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铜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和形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铜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800 ng/kg,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取每组5只小鼠,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检验。 结果:(1)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均匀,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水合粒径约为4.5 nm,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成功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酶。(2)氧化铜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 P<0.01),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 2,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 2( t=3.706、5.075、5.558, P<0.01)。伤后6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 t=6.115、11.762、11.725, P<0.01)。伤后12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 结论:氧化铜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促进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氧化氮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简称NO缓释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选择院内临床使用中的消化内镜160件,随机分为两组:清洗剂组80件,采用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NO组80件,采用NO缓释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另建模型组,采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处理,作为对照。先在体外层面,构建内镜管腔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经NO缓释剂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微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分析NO缓释剂对生物膜细菌的清除效果,再在临床层面,通过分析清洗后临床内镜的蛋白残留测定、菌落计数及ATP生物荧光检测评价NO缓释剂对内镜的实际消毒效果。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模型组生物膜完整,NO组和清洗剂组生物膜表面可见散落杆菌。平均标准菌落数,与模型组[(4.86±2.67)×10 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比,NO组[(1.37±0.61)×10 4CFU/mL]和清洗剂组[(1.31±0.21)×10 5CFU/mL]均显著降低(清洗剂组比模型组, P=0.009;NO组比模型组, P=0.008),且NO组比清洗剂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洗剂组比NO组, t=9.53, P=0.000 6)。临床消化内镜层面,残留蛋白,NO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3±1.47)mg/mL、(0.50±0.37)mg/mL,清洗剂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1±1.51)mg/mL、(0.91±0.52)mg/mL,各组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NO组降低幅度更大。临床内镜分别经NO缓释剂与清洗剂处理,NO组与清洗剂组的消毒在合格范围内,但NO组的ATP生物荧光值[(78.56±42.59)RLU]、蛋白残留量[(0.50±0.37)mg/mL]与菌落计数量[(7.55±4.56)CFU]均显著低于清洗剂组[(120.80±54.00)RLU,(0.91±0.52)mg/mL,(11.50±4.75)CF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NO缓释剂能够有效清除内镜生物膜,提高内镜消毒效果,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参与肿瘤免疫编辑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表观遗传学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各种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得以认识。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转录抑制剂或激活剂的形式促进癌细胞的存活,以产生促癌微环境来维持癌细胞的发生。肿瘤免疫编辑是肿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动态的过程,其包括清除、平衡和逃逸3个重要阶段。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LSD1与肿瘤免疫编辑过程密切相关,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浸润阻碍宿主清除能力,也可通过调节肿瘤干细胞影响平衡阶段或调控肿瘤自身蛋白表达等促进免疫逃逸。LSD1在肿瘤免疫中的新兴作用为当前免疫治疗低反应性、敏感性等原因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就LSD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参与肿瘤免疫编辑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对肿瘤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提供参考及新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177Lu-PSMA-3Q与 177Lu-PSMA-I&T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 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3Q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中的潜力,并与 177Lu-PSMA-I&T进行比较。 方法:制备 177Lu-PSMA-3Q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稳定性检测;对 177Lu-PSMA-3Q、 177Lu-PSMA-I&T在正常BALB/c小鼠和22Rv1荷瘤鼠体内进行药代动力学评价及生物分布研究;对2例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mCRPC患者(60岁和76岁)分别静脉注射 177Lu-PSMA-3Q、 177Lu-PSMA-I&T (7.40±0.74) GBq后24、72、120 h进行SPECT显像。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制备得到的 177Lu-PSMA-3Q总活度为74 GBq,未校正产率为95%,室温放置168 h后放化纯仍大于95%。 177Lu-PSMA-3Q和 177Lu-PSMA-I&T的分布半衰期分别为(0.75±0.22)和(0.86±0.19) min,清除半衰期分别为(24.74±3.77)和(29.53±3.42) min。正常小鼠生物分布结果示,注射后5 d 177Lu-PSMA-3Q在肝、肺、肾中的摄取值明显低于 177Lu-PSMA-I&T( t值:4.24~8.36,均 P<0.05)。22Rv1荷瘤鼠生物分布结果示, 177Lu-PSMA-3Q在注射后24 h的肿瘤摄取最高,且高于 177Lu-PSMA-I&T[(0.856±0.183)与(0.579±0.126)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2.78, P=0.024];快速的清除模式使 177Lu-PSMA-3Q有着高肿瘤/肌肉比值(99.604±11.106),且明显高于 177Lu-PSMA-I&T的摄取比值(45.078±10.444; t=7.80, P<0.001)。在患者SPECT显像中, 177Lu-PSMA-3Q和 177Lu-PSMA-I&T 120 h的病灶残余计数分别占24 h的0.32±0.04与0.58±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2, P=0.002)。 结论:177Lu-PSMA-3Q标记简便,产率和放化纯高,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患者体内靶向性好,滞留时间较长,背景清除速率快,是较理想的靶向PSMA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米氧化铈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纳米氧化铈(cerium oxide nanoparticles,CeONPs)作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掀起了一股关于CeONPs的研究热潮。CeONPs通过与氧原子的可逆结合以及氧缺位的存在,在Ce 3+和Ce 4+之间不断循环转换,使其同时具有氧化和还原的双重特性,从而能够高效且可再生性地清除自由基,具备强大的抗氧化性能。近几年,CeONPs在包括肾脏疾病的多种氧化应激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从CeONPs的结构、生物效应以及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CeONPs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充维生素D3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国克罗恩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英夫利昔单抗(IFX)可有效诱导和维持克罗恩病(CD)的缓解,但IFX失应答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因其免疫原性导致IFX清除率升高和药物水平降低。维生素D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物质,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CD患者比正常人群更容易缺乏维生素D,且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CD患者的住院风险增加、类固醇及生物制剂使用增加有关。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可能影响IFX的疗效,但这一观点仍存在争议。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能否影响IFX治疗CD的疗效尚无充分证据。因此,研究者开展这项回顾性研究,意在探讨:(1)补充维生素D能否提高IFX治疗CD患者的维生素血清浓度,并提高第54周时患者的临床缓解率;(2)补充维生素D改善IFX疗效的决定因素;(3)补充维生素D是否影响IFX治疗CD患者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射性核素污染伤口去污膜的研制与表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发一款适用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去污膜,对其物理性质、核素清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基质膜,负载复方洗消剂配方制备去污膜。通过将去污膜置于生理盐水中,测试其溶胀性能;通过拉力机测试去污膜的断裂应力与应变。以生理盐水、基质膜、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五钠(DTPA-5Na)基质膜组作为对照组,在豚鼠完整皮肤与伤口模型上检测去污膜对铀、铯、钴、铈和锶的清除效果。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试去污膜的浸提液对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将去污膜的浸提液注射到Kunming (KM)小鼠体内,测试其全身急性毒性。将去污膜覆盖于新西兰兔背部测试皮肤刺激性。结果:去污膜成膜时间为1.5 min,溶胀率为(134.96 ± 3.49)%,断裂应力为(393.88 ± 53.53)kN/m 2,断裂应变为(163.00 ± 35.29)%。在完整皮肤上,去污膜对铀的清除率为(95.38 ± 0.23)%,对铯为(96.57 ± 0.49)%。在伤口模型上,去污膜对铀、铯、锶、钴和铈的清除率分别为(92.16 ± 0.52)%、(90.44 ± 1.16)%、(92.03 ± 0.87)%、(92.79 ± 0.51)%和(92.85 ± 0.82)%,均优于生理盐水、基质膜与1% DTPA-5Na基质膜组( t = 3.81 ~ 4 498.55, P<0.001)。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去污膜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 结论:去污膜能够快速成膜且对多种核素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安全性良好,适用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的完整皮肤或伤口去污,有望为核污染区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膜清洗剂与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生物膜清洗剂与2种多酶清洗剂在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上的差异。方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内镜生物膜模型,对照组采用灭菌水浸泡,实验组分别采用1号多酶清洗剂、2号多酶清洗剂及生物膜清洗剂进行浸泡。在室温下分别作用5、10、15 min后,以细菌活菌计数法及扫描电镜法评价不同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模型的清洗效果。各组间活菌计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作用5、10、15 min后,测定的生物膜菌落计数(CFU/cm 2)空白对照组为7.92±0.21,1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31±0.10、5.04±0.08、4.90±0.16,2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53±0.30、5.39±0.21、5.03±0.42,生物膜清洗剂组分别为3.53±0.30、3.01±0.07、2.82±0.26。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两种多酶清洗剂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少于两种多酶清洗剂组( P<0.05)。且随着浸泡时间增加,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逐渐减少( P<0.05)。作用15 min后,扫描电镜下见生物膜清洗剂组清洗后的生物膜及细菌残留最少。 结论:两种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效果相当,生物膜清洗剂较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探讨利用MR钆造影剂清除差异进行脑肿瘤亚靶区勾画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MR钆造影剂清除差异指导脑肿瘤亚靶区勾画的可行性。方法:获取26例脑肿瘤患者T 2加权图像及造影剂注射5、60 min后的T 1加权增强图像,处理两次T 1加权增强图像得到含有造影剂清除差异及有无肿瘤活性信息的延迟造影剂外渗的图像。根据T 2加权图像有无液化坏死分为有液化坏死的A组(14例)和无液化坏死的B组(12例),在早期T 1加权增强图像、T 1-T 2WI融合图像、T 1WI-DCEM融合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液化坏死区(GTV 坏死)、无液化坏死区(GTV 无坏死)、有肿瘤活性区域(GTV 有活性)和无肿瘤活性区(GTV 无活性),配对 t检验比较各亚靶区体积差异。 结果:A组GTV 无坏死和GTV 坏死分别为(13.65±18.15) cm 3和(6.30±7.57) cm 3。GTV 有活性为(10.40±13.52) cm 3,GTV 无活性为(9.55±14.57) cm 3。A组中GTV 无坏死比GTV 有活性平均增加了16.3%( P<0.05),GTV 无活性比GTV 坏死平均增加了16.3%( P<0.05)。B组中GTV 无活性比GTV B组平均减少了68.8%( P<0.05)。 结论:根据MR钆造影剂清除差异勾画的脑肿瘤亚靶区较传统单纯基于T 2所示坏死区域更有意义,延迟造影剂外渗的图像为脑肿瘤亚靶区的生物学精准勾画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