者在多形性慢波的基础上夹杂尖波、棘波发放,影像学证实其合并相应部位的脑组织损伤。12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史,以强直阵挛发作和(或)局灶性发作最为常见。3例有缺口节律的患者临床无癫痫发作5年以上,既往因脑电监测提示有癫痫性棘波,一直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脑电监测后给予减停药,随访3年无发作。结论:颅骨修补是缺口节律的常见原因,不同电阻的修补材料导致缺口节律的波形和频率也不相同。缺口节律、癫痫样放电及其他病理性慢波活动可以同时存在,缺口节律为良性变异,无需特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侧卵巢固有韧带部位孤立性囊性子宫腺肌瘤MRI误诊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1例罕见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左侧卵巢固有韧带部位孤立性囊性子宫腺肌瘤磁共振成像(MRI)误诊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 1 例罕见病例,总结分析误诊的原因及探讨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7 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收治的 1 例MRI误诊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左侧卵巢固有韧带部位孤立性囊性子宫腺肌瘤罕见病例的诊疗过程及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入院后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完整切除该包块.快速病检示:可见异位内膜腺体组织.术后常规病检示:可见异位子宫内膜腺体,腺体排列规整,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符合囊性腺肌瘤.术后患者情况可,无特殊不适.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谨慎对待术前检查考虑为恶性肿瘤的未育患者,应结合术中所见及快速病检,及时调整手术方案,保护育龄期患者的生育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