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健康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人群中异源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设计,于2021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和衢州市开化县2个研究现场,招募已完成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为受试者;根据接种间隔时间分为A(3~4个月)、B(5~6个月)、C(7~9个月)3组,每组各320例,三组受试者均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加强接种前、接种后14、30、180 d采集血液样本,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收集接种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960例受试者年龄为(52.3±11.5)岁,男性占47.4%(455例)。加强接种14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GMT(95% CI)分别为65.26(54.51~78.12)和60.97(50.61~73.45),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 CI):44.79(36.94~54.30)];加强接种30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的GMT(95% CI)分别为23.95(20.18~28.42)和27.98(23.45~33.39),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 CI):15.71(13.24~18.6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强接种14 d后,A、B、C三组受试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69%(276/301)、94.38%(302/320)、93.95%(295/314),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0.37%(272/301)、93.75%(300/320)、93.31%(293/3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加强接种30 d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60%(238/299)、87.74%(279/318)、90.48%(285/315),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6.92%(230/299)、85.85%(273/318)、88.25%(278/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960名受试者序贯加强免疫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31%(147/960),A、B、C三组分别为14.38%(46/320)、17.50%(56/320)、14.06%(45/3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77/960),三组分别为7.50%(24/320)、6.88%(22/320)、9.69%(31/320),未发生与接种疫苗有关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完成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序贯免疫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培训方案在护理学专业学生安全注射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安全注射培训方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安全注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于2018年选取某医学院校2015级四年制护理学专业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1名学生,对照组39名学生。在安全注射培训中,试验组学生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安全注射培训,对照组学生接受常规教育。分别于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和3个月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安全注射的知识、信念与行为水平。2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分。结果:培训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学生的安全注射自评总分和教师现场评价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试验组和对照组培训后1个月评价分数比较:自评总分[(208.34±17.43)分比(194.18±11.83)分, P<0.01];现场评价总分[(15.20±1.21)分比(12.03±1.66)分, 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培训后3个月评价分数比较:自评总分[(204.61±13.52)分比(194.10±8.18)分, P<0.01];现场评价总分[(13.61±1.14)分比(12.46±1.10)分, P<0.01]。 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安全注射培训方案可以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安全注射知识和态度水平,改善注射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估算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LAg-Avidity EIA)估算我国重点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分析估算结果的偏差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估算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群组随机化社区干预对照研究设计,根据人口规模及MSM中HIV感染者数选择20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基于MSM中HIV-1感染率(7%),估算样本量共700例(各城市HIV-1新发感染者35人)。通过MSM手机社交软件,建立检测预约和问卷填写系统,于2019年4-11月开展基线横断面调查并对符合新发感染检测条件的样本进行LAg-Avidity EIA检测;将试验所得参数代入WHO指南中估算公式,得到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校正。同时梳理样本收集及检测流程,分析影响新发感染率的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完成HIV-1初筛10 650例中,阳性反应799例,样本缺失198例。实际送检621例,排除误报样本后,完成LAg-Avidity EIA检测520例,其中判定为HIV-1新发感染155例。20个城市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为4.06%(95% CI:3.27%~4.85%);校正样本缺失后,HIV-1新发感染率为5.53%(95% CI:4.45%~6.60%);同时校正缺失及误报情况后,HIV-1新发感染率为5.66%(95% CI:4.67%~6.65%)。20个城市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实际值为4.06%~5.66%。 结论:样本缺失及误报可能导致HIV-1新发感染率的估算偏差。确保样本均来源于调查人群并对样本收集及检测各环节进行严格质控,可减小HIV-1新发感染率的估算偏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机构场景下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消毒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医疗机构场景下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消毒效果。方法:分别通过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其中,现场试验选择9个科室135个高频接触点位,消毒前后采样,比较75%酒精湿巾擦拭消毒、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消毒和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消毒效果;实验室试验将模拟试验桌面的30个染菌区块置于紫外线垂直照射下,计算消毒前后细菌杀灭率。结果:现场试验中75%酒精湿巾擦拭、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和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细菌杀灭率分别为94.99%、91.53%和9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的消毒效果好于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 P<0.05)。实验室试验中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对染菌载体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均>3.00,模拟现场试验中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对物体表面样本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为4.99。 结论:高能脉冲紫外手持消毒仪和高能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消毒效果均较好,与常规75%酒精湿巾擦拭消毒效果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的空气中病原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转换发光技术(up-converting phosphor technology,UPT)检测空气中病原生物的应用。方法:基础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菌和大肠杆菌O157作为模拟菌株,对UPT的性能进行验证,包括稳定性、特异度、敏感度与响应时间试验;采用空气粒子采样器采集现场微环境试验舱中的空气样本,并使用UPT进行检测,同时与传统的培养法进行比较,验证UPT的实用性。结果:性能验证中,UPT检测10 7 CFU/ml、10 8 CFU/m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性时,实验室内变异系数分别为9.62%和8.02%,检测结果小于允许目标,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UPT的特异度,结果显示非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不同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检测系统特异度较好。UPT检测不同细菌的敏感度不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敏感度≥10 4 CFU/ml,鼠疫菌的检测敏感度≥10 3 CFU/ml;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敏感度≥10 3 CFU/ml,UPT对细菌类的响应时间为15 min内(均为10 min 15 s)。用UPT对现场微环境试验舱空气细菌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当空气中大肠杆菌O157浓度达到10 4 CFU/m 3以上时,UPT检测结果都为阳性,且随着空气浓度的增大,UPT测得的数值浓度呈上升趋势,与空气中细菌浓度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UPT可能作为快速评估空气中病原生物种类及含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某餐厅在6 d内有19人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通过描述法发现病例在发病时间、地点分布存在聚集性,在病例发病的同时段开展调查,检测发现二楼包房一氧化碳浓度最高为539.0 mg/m 3。通过现场试验发现,一楼点心房2台蒸汽发生器开启时,二楼传菜电梯顶一氧化碳浓度为1 225.0 mg/m 3。事故后,更换一台蒸汽发生器,新、旧蒸汽发生器顶部一氧化碳浓度分别为350、>1 000 mg/m 3。在蒸汽发生器上加装排风烟管和抽风罩后,二楼传菜电梯顶、二楼包房一氧化碳浓度均为0.4 mg/m 3,未有续发病例。确定这是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起因是蒸汽发生器排放一氧化碳浓度较高,一氧化碳通过传菜电梯扩散到二楼包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业文献阅读训练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专业文献阅读训练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该校2016级护理本科6班学生29名作为试验组,2016级5班学生26名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取规定时间阅读并进行现场及网上汇报的方式检验其阅读效果,而对照组只是给予相同的文献资料作为课后作业但不采取汇报等方式检验其阅读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评判性思维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CTDI-CV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干预后CTDI-CV评分比较在分析能力、评判思维自信心、求知欲3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个班学生CTDI-CV总分表明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通过专业文献阅读训练能达到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断点回归设计在真实世界疫苗保护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疫苗保护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是其上市后评价的重要内容,采用断点回归设计进行评价,可以克服随机对照试验的伦理学、现场组织实施等困难,结果更贴近现实,并可提供较高等级的因果推断证据。本文结合实例分析,对断点回归设计的原理、方法、应用场景及未来展望进行介绍与探讨,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保护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辐射复合减压暴露大鼠急性损伤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辐射后高气压暴露动物损伤指标的变化,探讨辐射复合减压暴露后急性损伤效应,为复合伤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h和48 h取材的对照组、减压组、辐照组和复合组(辐射+减压),共8组,每组10只,予以先辐射后减压处理。辐射方案采用 60Co γ射线进行全身单次照射,剂量为4 Gy,高气压暴露方案为57 m停留45 min后以(30±5)s匀速减至常压。减压后即刻观察大鼠的减压病(DCS)发病和死亡情况,分别于3 h和48 h行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结果:减压组和复合组各死亡2只大鼠。3 h、48 h取材的复合组大鼠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和单一损伤组相比,血清IL-1β、IL-6、TNF-α、MDA、NO、ICAM-1和TXB2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和减压组相比,复合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辐射复合减压暴露急性损伤效应主要体现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氧化损伤加剧、血管舒缩功能和出凝血功能受损,并且复合效应持续48 h依然存在;提示该类损伤的现场救治后送措施,需要针对复合损伤效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的基于双ZED摄像头的心肺复苏按压姿势检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正确的胸外按压姿势(chest compression posture, CCP)是完成高质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关注CCP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设计新的CPR按压姿势自动分析程序,拟实现对CCP监测达到客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5人参与现场试验,其中专业组11人,非专业组4人。分别于正前方和45度侧面用ZED双摄像头同时记录按压视频数据,所有参与人员均在Smartman模拟人上进行连续的120次持续胸外按压操作。3位专家对CPR视频进行独立标注,智能算法提取人体骨骼点用于后续分析和模型开发。专业组和业余组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分析发现,腕部用力、手指未翘起、重心偏移、肘部弯曲是其中发生率最高的错误。通过专业组规范数据集共28 800组人体骨骼点坐标数据计算手臂角度合理范围为左臂169.24°~180.00°,右臂角度为168.49°~180°。相同的方法,得到重心角度合理范围为0.00°~18.46°。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基于双ZED的CPR按压姿势检测模型可以较准确的识别出CPR的按压姿势错误(准确率91.31%,敏感度80.16%,特异度93.53%)。结论: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对CPR按压姿势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双ZED摄像头的CPR按压姿势检测模型,可以较准确的识别出CPR的按压姿势错误,以实现CPR培训质量控制可以更加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