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7/CD28/CTLA-4通路研究祖师麻及其炮制品对CIA大鼠的免疫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研究祖师麻及其炮制品对SD大鼠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的影响.按体质量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祖师麻炙品低、高剂量组,生品低、高剂量组,祖师麻甲素组,雷公藤多苷组.除正常组外,CIA模型在第1次免疫后第7天进行二免,并在二免7 d后灌胃28 d.取材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CIA大鼠关节滑膜炎症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关节滑膜中分化簇80(B7-1)、分化簇86(B7-2)、分化簇28(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测大鼠关节滑膜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关节滑膜炎症明显加剧,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上升,免疫器官指数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的关节炎症,降低关节评分指数,抑制滑膜增生,降低免疫器官指数;相较于模型组,各给药组中大鼠血清中IL-2、IFN-γ 显著下降(P<0.01),TGF-β、IL-4、IL-10 显著上升(P<0.01),滑膜中 B7-1、CTLA-4 mRNA 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关节组织中的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出现显著降低(P<0.01).综上得出祖师麻通过调控B7/CD28/CTLA-4通路以及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CIA大鼠中Th17细胞的表达,促进Treg细胞的表达,进而治疗R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精草酸钙针晶形态及含量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研究黄精不同炮制品的草酸钙针晶形态差异以及测定不同炮制品的草酸钙含量.方法 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利用显微镜观察净制、清蒸、酒蒸、酒炖、黑豆制等5个生黄精的炮制品中草酸钙针晶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酸钙的含量.结果 不同黄精炮制品的草酸钙针晶呈束状,离散、碎裂程度不同;炮制后,清蒸黄精的草酸钙针晶所受破坏程度最小,酒蒸黄精的最大.草酸钙含量:酒蒸黄精1.95%>酒炖黄精1.70%>黑豆制黄精1.56%>清蒸黄精0.99%>生黄精0.83%.结论 与生品相比,不同炮制方法均对黄精草酸钙针晶有一定破坏,但破坏程度不同;酒蒸黄精的草酸钙含量在四种黄精炮制品中最高,清蒸黄精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辽宁道地药材北五味子的蜜制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正交试验优选辽宁道地药材北五味子的蜜制工艺,并对蜜五味子炮制品进行质量标准评价.方法 研究收集10个不同厂家生产的共10批生北五味子,采用蜜蒸法炮制蜜五味子,以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蜜五味子的最佳炮制工艺;研究对蜜五味子进行性状、水分、总灰分检查;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蜜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蜜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醇甲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正交试验得出蜜五味子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闷润时间1 h,炼蜜量为每100 kg五味子,用10 kg炼蜜,蜜水比例为1∶2,蒸煮时间为40 min.所得10批蜜五味子均性状较佳;该品含水量为12.95%,总灰分为3.36%,均未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16.0%和7.0%;薄层色谱显示10批蜜五味子样品中五味子醇甲均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HPLC色谱检测得出10批蜜五味子样品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为0.48%~0.70%,平均值为0.59%,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含量限度0.40%.结论 研究所得北五味子的蜜制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质控标准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蜜五味子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典名方中地黄品种的演变与考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 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盐补骨脂炮制工艺优选与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优选盐补骨脂不同盐制工艺,比较不同盐制品的差异。方法:建立补骨脂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采用综合评分法,以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总含量、特征图谱峰面积为评价指标,优选“盐炙”“盐蒸”“盐喷”“盐微波”4种不同炮制工艺;采用熵权TOPSIS法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不同补骨脂盐制品的质量差异。结果:优选的盐补骨脂“盐炙”工艺为170 ℃炒制13 min,“盐蒸”工艺为蒸制1 h,“盐喷”工艺为110 ℃炒制13 min,“盐微波”工艺为微波加热105 s。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补骨脂盐制品质量排序为盐炙品>青盐炙品>盐喷品>盐微波品>盐蒸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补骨脂盐制品可聚为2类,其中盐炙品与青盐炙品聚为一类;盐喷品、盐蒸品和盐微波品聚为另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补骨脂盐制品可聚为4类,其中盐炙品、青盐炙品、盐喷品分别单独聚为一类,盐微波品与盐蒸品聚为同一类。结论:不同盐制方法炮制的盐补骨脂化学成分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盐补骨脂的炮制工艺优化和不同盐制品识别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炙淫羊藿炮制前后对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细胞代谢组学分析炙淫羊藿炮制前后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炙淫羊藿炮制前后的药性变化。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对淫羊藿、炙淫羊藿干预的B16细胞内源性小分子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获取组间差异代谢产物,并基于MetaboAnalyst 5.0数据库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经炙淫羊藿及其生品干预后,B16细胞中13个细胞内源性差异性代谢物发生变化,分别为丙氨酸、肉毒碱C3∶0、谷氨酸-1、乳酸、异亮氨酸、胆碱、磷脂酰胆碱(34∶2、36∶2)、游离脂肪酸、柠檬酸、肉毒碱C4∶0、溶血磷脂酰胆碱16∶0、苹果酸,且炮制品对差异代谢物的影响强于生品。涉及的主要通路有瓦博格效应、丙酮酸代谢、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丙酮醛降解等。结论:淫羊藿、炙淫羊藿对细胞代谢途径有一定影响,可能与淫羊藿炮制前后药效作用、寒热药性变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淫羊藿不同炮制品对细胞毒性影响的谱效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细胞毒性,以及其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考察淫羊藿不同炮制品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毒效数据谱效关系,确定其毒性成分及炮制方法。结果:淫羊藿不同炮制品的半抑制浓度(IC 50)值依次为醋炙>羊脂油炙>生品>单炒>盐炙>酒炙,12个特征色谱峰中3号峰(木兰花碱,关联度为0.870)和6号峰(朝藿定C,关联度为0.851)与毒性参考值关联度较高。 结论:醋炙、羊脂油炙均具有减毒作用,木兰花碱、朝藿定C可能是淫羊藿的主要毒性成分,本研究可为淫羊藿炮制减毒的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术的炮制方法变迁及其对功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白术被古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根据临床治疗要求的不同可有生用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等多种炮制品。炮制质量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及提高制剂工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代古籍、近现代文献和规范中白术炮制方法的详尽考证,厘清白术历代炮制沿革的脉络,并结合炮制工艺差异、辅料添加及药效理论分析等,总结得出炮制工艺变革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因素,即省却了繁琐和重复的步骤又同时提高和优化了炮制方剂的疗效和质量,并在后续的实践中得到规范与统一,为白术乃至其他中药材炮制工艺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香、没药差示扫描量热法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乳香、没药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炮制法的乳香、没药,考察升温范围、升温速率、粒度大小3个因素对DSC试验条件的影响,并在该条件下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乳香、没药进行差热图谱扫描、分析;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20批乳香、没药进行扫描与对比分析。结果:得到DSC试验的最佳条件:升温范围30~600 ℃,升温速率30 ℃/min,粒度100目。乳香、没药的DSC图谱存在明显差异,在297 ℃附近只有乳香各炮制品出现吸热峰,没药各炮制品此温度区间无特征峰;二者在326 ℃放热峰位置接近,但焓值差异较大;100 ℃附近的吸热峰位置和峰形大小接近。FT-IR图谱显示,波数2 925、1 710、1 454、1 371、1 242、1 029 cm -1乳香、没药均出现吸收峰,强峰位置相近。没药波数1 029 cm -1的特征峰强度较乳香特征峰大。 结论:乳香、没药的DSC谱图存在明显差异,特征峰数量不同,焓值不同;乳香、没药FT-IR谱图二者差异较小,采用DSC鉴别树脂类中药材优于FT-IR,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附子药理作用机制及减毒增效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效,但对心脏、肝脏等多系统具有毒性作用,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值得探究.目前,对附子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强心、保护血管、抗肿瘤、抗炎镇痛及保护神经系统等方面,并在不断挖掘新的方向,如调节免疫及改善糖尿病等.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地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离子通道等,在生物体内发生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和系统水平的改善.对附子的减毒增效的研究主要是在炮制方法的革新和药物配伍的作用机制等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无胆炮制、微生物发酵技术等逐渐推广应用,不仅能在降低附子毒性的同时维持甚至提升附子的药理作用,还研发出某些疾病的专属性炮制品,对附子的毒理及配伍后药物成分研究也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对附子近年来的药理作用及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更好地利用附子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