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输血的150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共输血5 184例次,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输血类型、输血时间、是否有输血史、妊娠史、输血不良反应史,以及出现临床症状的详细记录,血库每周汇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结果:输血5 184例次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12例次,发生率2.16%,其中变态反应68例次(1.32%),以输注血小板引起为主;发热44例次(0.85%),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为主,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过敏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无输血史、过敏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102/4 350)比1.20%(10/834), χ2=6.899, P=0.009;3.06%(98/3 200)比1.42%(14/984), χ2=7.767, P=0.005];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60/2 126)比1.70%(52/3 058), χ2=8.356, P=0.004];年龄<18岁和≥18岁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3/259)比2.21%(109/4 925), χ2=1.295, P=0.255]。 结论: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临床医务人员需仔细把控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保障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吸血库蠓中Tete病毒组病毒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已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出多株正布尼亚病毒,包括Simbu血清群的Cat Que、曼扎尼拉和阿卡斑病毒,以及加利福尼亚血清群的Tahyna病毒。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未从蚊虫以外的吸血节肢动物中分离出正布尼亚属的病毒。在本研究中,JXLC1806-2病毒于2018年夏天从中国东部江西省黎川县采集的库蠓中分离,该病毒分离物在接种哺乳动物细胞(BHK-21)48小时内显示出显著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为1×10 5.6 pfu/mL。JXLC1806-2病毒不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引起CPE,而且在乳鼠中也可引起发病和死亡,但在C6/36细胞中不引起CPE,并且RT-PCR未检测到复制,提示该病毒为动物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基因组由S、M和L三个片段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的S、M和L基因属于正布尼亚病毒属Tete病毒组,但与Tete血清组的其他成员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支。结果表明,JXLC1806-2病毒为Tete病毒组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Lichuan病毒,这是中国首次分离到Tete病毒组病毒,也是首次从蚊虫标本之外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正布尼亚病毒属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养牛场的库蠓中分离,加强该病毒在当地牛群中的监测和检测,以及该病毒是否会在当地其他动物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诊断脾脏病变系列报道(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脾脏肿瘤并不多见,但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脾脏占位在体检时被偶然发现,而脾脏是人体的“血库”,活检出血风险极大,因此选择安全的技术获得脾脏样本尤为重要。本文报道了3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的脾脏恶性肿瘤,EUS-FNA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徽省淮南市无偿献血12 295人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安徽省淮南市12 295人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现状,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淮南市中心血站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的无偿献血者12 295人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梅毒螺旋体(TP)抗体筛检,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TP抗体筛检不合格献血者标本进行梅毒确认试验。结果:淮南市12 295人无偿献血者中TPPA阳性48人,TPPA阳性率为3.90‰(48/12 295);男性献血者TPPA阳性率3.12‰(22/7 048)、女性4.96‰(26/5 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1.61, P>0.05);已婚献血者TPPA阳性率5.33‰(42/7 884)、未婚2.01‰(6/2 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33, P<0.05);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TPP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94, P<0.05),而不同血型献血者TPP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24, P>0.05)。 结论:安徽省淮南市无偿献血者中,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文化程度者TPPA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库存预警信息管理优化在智能化血液发放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液库存预警信息管理,是一种将现代库存管理方法应用于血液库存管理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血液库存短缺程度的预测及预警,科学指导血库工作人员进行血液发放与采集,从而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确保输血安全。智能化血液发放是指在智能手机中建立血液库存预警应用程序(APP),并且将经济订血批量模型植入到APP中,通过计算机计算订血节点和储量,以取代人工经验预估血液发放及采集量的一种血液库存管理模式。血液库存预警APP具有高度运行可靠性,可提高血液发放工作效率。血液库存预警信息管理在智能化血液发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库存管理数据模型,科学优化血液库存供需平衡点,可为临床提供新鲜血液,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低效价O型全血及A型血浆建立战备血库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索用低效价O型全血及A型血浆建立战备血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Galileo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O型献血者样本的IgM抗A、抗B抗体效价和A型献血者样本的IgM抗B效价,选取抗A、抗B效价同时低于128的O型献血者纳入战备流动血库,抗B效价低于128的A型血浆和抗A、抗B效价同时低于128的O型全血纳入战备实体血库.结果:共选取1 452个O型献血者,检测抗A/B抗体效价,两种抗体效价均分布于512以下,且样本分布峰值均处于效价4,两种抗体效价>128的样本比例均较低;两种抗体效价存在明显正相关(r=0.383),且IgM抗A效价高于IgM抗B效价的样本比例较高;同时满足IgM抗A和抗B抗体效价<128的献血者1 335人(91.94%),可纳入流动血库.检测512例A型献血者抗B效价,结果显示,随着抗体效价的增高,样本比例逐渐降低;抗B抗体效价<128的献血者占99.8%,仅有1例不符合纳入条件.结论:O型献血者全血符合低效价标准的比例较高,A型献血者血浆几乎均符合低效价标准,提高了突发情况下的血液供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医院血液库存管理方法应用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探讨时间序列模型对悬浮红细胞临床用量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每个月悬浮红细胞的临床用量.针对悬浮红细胞的不同血型及治疗类型(抢救、手术及创伤和内科),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R1MA)模型以预测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悬浮红细胞的临床用量.同时,比较不同血型及不同治疗类型悬浮红细胞的预测用量与实际用量,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基于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每个月悬浮红细胞的临床用量,可以得到悬浮红细胞A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拟合模型为ARIMA(1,1,1)(1,0,0)[12],悬浮红细胞B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2,1,0)(1,2,1)[12],悬浮红细胞O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0,0,1)(1,1,1)[12],悬浮红细胞AB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1,1,1)(1,1,0)[12],悬浮红细胞抢救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1,1,1)(1,0,0)[12],悬浮红细胞内科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0,1,2)(0,1,1)[12],悬浮红细胞手术及创伤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0,1,3)(0,0,2)[12].A型、B型、O型及AB型悬浮红细胞实际用量和预测用量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7、0.185、0.363、0.260,P=0.804、0.856、0.722、0.801).抢救的悬浮红细胞预测用量较实际用量较高[(82±8)U vs.(60±25)U,t=2.299,P=0.049],而其他类型(内科、手术及创伤)在悬浮红细胞预测用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6、1.845,P=0.802、0.093).结论 应用ARIMA模型的血液管理方法,可快速高效地保障医疗机构临床日常用血及急救用血需求,有利于输血科(血库)合理制订血液计划,优化血液库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不同延迟断脐时机对脐带血采集量和总有核细胞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断脐时机对采集脐带血单位(CBU)体积和总有核细胞(TNC)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50对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断脐时间随机分为A、B、C、D、E 5组,A组新生儿娩出后<30 s断脐,B组娩出后30~60 s断脐,C组娩出后>60~90 s断脐,D组娩出后>90~120 s断脐,E组娩出后>120 s断脐,每组各50例.观察各组采集CBU体积、采集CBU的TNC计数、符合公共脐血库入库标准的CBUs占比.结果:5组采集CBU体积、采集CBU的TNC计数、符合公共脐血库入库标准的CBU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采集CBU体积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采集CBU体积高于D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C组采集CBU的TNC计数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C组符合公共脐血库入库标准的CBU占比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延迟断脐>90 s符合公共脐血库入库标准的CBU占比比立即断脐和延迟断脐长达90 s组低12.6倍(P<0.001).结论:延迟断脐长达90 s,既可以满足新生儿供体必要的血液转移,同时也可以采集高质量的脐带血,促进脐血库高质量脐带血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重庆市血库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血液库存管理是采供血链条中的后端关键环节.如何有效避免差错发生,保证血液制剂安全,保障区域内血液供应,及时对血液调配作出反应,实时反馈区域内的血液供应情况,是血库工作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的重点.该文主要研究重庆市血库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全自动化设备、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智能云平台及物联网先进技术应用,整合自动化贴签包装、自动化分拣、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全自动化设备,完善血液智能检索、自动批量出入库、自动盘存、数据动态实时交互与共享等功能.系统参考国内已实现血库智能化管理单位的经验,进一步实现血库与血站内部各科室、血库与医院、血库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此外,通过智能云计算逐步建立重庆市血液保障体系大数据库,实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血站-医院的全链条管理和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提升重庆市血液管理和保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寻找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内接受输血治疗的1 058例病例资料,其中包括12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分析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原因,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1.3%(过敏反应约5.1%,发热反应约6.2%);血浆与冷沉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达到70%以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最少;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所占的病例分别为45%(54/120)、55% (66/120);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输血次数、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输血类型均存在差异(x2=40.110,P<0.001;x2=137.924,P<0.001;x2=289.31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次数、输血类型、发血至开始输血间隔为输血不良反应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输血次数、输血类型、血库发血到开始输血的时间间隔,因此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