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 - 2022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云南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云南省报告的所有布病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资料。分析不同特征和临床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例的诊断情况。结果:2006 - 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布病病例3 892例,其中,急性期占92.09%(3 584/3 892),亚急性期占4.91%(191/3 892),慢性期占3.01%(117/3 892),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3 d。男性占69.63%(2 710/3 892),女性占30.37%(1 182/3 892)。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 ~ 59岁年龄组,占53.13%(2 068/3 892);发病-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最长为30 ~ 39岁年龄组(15 d),其次为0 ~ 9岁年龄组(14 d),其余年龄组均为13 d。职业分布,农民和牧民共占全部报告病例数的85.25%(3 318/3 892),分别占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例数的84.88%(3 042/3 584)、90.05%(172/191)、88.89%(104/117)。就诊地区分布,本县区就诊的病例有2 120例,本地就诊率为54.47%(2 120/3 892),其中急性期1 930例(91.04%)、亚急性期115例(5.42%)、慢性期75例(3.54%);异地就诊的病例有1 772例,转诊率为45.53%(1 772/3 892),其中急性期1 654例(93.34%)、亚急性期76例(4.29%)、慢性期42例(2.37%)。就诊科室分布,67.58%(542/802)的病例在感染科进行诊疗,32.42%(260/802)的病例在非感染科进行诊疗。结论:2006 - 2022年云南省布病病例以急性期为主,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短,以中老年男性农牧民为主要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地区藏族农牧民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藏族农牧民妊娠晚期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贫血状况与海拔高度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间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人民医院就诊,并于妊娠28周后住院分娩的390例藏族农牧民孕妇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研究对象均在入院时及分娩后24~72 h常规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海拔校正Hb标准,分析海拔校正前后的妊娠晚期Hb水平、贫血率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该地区藏族孕妇妊娠晚期实测的Hb平均水平为(121±16)g/L,贫血率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分别为23.8%(93/390)和20.3%(79/390)。(2)用WHO标准校正后,孕妇的Hb平均水平为(93±17)g/L,贫血率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分别为84.4%(329/390)和30.5%(119/390)。(3)海拔校正前,孕妇Hb水平随海拔升高有增加的趋势,在3 000~3 500 m、>3 500~4 000 m及>4 000 m时,平均Hb水平分别为(118±15)g/L、(119±17)g/L及(124±16)g/L( F趋势=7.38, P=0.007),而不同海拔高度之间的贫血率及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经海拔校正后的孕妇Hb水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 P<0.001),在3 000~3 500 m、>3 500~4 000 m及>4 000 m时,校正后的平均Hb水平分别为(100±15)g/L、(92±17)g/L及(87±18)g/L( F趋势=30.36, P<0.001),贫血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χ2趋势=15.44, P<0.001)。不同海拔高度之间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未发现海拔校正前后诊断的妊娠晚期贫血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亦未发现海拔校正前后的孕妇Hb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 结论:本地区藏族农牧民孕妇妊娠晚期实测的平均Hb水平随海拔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但贫血率及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率仍然较高,应重视孕期补铁。WHO推荐的海拔校正标准明显增加了妊娠期贫血的诊断率。该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高原地区的藏族孕妇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 - 2020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高发地区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布病)高发地区人间布病的流行特征,为高发地区布病的精准化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监测数据库收集2018 - 2020年甘肃省环县(东部)、瓜州县(西部)、张家川县(南部)、高台县(北部)和景泰县(中部)5个布病高发县的人间布病监测资料,描述性分析高发地区布病流行特征。结果:2018 - 2020年甘肃省布病高发地区实验室确诊布病病例共787例,患病率为3.64%;各年患病率依次为2.63%(205/7 780)、4.60%(327/7 111)、3.78%(255/6 746),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1.44, P < 0.001)。环县、瓜州县、张家川县、高台县和景泰县的布病患病率分别为0.02%(1/4 263)、3.67%(140/3 817)、4.32%(182/4 209)、4.89%(237/4 847)和5.04%(227/4 501),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11.59, P < 0.001);2018年以中部的景泰县患病率最高,2019、2020年逐渐向南部的张家川县和北部的高台县分散。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及职业人群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11.95、212.76、35.32、89.59、97.93,均 P < 0.001)。2018 - 2020年,< 20(0.78%、6.36%、10.00%),40 ~ < 50岁年龄组(5.15%、7.03%、8.00%),学生及幼儿(0.58%、9.20%、13.64%),干部(2.86%、4.55%、10.53%)布病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χ 2趋势 = 21.55、7.00、30.63、2.01,均 P < 0.001)。 结论:甘肃省布病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的增长阶段,疫区逐渐分散;且病例逐渐年轻化,重点职业人员由农牧民向社会工作人员转变。建议增加监测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点人群的自我防控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4 -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变化,为布病防治策略制定和重点区域识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04 - 2019年宁夏布病报告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情况(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结果:2004 - 2019年宁夏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15 337例,死亡病例1例;年均发病率为15.21/10万,范围为0.02/10万~44.83/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4 731.60, P < 0.001)。其中,2004 - 2010年处于低发态势,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2011 - 2019年进入高发阶段,年均发病率为24.83/10万。布病在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 - 9月,占71.60%(10 981/15 337);4 - 8月季节指数均> 100%,存在明显季节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 70岁,占89.60%(13 742/15 33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66 ∶ 1.00(11 141 ∶ 4 196);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占86.03%(13 194/15 337)。自2014年开始全区22个县(区、市)均有布病病例报告,且均为重度流行区;发病率在前3位的县(区)分别为盐池县(103.73/10万)、红寺堡区(56.01/10万)、同心县(29.18/10万),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80, P < 0.001)。 结论:宁夏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建议在布病高发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遏制布病进一步传播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6家医疗单位收治的脑泡型包虫病住院患者的病例特点,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相等数量的肝、脑泡型包虫病例组成数据样本,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脑泡型包虫病易感因素。结果:共收集119例脑泡型包虫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3例;农民62例,牧民46例,僧人9例,学生2例。年龄(43.9±13.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癫痫。脑泡型包虫发病最为集中在肝泡型包虫诊断后的4年内(77/119,64.7%)。颅内包虫病灶多发者86例(72.3%),病灶平均大小2.0 cm×2.5 cm;影像学特征显示病灶主要集中在前循环供血区域,周围有宽大水肿带,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病灶内有多发聚集性小囊泡结构是其独特的影像特征。98例随访病例中62例(63.3%)可生活自理,死亡18例(18.4%),5年生存率约8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感脑泡型包虫病因素包括女性( OR=2.742, 95%CI 1.039~7.236, P=0.042)、食用生肉/生水( OR=7.638, 95%CI 1.216~47.966, P=0.030)、有肝包虫病史( OR=0.380, 95%CI 0.178~0.811, P=0.012)以及合并其他部位包虫( OR=2.968, 95%CI 1.113~7.910, P=0.030)。 结论: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以农牧民患病为主,中青年女性更易感染,定期对初诊肝泡型包虫病且不合并其他部位包虫患者进行检查有助于监测预防脑泡型包虫病的发生,提高对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的认识,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脑泡型包虫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结核病疾病负担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肺结核为主要形式。中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中国结核病估算发病率虽持续降低,但下降速度较为缓慢。结核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估算发病数与报告发病数之间的差距增大、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农牧民发病例数多、西部地区疾病负担较重等问题。此外,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耐药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合并HIV感染、肺外结核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核病的疾病负担。本文对结核病流行现状、三环节两因素、疾病负担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结核病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地区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重点地区人群对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3年2 - 3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盐池县、利通区、平罗县和原州区4个县(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年龄≥12岁,居住时间≥6个月)。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地区、城乡等人口学信息以及布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计算各类人群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1 59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 581份,有效率为99.31%。男性704人,占44.53%(704/1 581);女性877人,占55.47%(877/1 581)。年龄为(54.09 ± 14.81)岁,范围为14 ~ 88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48.07%(760/1 581)。婚姻状况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占91.84%(1 452/1 581)。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占61.92%(979/1 581)。平罗县、利通区、原州区、盐池县各调查392、403、396、390人。城镇和农村各调查797、784人。人群总体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为47.82%(756/1 58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地区及城乡人群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城乡是人群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均 P < 0.05)。 结论:宁夏重点地区人群布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较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城乡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1-2022年北京某医院15岁及以上住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不同特征患者的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15岁及以上住院患者中的所有TBM病例(包括确诊、临床诊断、疑似病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TBM不同分类、性别、年龄、合并症、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结核患者占比的变化趋势.结果 住院结核病患者33 807例,TBM为1 176例(3.48%),其中,男性641例(54.51%)、老年人226例(占19.22%)、农牧民438例(占37.24%)、存在合并症患者682例(占57.99%),并发其他结核患者1 060例(占90.14%)、发生并发症患者769例(占65.31%),确诊患者仅190例(占16.16%).TBM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4.76%~2.77%),老年TBM(10.00%~40.22%)、发生并发症(54.00%~67.39%)、合并症(40.00%~82.61%)及确诊TBM(5.00%~25.00%)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比逐年增高,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因此,应提高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据,进行人群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的描述性分析;使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计算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类型;采用SaTScan 10.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17-2022年,全国22个省份的296个县(市、区)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 251例,其中犬源型流行区病例数891例(占71.22%),且病例数逐年上升;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病例数分别为47例(占3.76%)和36例(占2.88%),持续处于较低水平.4月的报告病例数最多(142例);男女性别比为2.18∶1;病例职业以农牧民和学龄前儿童为主,分别占43.88%(549/1 251)和27.50%(344/1 251);不同年龄组中,0~4岁的报告病例数最多,为325例(占25.98%),其次是50~64岁,为300例(占23.98%).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449例)、甘肃(257例)、陕西(188例)、新疆(88例)、四川(84例)、河南(70例)和河北(41例)等7个省份,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4.08%(1 177/1 251).犬源型、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县分别是平定县(112例)、喀什市(11例)和伽师县(11例).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病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聚集性(Moran's I均>0,Z均>2.58,P均<0.01),高-高聚集区的县数由2017年的38个增加至2022年的48个,且由西部逐年向东转移;2022年河北、河南和北京出现新增高-高聚集的县.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7-2022年共发现3个聚集区,其中以阳泉市城区为中心,覆盖8个县(市、区)的一类聚集区发病风险最高(RR=46.76,LLR=704.79,P<0.01),聚集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9月,发病数256例.结论 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整体呈上升趋势,重点流行区域由新疆野生动物源型区域向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等中北部的犬源型流行区转移,需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防控工作,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2017-2022年新疆某医院12044例老年肺结核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结核病定点医院2017-2022年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住院资料,了解老年肺结核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肺结核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病案系统,查询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老年肺结核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住址、入院时间等,用Excel和SPSS 23.0软件对老年肺结核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老年肺结核患者12 044例,其中,男5548例(46.1%),女6496例(53.9%),男女比为0.85∶1;年龄分布中,65~74岁老年肺结核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3.5%);职业分布中,干部职员/离退人员所占比例最高(37.7%);时间分布中,第一、二季度入院患者最多(56.4%);地区分布排名前5位为乌鲁木齐市(27.5%)、和田地区(12.4%)、阿克苏地区(11.8%)、昌吉回族自治州(8.0%)、喀什地区(7.3%);在乌鲁木齐市区,天山区所占构成比最高(20.5%);各年份老年肺结核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住址、入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肺结核防治方面,应更多关注女性、65~74岁、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和农牧民的老年肺结核患者,并在第一、二季度对重点人群加大宣教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