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采血场所的献血人群特征、血液质量及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无偿献血是临床血液供应的重要途径,血站的采血环境主要有流动采血车、设立献血屋等流动形式或者固定场所,对献血者进行招募并采集血液。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除了献血者个体机体因素外,不同采血场所对献血者全血采集的血液质量及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均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献血者的全血采集的分布特征,提高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该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场所特征、优势和弊端,为血站不同采血场所的设立,以提高采血量和血液采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都市高等学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都市高等学校(下文简称:高校)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27日,选择成都市5所高校的850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高校学生的年龄为18~25岁;男性学生为341例,女性为509例。根据850例高校学生参加无偿献血的次数,将其分为未参加献血组( n=428)、首次献血组( n=302)和≥2次献血组( n=120)。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成都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年级、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的途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鼓励无偿献血措施等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 χ2检验,对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电子调查问卷872份,剔出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有效问卷850份,问卷回收率为97.5%(850/872)。②本研究3组学生的性别和年级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8、 P<0.001, χ2=127.25、 P<0.001),其中未参加献血组的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2%(5/428)( χ2=45.37、 P<0.001)。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和享受用血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 χ2=4.34、 P=0.037, χ2=20.70、 P<0.001);献血后身体不适、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不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导致其不再继续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 χ2=3.21、 P=0.049, χ2=14.19、 P<0.001, χ2=5.78、 P=0.016);电视、报纸的获知无偿献血及血液生理知识途径,微博、微信的高校内无偿献血宣传方式,以及简化用血报销流程的鼓励无偿献血措施,为影响高校学生无偿献血次数的影响因素( χ2=10.11、 P=0.006, χ2=12.08、 P=0.003, χ2=8.65、 P=0.013)。 结论:血液中心需要不断提升献血服务质量,改善高校学生的无偿献血体验,从而保留高校学生献血者。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护理模式,从而推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都市不同人口学特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都市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及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血液中心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44 50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本组献血者共计捐献112 836人次单采血小板;其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为31 260例,女性为13 248例。对本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血液检验结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职业;血液检验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于献血前与所有献血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44 508例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为4.96%(2 206/44 508)。不同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2.648、108.012、390.095、168.835、122.255, P<0.001、0.001、0.001、0.001、0.001)。②男性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351/31 260)比0.17%(23/13 248), χ2=100.618, P<0.001]。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者的ALT、HBV、HCV、HIV检验不合格率最高,36~45岁者献血者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01%(138/13 688)、1.85%(253/13 688)、1.63%(223/13 688)、0.64%(87/13 688)、1.79%(141/7 898),并且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上述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287、51.130、51.591、32.236、41.021, P<0.001、0.001、0.001、0.001、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BV、HCV、TP、HIV不合格率分别为1.57%(537/34 264)、1.27%(435/34 264)、1.41%(484/34 264)、0.44%(151/34 264),均显著高于献血次数≥2次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7.742、26.792、56.858、13.501, P<0.001、0.001、0.001、0.001)。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献血者的ALT、HBV、HC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14%(112/9 792)、2.31%(226/9 792)、1.39%(137/9 792)、2.03%(199/ 9 792),并且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09、80.894、11.244、80.429, P<0.001、0.001、0.001、0.001)。不同职业献血者中,其他职业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农民职业献血者的HB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19%(186/15 529)、2.01%(106/5 266)、2.15%(113/5 266),并且不同职业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89、36.368、92.329, P<0.001、0.001、0.001)。 结论:2015-2019年成都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18~25岁、初次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其他职业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血液检验不合格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传及招募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不同人群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并且加强对血液检验不合格高风险人群的献血前指导及献血时征询,从而提高无偿献血血液检验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庆市主城区无偿献血者商业保险理赔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庆市主城区无偿献血者商业保险的理赔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无偿献血的311 558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为147 070例,女性为164 488例。由重庆市血液中心作为投保人,所有献血者均统一参加献血商业保险。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调查获得保险理赔的无偿献血者中,不同保险责任、就诊方式、理赔金额的分布。不同保险责任理赔金额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311 558例无偿献血者中,获得保险理赔者为155例,理赔率为0.05%(155/311 558)。其中,按照保险责任划分,献血7 d内发生局部献血不良反应者最多,为59例(38.1%,59/155),献血3 d内意外身故者最少,仅1例(0.6%,1/155)。按照就诊方式划分,住院治疗者为131例(84.5%,131/155),门诊治疗者为23例(14.8%,23/155),意外身故者为1例(0.7%,1/155)。②本研究获得保险理赔的155例献血者中,不同保险责任的理赔金额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223, P=0.125);住院医疗理赔金额为5 000~10 000元者最多,为79例(60.3%);门诊治疗理赔金额为600~1 000元者最多,为11例(47.8%)。 结论:目前,重庆市血液中心施行的无偿献血商业保险及理赔制度,切实可行,能够保障献血者利益,并且有利于无偿献血队伍的招募和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采集与制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COVID-19爆发伊始,临床就通过输注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CCP)治疗COVID-19并沿用至今,CCP的采集和输注因此一度成为输血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就CCP捐献者的招募、SARS-CoV-2实验室筛查、CCP采集和制备及输注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效招募CCP捐献者,成功采集和制备CCP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芜湖市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芜湖市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捐献志愿者的招募情况。方法:选择2007-2020年,安徽省芜湖市中心血站招募的3 810例PBSC捐献志愿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配型全相合,并且同意参加高分辨配型的75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且纳入研究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本站2007-2020年每年1~3 d参加无偿献血的共计1 634例献血者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为18~55岁;男性分别为60和916例,女性分别为15和71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相关资料。根据每年安徽省红十字协会要求完成的PBSC捐献者招募数量,计算本站2007-2020年的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任务年完成率和数量完成率。2组受试者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构成比等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 2007-2020年本站PBSC捐献志愿者的招募数量完成率和年完成率分别为97.7%(3 810/3 900)和64.3%(9/14)。研究组75例PBSC捐献志愿者中,17例(22.7%,17/75)成功完成PBSC捐献。② 2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在校大学生和文化程度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6.780、61.653、18.764、278.183, P<0.001、0.001、0.001、0.001)。研究组PBSC捐献志愿者以36~45岁(46.7%,35/75),男性(80.0%,60/75),本科及以上学历(37.3%,28/75),以及非在校大学生(90.7%,68/75)为主。 结论:36~45岁、男性、非在校大学生为芜湖市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的重点人群。芜湖市中心血站应针对这部分人群,建立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策略,以提高PBSC捐献志愿者招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程护理模式在机采血小板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并确保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更好地为献血者提供安全且有效的服务。方法:使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招募过程尽量要求献血者有献全血经历,同时对献血者心理进行初步了解。招募成功的机采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在采集的前、中、后阶段启动不同的护理程序,确保采集过程顺利。并在献血后及时随访献血者的状态、心理体会以及各种诉求,进行记录、整理并不断改进。结果:2020—2023年在机采血小板分别为860、929、792、1 081人次;采集血小板治疗量分别为1 581、1 668、1 451、2 016单位;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8%、1.61%、1.26%、0.83%。结论:2020—2023年机采血小板采集人次及治疗量逐年上升,说明采用全程护理对机采献血者能够提供更有效的献血服务,切实保障献血者安全,同时能够使献血者更加热情地参与到机采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患者治疗用血小板及时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烟台地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血型抗原分布调查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C、c、E、e抗原分布规律及表型,为献血者招募提供思路,同时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保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烟台地区经初筛RhD阴性无偿献血者1314例,共获取外周血样本2243例,通过抗球蛋白试验对样本进行RhD阴性确认,同时对经确认为RhD阴性的样本进行C、c、E、e抗原检测。统计分析烟台地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C、c、E、e抗原、表型及ABO血型分布频率。结果:2243例经初筛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阴性确认率为99.06%(2222/2243);1314例确认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中献血1次914人,2次204人,3次72人,4次47人,5次26人,6次18人,7次16人,8次10人,9次5人,10次1人,11次1人;1314名RhD阴性献血者Rh血型C、c、E、e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3.49%(440/1314)、95.36%(1253/1314)、7.69%(101/1314)和99.39%(1306/1314);Rh血型表型分布频率为dccee>dCcee>dccEe>dCCee>dCcEe>dccEE>dCCEe/dCcEE>dCCEE;RhD阴性无偿献血者ABO血型A∶B∶AB∶O为1.073∶1.590∶0.355∶1。结论:获得烟台地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Rh血型C、c、E、e抗原及表型分布规律,建立RhD阴性血型库,为RhD阴性献血者招募及临床精准输血一定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输血传播病毒并保障输血安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毒性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是对输血安全的最大威胁。为了保障血液安全,献血者血液病毒检测策略在不断演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传播风险,但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OBI)、抗逆转录HIV治疗期献血仍然时刻威胁着输血安全。其他已知病毒以及新发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的潜在风险是输血安全面临的新挑战。采供血机构应通过选择招募低风险无偿献血者、健康征询、使用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以及建立完备的预警系统,制定更好的血液安全策略,从而降低病毒性TTI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