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不同人口学特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都市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及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血液中心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44 50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本组献血者共计捐献112 836人次单采血小板;其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为31 260例,女性为13 248例。对本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血液检验结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职业;血液检验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于献血前与所有献血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44 508例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为4.96%(2 206/44 508)。不同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2.648、108.012、390.095、168.835、122.255, P<0.001、0.001、0.001、0.001、0.001)。②男性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351/31 260)比0.17%(23/13 248), χ2=100.618, P<0.001]。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者的ALT、HBV、HCV、HIV检验不合格率最高,36~45岁者献血者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01%(138/13 688)、1.85%(253/13 688)、1.63%(223/13 688)、0.64%(87/13 688)、1.79%(141/7 898),并且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上述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287、51.130、51.591、32.236、41.021, P<0.001、0.001、0.001、0.001、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BV、HCV、TP、HIV不合格率分别为1.57%(537/34 264)、1.27%(435/34 264)、1.41%(484/34 264)、0.44%(151/34 264),均显著高于献血次数≥2次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7.742、26.792、56.858、13.501, P<0.001、0.001、0.001、0.001)。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献血者的ALT、HBV、HC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14%(112/9 792)、2.31%(226/9 792)、1.39%(137/9 792)、2.03%(199/ 9 792),并且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09、80.894、11.244、80.429, P<0.001、0.001、0.001、0.001)。不同职业献血者中,其他职业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农民职业献血者的HB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19%(186/15 529)、2.01%(106/5 266)、2.15%(113/5 266),并且不同职业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89、36.368、92.329, P<0.001、0.001、0.001)。 结论:2015-2019年成都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18~25岁、初次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其他职业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血液检验不合格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传及招募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不同人群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并且加强对血液检验不合格高风险人群的献血前指导及献血时征询,从而提高无偿献血血液检验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连市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探讨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信息技术的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可以消除传统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的弊端。大连市血液中心采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将通信及网络技术与血液中心内部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整合,实施"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搭建集互联网平台、献血热线综合服务平台和献血服务远程视频指挥系统为一体的采、供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献血者及社会大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统一血液中心对外服务渠道,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同时提升血液中心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壮大、稳定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994—2021年北京地区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1994—2021年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分析献血者中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献血者管理及血液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献血人群中HIV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联合核酸检测(NAT)情况、第三方确证实验室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检测结果以及感染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地区1994—2021年共计有6 450 244人次参加献血,其中初筛反应性为7 622例,经HIV确证检测后有1 553人份结果为阳性,年平均检出率为2.41/万,每年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9.690, P<0.01),检出率最高为2015年(5.93/万),最低为1994年(0);对2011—2021年ELISA联合NAT检测出的3 802份初筛反应性标本进行WB确证试验,其中确证试验为阳性的合计1 191份,均为ELISA血清反应性,其中NAT(+)的有682份;感染人群性别分布主要以男性为主(95.30%);年龄以18—30岁为主(62.40%);职业以职员、工人和其它(含不详)的感染者检出率较高,共计占总感染人数的83.26%;ABO血型系统,以A、B、O型为主(89.70%),Rh血型系统以Rh阳性为主(99.25%);首次献血者的感染检出率高于重复献血者( χ2=39.587, P<0.01)。 结论:1994—2021年北京地区献血人群中HIV感染者的年检出数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目前的筛查策略虽能够较合理地屏蔽HIV感染者,但本地区感染者检出率相对较高,鉴于HIV感染者的特征分布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后续的处理方案,以保证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连市无偿献血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大连市无偿献血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6月(COVID-19疫情期间),于大连市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31 301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择2019年2月至6月(非COVID-19疫情期间),于本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34 311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年龄均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分别为19 261和20 630例,女性分别为12 040和13 681例。通过Shinow 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v1.148)收集2组献血者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献血量、电话及短信招募成功率。2组献血者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献血量比较,采用 t检验;2组献血者街头及团体全血献血量构成比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研究组献血者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献血量分别为(9 267.5±3 113.6)U和(885.6±130.6)个治疗量,对照组分别为(10 218.6±1 588.9)U和(914.0±36.6)个治疗量,研究组较对照组分别下降9.3%和3.1%,但是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32、-0.512, P=0.452、0.636)。②研究组献血者的全血街头献血量为26 549.5 U,较对照组的34 549.0 U下降23.2%;研究组团体全血献血量为19 788.0 U,较对照组的16 544 U上升19.6%。2组献血者街头及团体全血献血量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107.4, P<0.001)。③研究组献血者的电话招募和短信招募的成功率分别为12.7%(274/2 162)和2.5%(1 862/74 031),均高于对照组的9.1%(122/1 340)和2.0%(1 069/53 369)。 结论:大连市在COVID-19疫情期间所采取的献血者招募动员措施有效,基本保障临床用血需求,促进本地区采供血事业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HBsAg和抗-TP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呈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中心血站2015-2020年献血前检测采用金标法HBsAg/TP联合试纸条呈反应性的献血者,制定合适的闭环管理措施,指定专人进行结果告知,征得献血者同意后采集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按照国家血液检测标准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无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进行招募动员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复查结果呈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解释不符合献血要求的原因,在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进行永久屏蔽登记处理。结果:2015-2020年献血前共检测135 990例,HBsAg和抗-TP呈反应性献血者1 524例,其中HBsAg呈反应性1 052例,抗-TP呈反应性472例。940例同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查,152例复查结果无反应性,再招募后70例成功献血,占46.05%。788例复查结果仍呈反应性,告知后将个人信息在血站信息系统进行永久屏蔽登记,杜绝这些高危人群的献血概率。结论:献血前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纸条进行初筛,能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但金标法进行献血前检测存在假阳性的发生率,导致部分符合献血要求的献血者流失。对献血前检测假阳性者实行闭环管理后既能保证采集血液安全,又能保留献血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献血人群铁缺乏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献血者长期重复献血可能导致铁元素的流失和缺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重复献血者发生铁缺乏与献血频率、人口学因素及遗传学因素间可能存在关联。本文综述了献血者铁缺乏的病因学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无偿献血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徽省淮南市无偿献血12 295人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安徽省淮南市12 295人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现状,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淮南市中心血站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的无偿献血者12 295人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梅毒螺旋体(TP)抗体筛检,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TP抗体筛检不合格献血者标本进行梅毒确认试验。结果:淮南市12 295人无偿献血者中TPPA阳性48人,TPPA阳性率为3.90‰(48/12 295);男性献血者TPPA阳性率3.12‰(22/7 048)、女性4.96‰(26/5 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1.61, P>0.05);已婚献血者TPPA阳性率5.33‰(42/7 884)、未婚2.01‰(6/2 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33, P<0.05);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TPP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94, P<0.05),而不同血型献血者TPP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24, P>0.05)。 结论:安徽省淮南市无偿献血者中,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文化程度者TPPA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与脂肪血和采血不足量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及脂肪血、采血不足量导致的血液报废情况,为大学生人群血液质量评估、健康宣教,完善低危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统计2019-2022年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献血人次在总献血人次中占比、脂肪血产生人次、采血不足量发生人次.结果 2019-2022年南昌地区大学生献血人次在总献血人次中占53.63%;大学生献血人群脂肪血发生率(2.14%)低于社会其他献血人群(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献血人群采血不足量发生率(0.79%)高于社会其他献血人群(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大学生献血人群脂肪血发生率(2.81%)高于女性(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大学生献血人群采血不足量发生率(0.96%)高于男性(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校大学生是南昌地区无偿献血主力军,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群体献血知识健康宣教及献血前健康征询力度,最大程度减少脂肪血和采血不足量导致的血液报废,保障血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 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 个)、成分制备(7 个)和血液供应(4 个)3 个方面 21 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 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 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 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 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 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 99.25%(397/400)、带旁路留样系统全血采集袋使用率82.68%(2 067/2 500)、血液采集职业暴露发生数 1 例;定期献血者比例和 400 mL全血采集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P<0.05);大型血站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标量全血采集率显著低于中、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 0.03%(3/10 000)、乳糜血报废率 3.05%(61/2 000)、溶血报废率 0.13%(13/10 000)、贴签错误发生数 0.06 件、血液导管渗漏数 8 袋、血液穿刺/接驳渗漏数 2.76 袋、耗材不合格数 0.59 件;大型血站溶血报废率显著低于中型和小型血站(P<0.05)、大型和中型血站乳糜血报废率显著低于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 0.023%(23/100 000)、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0.009%(9/100 000)、退血报废率0.106%(53/50 000)、用血医院服务满意度 99.16%(2 479/2 500).不同血站之间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与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中和小型血站之间定期献血者比例、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非标量全血采集率、400 mL全血采集率、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乳糜血报废率、溶血报废率、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和退血报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客观评价血站采供血过程质量管理水平,推进全省血液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为今后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医疗投诉分析工具的管理模式在血液中心投诉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调查分析长沙血液中心献血者投诉现状,了解献血者的投诉原因和特点,旨在提高献血者满意度及提升献血服务质量.方法 利用医疗投诉分析工具(healthcare complaint analysis tool,简称HCAT)对该血液中心2020-2022 年受理的投诉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并统计,构建投诉管理分类的三级框架.结果 献血者对一级分类的管理方面的诉求问题相对较多,占比为 61.77%(126/204).二级分类主要集中于工作制度流程问题,占比为 24.02%(49/204);免费用血、无偿献血激励机制等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占比为 22.55%(46/204);献血点及工作时间的调整未及时对外告示以及在百度地图上未同步更新等方面的环境设施相关问题,占比为 15.2%(31/204).结论 面对献血者诉求,血液中心应从管理方面入手,优化工作流程,完善"互联网+无偿献血"的服务模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应当逐步完善投诉体系,及时解决献血者的诉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