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宫内单活胎孕妇2 000例,依孕期是否有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孕28周开始行胎心监护,每天一次直至分娩,观察其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结果 孕28~40+6周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中位数:低危组为5.45~12.40 s/次、高危组为5.95~12.00 s/次;频率中位数:低危组为2.00~3.00次/20 min、高危组为2.00~3.00次/20 min.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两组间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前12 h内: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M(P25,P75)]低危组为12.40(11.80,13.50)s/次,高危组为12.70(11.80,13.50)s/次;低危组与高危组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频率[M(P25,P75)]均为4.00(3.00,5.00)次/20 min;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两组间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是胎儿心率生理不成熟的表现,也受监测临床环境影响,胎儿越危险,其变异消失持续时间越长,当变异消失时长≥10 s/次,频率≥3次/20 min提示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需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37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胎龄24~<37周的5 818例VLBWI的临床资料。VLBWI出生后7~10 d首次筛查甲状腺功能,随后每周动态检测至出生后第4周,并于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复测,共4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CH,分为CH组和非CH组。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果:5 818例VLBWI中男2 982例(51.3%),出生胎龄30(29,31)周,CH的发生率为5.5%(319例)。在CH组中,仅121例(37.9%)在首次筛查时被检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Ⅲ期及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增加均相关[ OR=1.31(1.04~1.64)、1.74(1.11~2.75),均 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与EUGR、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3~4级脑室内出血、Ⅱ期及以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期及以上ROP发生率均无相关性[ OR=1.04(0.81~1.33)、0.79(0.54~1.15)、1.15(0.58~2.26)、1.43(0.81~2.53)、1.12(0.70~1.80),均 P>0.05]。 结论:VLBWI出生4周内动态检测甲状腺功能可及时诊断CH,积极替代治疗后CH与其住院期间不良结局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极早产儿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影响: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HDP)对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山东新生儿协作网,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多中心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评估协作组中35家医院(包括26家综合医院、9家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早产儿。根据极早产儿母亲是否发生HDP,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HDP组和非HDP组。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 t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DP对其死亡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1)研究期间,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极早产儿3 659例,其中男2 021例(55.2%),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434例(11.9%),超低出生体重儿433例(11.8%);母亲HDP患病率为24.4%(892/3 659)。(2)与非HDP组相比,HDP组3~4级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Ⅱ期及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低[7.8%(70/892)与12.9%(356/ 2 767), χ2=16.514;10.0%(89/892)与13.6%(377/2 767), χ2=8.074],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2%(64/892)与3.8%(105/2 767), χ2=17.49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1.8%(730/892)与72.9%(2 018/2 767), χ2=28.623]、早发型脓毒症[31.4%(280/892)与27.4%(758/ 2 767), χ2=5.300]、晚发型脓毒症[16.6%(148/892)与12.4%(344/2 767), χ2=10.029]、宫外生长发育迟缓[50.2%(448/892)与25.3%(700/2 767), χ2=191.387]、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10.5%(94/892)与4.6%(126/2 767), χ2=42.749]、早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6.0%(143/892)与7.6%(210/2 767), χ2=11.295]、低血糖症[14.2%(127/892)与8.9%(247/2 767), χ2=20.73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5.7%(140/892)与7.0%(193/2 767), χ2=62.002]的发生率较高( P值均<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P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OR=1.695,95% CI:1.043~2.755, P=0.03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OR=1.389,95% CI:1.066~1.809, P=0.015)、宫外生长发育迟缓( OR=1.368,95% CI:1.081~1.731, P=0.009)、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 OR=1.593,95% CI:1.054~2.407, P=0.027)、早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OR=1.950,95% CI:1.127~3.375, P=0.017)、低血糖症( OR=1.455,95% CI:1.074~1.970, P=0.016)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OR=1.799,95% CI:1.260~2.568,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是3~4级IVH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659,95% CI:0.461~0.941, P=0.022)。 结论:HDP对极早产儿生后多系统功能状态均产生影响,可增加呼吸、血液及内分泌、代谢等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是重度IVH的保护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超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危险因素及脑血流监测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极/超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危险因素、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转归。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重度IVH分为重度IVH组和非重度IVH组,分析重度IVH的危险因素;根据校正胎龄40周时转归情况将重度IVH组再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组(有并发症),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共纳入346例患儿,重度IVH组 38例(11.0%),其中Ⅲ级、Ⅳ级IVH发生率分别为8.7%(30/346)、2.3%(8/346);非重度IVH组308例(8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28周( OR=4.365,95% CI 1.055~18.054),5 min Apgar评分≤7分( OR=8.749,95% CI 2.214~36.042)、绒毛膜羊膜炎( OR=3.245,95% CI 1.127~9.344)、1 h二氧化碳分压波动>25 mmHg( OR=7.728,95% CI 1.738~80.907)、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OR=10.883,95% CI 3.746~31.621)是发生重度IVH的危险因素。重度IVH患儿中死亡6例,好转组20例,未好转组12例,好转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下降较快,平均血流速率恢复较快。 结论:出生胎龄<28周、5 min Apgar评分≤7分、绒毛膜羊膜炎、1 h 二氧化碳分压波动>25 mmHg、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极/超早产儿发生重度IVH的危险因素,动态脑血流监测对重度IVH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早产儿初始无创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支持失败的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及其不良结局。方法:采取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新生儿协作网中3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出生的出生胎龄 25~31 +6周极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生后初始无创CPAP的结局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 1 040例,其中男577例(55.5%),女463例(44.5%);出生胎龄25~28 +6周195例(18.8%),29~31 +6周845例(81.2%);出生体重<1 000 g 81例(7.8%),出生体重≥1 000 g 959例(92.2%)。失败组138例(13.3%),成功组902例(86.7%)。出生胎龄 25~28 +6周、29~31 +6周的初始无创CPAP失败率分别为24.6% (48/195)、10.7% (90/8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小的出生胎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2次、吸入氧浓度>0.30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718、1.847、4.003、6.712、1.948,95% CI:0.590~0.873、1.130~3.018、2.435~6.579、3.160~14.259、1.189~3.192,均 P<0.05);失败组的病死率和新生儿肺出血、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重度脑室内出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功组( OR=4.436、26.393、1.998、4.545,95% CI:2.106~9.344、9.690~71.885、1.031~3.875、1.615~12.795,均 P<0.05)。 结论: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CPAP失败主要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较小、母亲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RDS、需用PS≥2次以及吸入氧浓度>0.30的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制剂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对比分析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与猪肺磷脂注射液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并于24 h内收住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包括围生期情况、一般资料、PS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根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断标准将早产儿分为NRDS组和非NRDS组,首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NRDS的相关因素,再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此外,根据PS替代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组和猪肺磷脂注射液组,对比两种PS制剂的疗效。结果:①共1 69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其中NRDS患儿297例,NRDS发病率为17.6%。NRDS组与非NRDS组比较性别、胎龄、胎次、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剖宫产、胎膜早破、胎膜早剥、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和父亲烟瘾(母孕期烟雾暴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71.0%比59.0%;胎龄:<28周为4.1%比0.1%,28周≤胎龄<34周为70.0%比29.9%,34周≤胎龄<37周为25.9%比70.0%;胎次:2(1,3)比2(1,3);出生体重:<1 000 g为4.1%比0.4%,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为31.3%比6.5%,1 500 g≤出生体重<2 500 g为51.5%比58.9%,2 500 g≤出生体重<4 000 g为12.8%比33.1%,≥4 000 g为0.3%比1.1%;新生儿窒息:50.8%比14.6%;剖宫产:71.7%比65.0%;胎膜早破:66.7%比42.2%;胎膜早剥:11.4%比5.2%;妊娠期糖尿病:12.1%比7.0%;父亲烟瘾:80.8%比71.5%,均 P<0.05),而产前使用地塞米松(DEX)情况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0.1%比84.1%, 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性别、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父亲烟瘾和新生儿窒息为早产儿RDS的高危因素〔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621(0.557~0.693)、2.043(1.478~2.825)、1.365(1.036~1.797)、0.697(0.506~0.961)、3.223(1.906~5.449)、1.836(1.261~2.673)、3.596(2.622~4.933),均 P<0.05〕。②共有160例Ⅲ/Ⅳ级NRDS患儿纳入PS替代治疗疗效分析,其中42例使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118例使用猪肺磷脂注射液。与猪肺磷脂注射液组比较,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组总用氧时间缩短〔d:9.0(5.0,19.0)比13.0(6.0,26.0)〕,住院费用降低〔万元:3.46(2.88,5.18)比4.58(3.08,6.06)〕,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降低(11.9%比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除胎龄、性别、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窒息外,父亲烟瘾(母孕期烟雾暴露)是导致早产儿RDS的一项重要高危因素;产前应用DEX预防早产儿RDS的疗效受胎儿期烟雾暴露、用药时机、多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在降低BPD发生率方面优于猪肺磷脂注射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再入院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再入院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危重新生儿后期临床实践提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 2020 年 8 月—2022 年 7 月NICU收治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条件、排除条件将发生再入院的224 例患儿作为再入院组,采用1:1 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未发生再入院 224 例患儿为非再入院组,收集两组患儿入院诊断、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长、生后 1 min Apgar评分、是否使用呼吸机、出院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血胆红素水平及母亲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孕产次等方面的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ICU患儿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 NICU患儿再入院率为1.75%(224/12816);出院 1 周内再入院 150 例(66.96%)、出院 1~2 周再入院患儿 43 例(19.20%);再入院主要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01 例(45.09%)、消化系统疾病 35例(15.63%)、呼吸系统疾病 34 例(15.18%)、围生期感染 33 例(14.73%);NICU患儿再入院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与出院时CRP水平为NICU患儿再入院影响因素.结论 胎龄与出生时CRP水平是影响NICU患儿再入院的主要因素,NICU医护人员应综合考虑患儿出生胎龄及出院时的CRP水平,及时解决家长在照护过程中的困难,提醒家长定期随访,尽可能保证其出院时控制CRP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以期减少NICU患儿再入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肺部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足月儿出生后2日内肺液清除状态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肺部超声(LUS)观察经阴道产和剖宫产足月儿出后2 d内肺液清除过程,以期为临床指导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5-11-13至2016-04-10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将新生儿分为经阴道产组(23例)和剖宫产组(27例);根据是否发生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TTN),将其分为TTN组(8例)和非TTN组(42例).收集新生儿一般资料,分别于出生时(出生6 h内)、出生后第1天(6~24 h)、出生后第2天(24~48 h)进行LUS检查,根据LUS视野内B线的量及密集程度,将LUS检查结果分为Ⅰ ~ Ⅳ级,其中Ⅰ ~ Ⅲ级定义为异常,Ⅳ级定义为正常.结果 剖宫产组胎龄小于经阴道产组,母亲分娩时接受麻醉率、双胎妊娠率大于经阴道产组(P<0.05).TTN组5 min Apgar评分低于非TTN组,出生时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率、出生后接受呼吸支持治疗率高于非TTN组(P<0.05).经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出生时LUS异常率高于经阴道产组(P<0.05);经阴道产组与剖宫产组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产组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时(P<0.05);剖宫产组出生后第1天、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时,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低于本组出生后第1天(P<0.05).TTN组与非TTN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LU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N组出生后第2天LUS分级差于非TTN组(P<0.05).TTN组与非TTN组出生时、出生后第1天LUS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N组出生后第2天LUS异常率高于非TTN组(P<0.05).结论 与经阴道产新生儿相比,剖宫产新生儿的肺液清除在出生后6 h内存在障碍,但此差异在出生后6~24 h即消失.LUS可以动态观察新生儿肺液清除过程,可指导临床呼吸支持治疗,值得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孕母孕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清IL-6及IL-18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孕母孕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 - 6及IL-18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在预测绒毛膜羊膜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的120例孕妇,根据胎膜破裂时间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胎膜早破组,每组6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胎膜早破组及正常对照组孕母血清中IL-6及IL-18的表达水平;取分娩后胎盘组织病理检查对绒毛膜羊膜炎进行病理分级并检测不同病理分级的孕母产前血清IL-6及IL-18水平.结果 胎膜早破组母血中1L-6及IL-18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中的水平(P<0.05).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组,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Ⅰ~Ⅲ级),IL-6及IL - 18水平逐渐增高,且均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IL - 6及IL - 18的血清水平与病理分级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827、0.873).随着胎膜破裂时间的延长,孕母血清中IL-6及IL-18水平逐渐升高(P<0.05).IL-6及IL-18血清水平与胎膜破裂的时间存在正相关(r =0.917、0.894).在胎膜早破组,胎膜破裂时间≤12 h、12 h<胎膜破裂时间≤48 h、胎膜破裂时间>48 h的宫内感染率比未发生胎膜早破组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孕母血清中IL-6、1L-18的水平与绒毛膜羊膜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能用作早期监测早期绒毛膜羊膜炎的指标之一,并为判断宫内感染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VLBWI,根据颅脑B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PVH-IVH组和非PVH-IVH组,分析分娩前、后临床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PVH-IVH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143例早产VLBWI,97例发生 PVH-IVH(67. 8%),其中 I 级 8 例(8. 2%)、II 级 65 例(67.0%)、Ⅲ级22例(22.7%)、Ⅳ级2例(2. 1%).单因素分析显示,PVH-IVH组中出生胎龄低于非PVH-IVH组,胎粪污染、窒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机械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贫血、败血症、低血糖等发生率高于非PVH-I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窒息(OR =3. 432,95% CI:1. 193~9. 874,P =0. 022),NEC(OR =7. 073, 95% CI:1. 279~39. 125,P=0. 025)、贫血(OR=3.313,95% CI: 1.273~8. 624,P =0.014)是早产 VLBWI 发生 PVH-IV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产VLBWI发生 PVH-IVH与窒息、NEC、贫血有关,应加强围生期管理,减少生后并发症的出现,可降低早产儿PVH-IVH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