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延误与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既往认为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AAG)是罕见病,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AAG并不少见,且与胃腺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发有关。然而,AAG的诊断主要依赖自身抗体、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在患者发生恶性贫血或出现神经症状时才考虑AAG的筛查与诊断,导致AAG诊断的延误。文章总结了近年来AAG的研究进展,分析AAG诊断延误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硒水平地区老年人全血营养元素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硒水平地区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全血硒、锌、铜、镁、钙、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评估不同土壤硒水平地区人群健康风险提供依据。方法:2017 - 2018年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选择土壤硒含量呈梯度差异的极高硒地区(土壤硒含量≥3.000 mg/kg)、高硒地区(土壤硒含量为0.400 ~ < 3.000 mg/kg)、足硒地区(土壤硒含量为0.175 ~ < 0.400 mg/kg)和低硒地区[土壤硒含量< 0.175 mg/kg],各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10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男女各半)。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生活行为方式等基本信息,进行体格检查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利用水浴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人群全血硒、锌、铜、镁、钙和铁6种元素含量,并进行营养元素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调查对象416人,其中男性208人、女性208人,年龄为(72.43 ± 5.2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2.67 ± 3.49)kg/m 2。不同硒水平地区人群全血硒、锌、铜、镁、钙和铁元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F = 288.30、3.24、14.81、29.14、131.28、3.37, P均< 0.05)。其中,与低硒地区和足硒地区比较,高硒地区和极高硒地区人群全血硒水平均较高,极高硒地区全血锌水平均较低( P均< 0.05);与足硒地区比较,低硒地区、高硒地区和极高硒地区全血铜水平均较低,全血镁、钙水平均较高( P均< 0.05),且极高硒地区全血铁水平较低( P < 0.05)。不同硒水平地区人群硒、锌、铜、镁、钙、铁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40.83、15.39、31.90、17.49、157.60、30.33, P均< 0.01)。总人群营养元素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血锌、铜、钙和铁水平在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吸烟人群全血锌和铁水平均高于不吸烟人群,全血铜水平低于不吸烟人群( P均< 0.01);饮酒人群全血锌和铁水平均高于不饮酒人群( P均< 0.05)。 结论:不同土壤硒水平地区老年人全血6种营养元素水平均存在差异,评估不同土壤硒水平地区人群健康风险需同时考虑多种营养元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铁死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a stroke,IS)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缺乏有效防治手段,而铁死亡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oury,CIRI)过程,为治疗IS提供了希望.文章通过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及CNKI等数据库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后纳入50篇文章,从铁代谢、铁死亡的概念、机制和调控、铁死亡在CIRI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抑制铁死亡的方法等方面入手,为探讨通过抑制铁死亡寻找潜在治疗IS的新策略的可能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纤维肌痛综合征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又叫纤维肌痛症,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慢性肌肉及骨骼疼痛,并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抑郁发作以及认知和肠道功能障碍。由于缺乏明确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及适当的影像学检查,FMS的诊断多基于临床症状,但FMS的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目前的临床诊断标准多为排他性标准,因而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为进一步推动FMS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围绕国内外FMS的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如Tau蛋白、脂联素、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和胱抑素C、血清铁蛋白、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FM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1例散发性急性 Q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散发性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经病原宏基因组学测序(mNGS)和(或)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热抗体)诊断的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7/11),女性4例(4/11),年龄32(30,41)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1/11),疲倦(8/11)、头晕(8/11)、头痛(8/11),寒战(5/11)、肌痛(5/11),咳嗽(2/11),呼吸困难(2/11),恶心(2/11),呕吐(2/11),腹泻(2/11),腹痛(2/11)。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绝对值增高(3/11),CRP升高(9/11),PCT增高(3/11),ESR升高(5/1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7/1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7/11),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8/11),乳酸脱氢酶升高(5/5),铁蛋白升高(4/5)。Q热抗体阳性1例(1/6),mNGS检测阳性10例(10/11)。9例患者因诊断明确而调整治疗方案,其中8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1例依据Q热抗体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例患者因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中包含莫西沙星,且在检测结果提示时症状已得到控制而未调整用药。11例患者在临床转归方面均为临床治愈或好转。结论: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积极行mNGS和Q热抗体检测,以减少因漏诊、误诊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iamond-Blackfan贫血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又被称为Diamond-Blackfan贫血(DBA),是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S)的亚型之一,主要累及红系造血。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红系造血衰竭、先天发育异常和肿瘤易患性。DBA临床十分罕见,临床医师对该病尚缺乏系统认识,易导致该病的漏诊、误诊,并且治疗方式不一。为了进一步指导DBA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笔者主要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以及药物治疗、输血及去铁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与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8月连续收治的48例PNH合并IDA患者,男29例、女19例,中位年龄32(1~62)岁。评估口服/静脉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8例PNH合并IDA患者中,30例仅口服补铁治疗,18例接受静脉补铁治疗(12例初始即静脉补铁治疗,6例口服补铁治疗无效后再应用静脉补铁治疗)。48例患者中位粒细胞PNH克隆大小为90.2%(38.5%~99.9%)、红细胞PNH克隆大小为69.7%(27.6%~98.1%)。30例口服补铁治疗患者中,56%(20/36)获得血液学反应,HGB较基线中位升高为21(10~52)g/L。18例静脉补铁治疗患者16例(89%)获得血液学反应,其中6例口服补铁治疗未获血液学反应者,静脉补铁治疗后5例获得血液学反应。补铁治疗后患者血清LDH水平明显增高,尿色加深,余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血栓并发症及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NH合并IDA患者经补铁治疗可有效提高HGB水平;口服补铁治疗疗效不佳时,静脉补铁治疗仍可作为有效治疗措施;补铁治疗合并铁缺乏经典型PNH不良反应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铁治疗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铁缺乏在心衰患者中尤为普遍,可导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是高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对不同方式的补铁治疗对不同类型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探索,为临床此类患者管理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该文就目前补铁治疗在心衰患者治疗方面的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肥胖患者减重代谢手术前营养状况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肥胖患者减重术前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素缺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减重代谢手术的4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成分分析、营养素的血液检测指标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肥胖患者减重术前缺乏率较高的营养素为维生素D、血清铁、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为100.0%,26.1%,15.4%和7.0%。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清铁水平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P=0.000、0.000、0.001)。体脂肪率与25羟基维生素D呈负相关( r=-0.983, P=0.017),与血钠呈正相关( r=0.568, P<0.001)。 结论:肥胖患者减重术前存在多种营养素缺乏,减重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素缺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