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一例及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反复高热疑似为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其病因。方法:应用医学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测患者基因组内的单核苷酸变异,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low-coverage massively parallel 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对WES检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应用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及母亲 EDA基因第3~8外显子的缺失情况。 结果:WES检测提示患儿chrX:69 243 016-69 395 730区可能存在半合子缺失。CNV-seq检测提示患儿Xq13.1区存在约0.12 Mb的缺失,缺失范围涉及 EDA基因。PCR检测确认患儿 EDA基因第3~8外显子存在半合子缺失,其母亲未见相同缺失。 结论:患儿为 EDA基因第3~8外显子半合子缺失变异所致的少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患者,可能为新发变异或其母亲为生殖腺嵌合体。WES和CNV-seq技术对于诊断罕见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OL1A2基因生殖腺嵌合变异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亲代表型正常但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可疑成骨不全)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胎儿的发病原因。方法:对胎儿标本及亲代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针对WES检测到的阳性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采集提取丈夫精液与单精子DNA,对致病位点进行PCR扩增并Sanger测序。结果:WES检测到胎儿 COL1A2基因c.1378G>A(p.G460S)杂合变异,为致病变异,夫妻双方外周血DNA均未检测到该变异。精液DNA检测到该位点野生型与变异型序列,在15个精子中有4个检测到该位点变异。 结论:为1例骨骼发育异常的胎儿明确了成骨不全的遗传学诊断。亲代的生殖腺嵌合是该家系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的原因。在临床遗传咨询过程中,对于表型和和基因型均正常但反复生育或妊娠相同异常表型后代的案例,需要考虑到生殖腺嵌合的可能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原地区67个DMD家系产前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67个中原地区DMD家系的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DMD产前诊断的策略。方法:收集67例DMD产前诊断家系病例,综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Sanger测序技术明确家系先证者和孕妇的基因诊断,并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结果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验证。结果:67个DMD家系中, 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微小变异分别为73.13%(49/67)、10.45%(7/67)和16.42%(11/67),其中缺失热点区域为第45~52外显子。11例微小变异中,4例变异未见报道过。67位先证者母亲中28位未携带 DMD基因变异,新发变异率为41.80%,其中27例为大片段缺失新发变异。37例携带者孕妇的产前诊断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7例胎儿为女性携带者。 结论:在DMD的产前诊断中,除检测家系中已知致病变异外,还应排除胎儿 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可能。未携带 DMD基因变异的先证者母亲也应进行产前诊断以排除生殖腺嵌合体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极体活检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极体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副产物,含有和卵细胞相对应的遗传物质,对极体进行遗传学检测可以推测出相应卵细胞的染色体和基因状态。极体活检具有对胚胎损伤小、伦理上易被接受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取材方法。极体分析主要用于母源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染色体结构重排的PGT,在女方新发变异、家系成员缺失或生殖腺嵌合的单基因病检测、线粒体遗传病的阻断和高龄女性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方面具有优势。与囊胚期检测相比,极体检测能够避免囊胚培养失败造成的胚胎浪费,提高胚胎利用率,可能对卵巢功能不全的女性更有利。此外,极体检测将检测时间前移,能够实现新鲜胚胎移植。本文对极体活检在PGT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旨在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个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行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明确一个疑似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家系致病特点,为类似家系妊娠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系统回顾2012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收治的1个BMD家系,查阅先证者病史与家族史,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先证者、胎儿、父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并结合PCR扩增、短核苷酸串连重复多态性连锁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筛选优质胚胎进行移植,于孕中期采集羊水进行产前诊断验证。结果:根据先证者表型分析,临床初诊为BMD,检测到DMD基因45~50号外显子缺失。其母亲外周血中未检测到该突变,再次妊娠时,产前诊断结果示胎儿与先证者存在相同的缺失突变。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2枚胚胎均未携带该缺失,进行单胚移植并成功妊娠,孕期产前诊断确认后,足月剖宫产分娩1名健康女婴。结论:该BMD家系为连续发生2次BMD同种缺失型突变妊娠家系,且先证者母亲外周血和2枚胚胎细胞中未检测到DMD基因该缺失,提示其母亲可能为该缺失突变生殖腺嵌合携带者,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联合应用为有效避免类似患儿出生提供了参考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父亲 FOXF1基因体细胞-生殖腺嵌合变异导致患儿死亡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出生后2 d死亡的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伴肺静脉错位(ACD/MPV)患儿的遗传学特征及其死亡原因。方法:选取2022年9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的1例ACD/MPV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对患儿皮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针对候选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应用液滴数字PCR(ddPCR)技术检测该变异在患儿父亲不同胚层来源标本中的嵌合比例。结果:患儿出生后2 d因"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死亡。WES结果显示患儿携带 FOXF1基因c.433C>T杂合变异,既往未见报道。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存在该变异,母亲该位点为野生型,父亲外周血样中该位点可见微小变异峰。ddPCR提示其父亲精液中c.433C>T变异嵌合比例为27.18%,源于3个胚层的组织中该变异嵌合比例为11%~28%。 结论:本研究患儿携带的源自其嵌合变异父亲的 FOXF1基因c.433C>T杂合变异可能为导致该患儿死亡的遗传学病因。ddPCR为检测变异嵌合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疾病1个家系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023年1月28日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疾病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采用Sanger测序进行DNA测序验证。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对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疾病研究相关文献,分析先证者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规定,并通过该伦理委员会审查及批准(2022伦审研第094号),并且监护人对先证者的诊治均知情同意。结果:①先证者为4岁3个月龄男童,临床特征包括左侧上下肢体偏瘫,左下肢远端肌力弱,左侧肢体肌张力障碍,左膝腱反射较对侧弱。颅脑MRI提示右顶叶异常信号,考虑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先证者胞姐4岁发病时首发症状为左侧肢体不灵活,病情进行性加重,10岁时已全身受累,四肢瘫痪。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胞姐存在ATP1A3基因c.2401G>T(p.Asp801Tyr)杂合变异,其父母和胞妹均未携带该变异基因。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该基因变异评级为致病变异(PS2_verystrong+PM1+PM2_supporting+PP2+PP3)。②文献检索结果: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关于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疾病研究文献共计39篇,涉及97例ATP1A3基因相关疾病患者,起病年龄为生后1 d至59岁,其中79.4%(77/97)在婴幼儿期发病;45.4%(44/97)存在偏瘫发作,37.1%(36/97)存在肌张力障碍,22.7%(22/97)合并癫痫发作。这97例患者(疾病诊断时年龄为生后1 d至59岁)的ATP1A3基因变异类型为51种,96.9%(94/97)为错义变异。结论:ATP1A3基因突变相关疾病患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肌张力障碍和癫痫发作,其ATP1A3基因突变以错义变异为主,并可能存在生殖腺嵌合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0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50个不同临床背景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家系,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建立DMD/BMD的个体化产前诊断方案,降低DMD/BMD的发病率.方法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对50个DMD/BMD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仅检出单个外显子缺失者采用PCR扩增验证结果准确性;未发现缺失重复者,采用Sanger测序对DMD基因进行测序;检出突变者,对家系女性亲属进行携带者筛查,对怀孕的携带者行绒毛、羊水或脐血穿刺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所有产前诊断标本进行连锁分析,判断是否携带致病单体型,辅助诊断,确保基因诊断结果的准确可靠.产前诊断标本均做母血污染鉴定.结果 50个DMD/BMD家系,23例先证者为DMD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11例为单个外显子的缺失,10例为重复突变,Sanger测序发现5例为外显子编码区的微小突变,1例未查到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突变.50个家系中,有37例孕妇要求产前诊断,其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6例为女性携带者,21例胎儿未检测到突变,21例胎儿出生后进行肌酸激酶检测,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1例家系先证者为第51外显子缺失型,先证者母亲未见异常,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且先证者与胎儿具有相同单体型.先证者母亲未检出异常,但曾连续生育具有相同缺失型突变的DMD/BMD患儿,提示可能为DMD基因第51外显子缺失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结论 不同临床背景的孕妇,采用多种检测手段不同方案的组合,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DMD/BMD患儿的出生,为临床诊治、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个中国汉族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分析2个中国汉族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的基因变异,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个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先证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先证者及其亲属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结果.结果·3个携带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 gene,DMD基因)变异的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证者均有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家系1中异卵双生的兄弟2人均为DMD基因8~9号外显子缺失,其母该位点未见异常.家系2中异卵双生之弟为DMD基因48~51号外显子重复,其母为该位点的杂合变异.结论·①异卵双胎存在相同DMD基因突变的家系,若其母亲外周血基因检测正常,则提示其母亲可能为该突变的生殖腺嵌合体,再次生育时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来降低后代患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风险.②DMD基因48 ~ 51号外显子重复为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6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并为其家庭提供产前分子诊断评估再生育风险.方法 联合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检测和单体型连锁分析分别对6个家系行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DMD基因诊断.所有产前诊断标本均通过STR位点检测排除母血污染.结果 MLPA检测结果显示,6例先证者中DMD基因缺失型5例,重复型1例;2例先证者母亲未携带DMD基因变异,其中1例疑似生殖腺嵌合;产前诊断患胎3例,携带者1例,正常女胎2例.单体型连锁分析结果显示1例与MLPA检测结果不一致,1例发生基因内重组,其余4例均一致.结论 MLPA技术联合单体型连锁分析可快速准确检出胎儿DMD基因型,疑似新发突变家系再生育时孕妇仍有产前诊断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