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对胰岛素废弃针头居家处置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胰岛素居家注射患者进行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管理,探讨其对医疗废物知识知晓情况及废弃针头规范处置情况的影响。方法:于医院门诊利用自编问卷对胰岛素居家注射患者278例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和胰岛素废弃针头处置情况的调查,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启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同步进行相同问题的健康教育,1、3、6个月后观察胰岛素废弃针头处置情况、医疗废物知识知晓情况、锐器盒回收等情况。结果:健康教育1、3、6个月后,胰岛素废弃针头最终混入生活垃圾的比率分别为51.8%(144/278)、15.1%(42/278)、4.7%(13/278),与首次结果99.6%(277/2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046、406.136、502.346, P<0.01);首次调查发现,患者回答医疗废物知识各条目的正确率较低,健康教育1、3、6个月后,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各项目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首次调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3.016~3 548.810;95% CI 2.108~917.869,4.315~19 777.062; χ2 =25.180~524.895; P<0.01);健康教育1、3、6个月后,医疗废物知识合格率分别为82.4%(229/278)、75.9%(211/278)、97.1%(270/278),较首次结果6.5%(18/278)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4.328、273.712、453.832, P<0.01)。乙型肝炎患者的锐器盒回收情况相对良好。 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教育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既可提高胰岛素居家注射患者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又可提高胰岛素废弃针头规范处置能力,随着时间推移,健康教育效果持续良好,这种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都市农村地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关联聚集性疫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2020年12月成都市农村地区一起由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感染来源和病例传播链。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要求,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大数据技术、视频图像调查、基因测序等方法开展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调查及传染源追踪溯源,分析其流行病学关联并绘制传播链。2020年12月7—17日成都市共确诊COVID-19本土病例13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12例(85.71%)有成都市郫都区太平(P区TP村)村院落的居住及活动史。P区TP村毗邻辖区指定的入境人员隔离酒店,该酒店11月8—28日入住了一批尼泊尔入境人员,且在隔离期间有5例隔离者陆续被检出SARS-CoV-2核酸阳性。通过基因测序比对,本土病例与同期尼泊尔输入病例同源,为L2.2.3分支(Pangolin分型为B.1.36),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溯源线索,本土指示病例可能是由于接触隔离点生活垃圾而致感染。综上,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入境人员隔离点生活垃圾的规范管理是预防发生本土关联病例的关键环节,而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哨点监测是疫情早发现关键,多部门联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基因技术的运用是现代传染病疫情调查溯源的核心环节,各地亟需加强隔离酒店管理,降低发生本土关联病例风险,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励考核机制用于产房医疗垃圾分类管理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激励考核机制用于产房医疗垃圾分类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苏州市立医院产房30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产房工作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名。观察组采用激励考核机制,对照组未采用激励考核机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件》中的要求,分类处理垃圾。比较两组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评分情况、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执行率、不同类型垃圾分类正确率(生活垃圾、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及病理性垃圾)、自我保护能力(血液污染、羊水污染及利器刺伤)。结果:观察组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评分、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及执行率、垃圾分类正确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液污染、羊水污染及利器刺伤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保护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产房工作人员实施激励考核机制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其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及执行率,使其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减少血液污染、羊水污染及利器刺伤情况的发生,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维护产妇及产房工作人员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产生量逐年激增,其资源化处理已成社会共识.好氧堆肥作为厨余垃圾资源化的主要方式,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前景.好氧堆肥处理厨余垃圾有助于土壤固碳,降低大气CO2含量,更可获得有机肥料,符合目前"碳中和"和化肥减量化的政策.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好氧堆肥基本机制及微生物菌剂的作用,并对厨余堆肥腐熟度的评价和相应的肥料应用进行了综述.堆肥方式、含水率、碳氮比、通气量、温度和辅料种类等会影响厨余堆肥的效果,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工艺,在发酵时间和处理成本之间获得最佳的平衡,不断完善堆肥产品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加强厨余垃圾有机肥的肥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压缩式垃圾车挤压致死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某年1月7日10:00许,某市垃圾填埋场内发现一具裸体女尸.经查,死者系廖某,25岁.该垃圾填埋场负责收集全市的生活垃圾,环卫工人一般于凌晨对街边垃圾桶进行清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激励机制与政策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4/6/1
高寒生态脆弱区环境本底敏感而脆弱,生活垃圾不当处理极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揭示区内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及政策激励效果对落实生活垃圾治理、降低生态风险和提升人居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藏北牧区的案例,考虑高寒生态脆弱区的气候高寒、牧民定居点分散等现实约束,构建村镇基层政府和农牧民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区内农牧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激励机制.结果显示:①农牧民参与是提高高寒生态脆弱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效率的关键,村镇基层政府的奖惩措施能够显著激励农牧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奖惩机制中惩罚的约束作用更为显著.②村镇基层政府的宣传和设施建设措施能够显著促进农牧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配置对农牧民参与行为影响的敏感度明显大于宣传教育,完善设施建设是促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关键措施.③优化高寒生态脆弱区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的政策导向:立足高寒生态脆弱区气候高寒、牧民定居点分散及产污特性,优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村镇基层政府参与治理的检查评估和行政管理、完善农牧民参与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主成分-TOPSIS的黄河流域山东段农村环境卫生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基于2021年山东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工作指标,对黄河流域山东段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综合评价,识别发展短板,探讨改善策略.方法 基于主成分—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分析法,根据山东省2021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方案,在现有的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体系中,选择13个沿黄河流域区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其他12个非沿黄河流域区县为对照,选择9个正向高优指标拟合评价模型,采用单个评价指标与最优理想解的标准化距离对黄河流域山东段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从监测指标中筛选出9个核心指标用于主成分分析,分别为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万元)、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万元)、县级农村环境卫生投入(万元)、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创建率(%)、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建设率(%)、卫生厕所普及率(%)、集中式供水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率(%)、农村生活污水转运率(%);经主成分分析,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评价指标可以用3个主成分表示,分别为经济状况、卫生管理、基础卫生设施,其特征值λ分别为2.109、2.076和1.349,累计贡献率为61.486%.利用TOPSIS欧式距离计算各区县综合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前5位的区县为黄河流域的桓台县和寿光市(0.705,0.665),非黄河流域的荣成市、兖州市、高密市(0.758,0.687,0.662).变异系数最大的为黄河流域区县经济状况评价指数(0.481),最小的为黄河流域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评价指数(0.114).结论 黄河流域区县的优势在于其较好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但黄河流域区县经济状况对其综合评价指数的贡献低于非黄河流域区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2018-2022年沈阳市鼠类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掌握沈阳市不同年份、不同生境类型下鼠密度、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鼠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监测,设置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 3 类监测环境类型,每类监测环境类型分别设置 2 个监测点位.结果 2018-2022 年共收集到有效夹为 17 476 只,捕鼠数为 47 只,总体鼠密度为 0.27%.5 年期间鼠密度控制在<1.00%;沈阳市不同生境的鼠密度:农村自然村(0.34%)>餐饮业(0.28%)>居民区(0.19%),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8.668,P<0.001);沈阳市鼠密度高峰出现在夏季 7 月,冬季鼠密度最低;共捕获鼠类 47 只,分别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东方田鼠,其中褐家鼠为沈阳市优势种,5 年共捕获 32 只,占鼠类总捕获数量的 68.09%.结论 结合沈阳市鼠类优势种群的生态学习性、鼠类生境特点以及沈阳市鼠类季节消长情况制定全年防鼠灭鼠计划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防治措施,夏季城镇居民区及餐饮业要开展以褐家鼠为主的防制工作,清除褐家鼠适宜的栖息地,切断其食物来源,定点投放鼠药及捕鼠器械;农村自然村应针对黑线姬鼠及褐家鼠的生存习性及特点开展灭鼠防鼠工作,切断农村自然村鼠类食物来源途径,提高农村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效率,定时开展鼠类防制工作,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鼠密度,降低鼠传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环境卫生学》课程引入学校环境卫生管理与学生传染病防控案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课题背景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生密集的集体生活和亲密接触容易传播疾病.通过《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个人卫生习惯、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预防等知识,提高传染病防范意识和能力;可以教育学生了解环境卫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垃圾分类处理、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水源管理等,提高学校环境卫生水平,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卫生和健康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与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2017年和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山区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山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7 年和 2021 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分别选取 5 个镇共 20 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 5 户农村家庭作为监测户.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等方法 收集行政村和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情况.结果 与 2017 年相比,2021 年监测村内垃圾通过垃圾转运系统集中处理的占比由 75.00%提高到 100.00%(P= 0.047),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占比由 55.00%提高到 100.00%(P=0.001);饭前便后都洗手的家庭由 89.00%提高到 100.00%(χ2 = 11.64,P=0.001);最近两周家庭成员出现腹泻腹痛的家庭由 12.00%降低到 0.00%(χ2 =12.77,P<0.001);使用卫生厕所家庭占比由 81.00%提高到 93.00%(χ2 =6.37,P=0.012).在病媒生物控制上开展"灭鼠"和"灭蝇"的监测村均在 90.00%以上;开展"灭蚊"的监测村占比由 45.00%增加至 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6).结论 2021 年相对2017 年,门头沟山区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尤其是在家庭垃圾分类处理、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习惯和腹痛腹泻发生率等,但在卫生厕所使用、病媒生物控制方面仍有待提高,应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辖区居民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