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I SPECT/CT在甲状腺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131I单光子发射CT/CT(SPECT/CT)在甲状腺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5 月行全切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22 例,术后接受131I治疗3d,然后行131I全身显像(131I-WBS)和SPECT/CT,术后随访1a,记录患者临床再分期、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术后临床再分期131I-WBS判断正确率为75.4%(92/122),131I SPECT/CT为91.8%(112/122),131I SPECT/CT判断正确率高于131I-WBS(P<0.001).术后随访1 a,12 例复发.131I SPECT/CT高危显像对术后复发的检出率为12/12,高于131I-WBS的7/12(P<0.001).122 例共526 处131I阳性摄取,其中 347 处转移.131I SPECT/CT对转移灶诊断敏感度(98.6%vs 62.0%)、特异度(98.9%vs 85.5%)均高于131I-WBS(P<0.001).结论:131I SPECT/CT可为甲状腺癌术后临床再分期及复发危险度分层提供更多准确信息,对转移灶具有较高的判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KLK11、MK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 131I清甲效果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组织激肽释放酶11(kallikrein-related peptidases 11,KLK11)、中期因子(midkine,MK)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首次 131I清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效果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108例DTC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且术后进行放射性清甲治疗,男37例,女71例;年龄(48.32±4.25)岁,范围为28~79岁。根据治疗后是否清甲成功将患者分为清甲成功组64例和清甲未成功组44例,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无异常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阳性组20例和转移阴性组88例。清甲治疗后第二天取所有研究对象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KLK11、MK水平,搜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NM分期、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病灶最大径、清甲治疗时间,统计数据采用SPPS 21.0软件,采用单因素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对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清甲成功组和清甲未成功组血清KLK11、MK水平高于对照组(KLK11: t= 5.129、7.832, P<0.05;MK: t=7.799、15.978, P<0.05),而清甲未成功组血清KLK11、MK水平高于清甲成功组(KLK11: t= 2.642, P<0.05;MK: t=11.906, P<0.05)。转移阳性组血清KLK11、MK水平高于转移阴性组(KLK11: t= 2.908, P<0.05;MK: t=14.907,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 χ2=6.780, P=0.009)、病灶最大径( χ2=14.819, P=0.001)、TSH( χ2=13.627, P=0.001)、血清KLK11( t=2.642, P=0.01)、血清MK( t=11.906, P<0.001)与DTC术后首次 131I清甲效果有关( P<0.05)。以清甲成功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2 cm( OR=10.740,95% CI:7.033~16.401)、TSH水平升高( OR=8.559,95% CI:2.812~26.057)、血清KLK11水平升高( OR=16.710,95% CI:8.548~32.666)、血清MK水平升高( OR=10.580,95% CI:6.294~17.786)是影响DTC术后首次 131I清甲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血清KLK11、MK水平升高是影响DTC术后首次 131I清甲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其水平变化可为清甲疗效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摄碘能力与 131I清灶疗效关系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灶摄碘能力与 131I清除不能手术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疗效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31家单位核医学科行 131I清灶治疗的138例DTC患者(男42例,女96例;年龄8~74岁)的临床资料。以清灶治疗时 131I显像病灶靶/非靶(T/NT)比值代表其摄碘能力,以 131I治疗前后病灶在影像上的径线变化评价该次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对可能影响 131I清灶疗效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病灶T/NT比值预测清灶无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共统计1 165次疗效评估。在653次平面显像评估中,CR、PR、SD和PD 4个疗效组间病灶T/N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5, P>0.05);在512次断层显像评估中,有39次(7.6%)CR、337次(65.8%)PR、117次(22.9%)SD和19次(3.7%)PD,4组间病灶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46, P<0.01)。此外,年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及服 131I剂量也是影响 131I清灶疗效的因素( F值或 χ2值为2.561、7.095、8.799,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转移时的年龄越大[比值比( OR)=1.034, P=0.022]、病灶T/NT比值越低( OR=1.086, P=0.006), 131I清灶疗效越差。病灶T/NT比值预测清灶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阈值为6.2,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7%(107/136)、73.1%(275/376)。 结论:131I治疗DTC转移灶疗效显著,患者确诊转移时年龄、病灶T/NT比值是清灶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灶T/NT比值低于6.2时,预示 131I清灶无效的概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新鲜癌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C-STAM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芯片中DC-STAMP蛋白、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蛋白和BRAF V600E突变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t检验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表达量差异,采用 χ2检验分析DC-STAMP mRNA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采用 χ2检验分析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 结果:DC-STAMP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升高(3.354±2.938)倍, t=5.886, P<0.05],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 χ2=4.396, P<0.05)。DC-STAMP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 χ2=3.962, P<0.05)。 结论: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明显过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多灶性明显相关。DC-STAMP与BRAF V600E突变明显相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转移相关蛋白1在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检测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甲状腺癌细胞系和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介导了甲状腺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A1在5个甲状腺癌细胞株和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3例甲状腺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MTA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EMT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TA1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系HTh83和KMH-2中高表达,而在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K1和滤泡状癌细胞系FTC133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MTA1在30%的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MTA1在颈淋巴结阳性者中的表达高于在颈部淋巴结阴性者中的表达( χ2=44.44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高于在无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 χ2=14.80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原发灶大小无明显相关( χ2=0.62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iRNA抑制MTA1在HTh83细胞中的表达,能够使该细胞系由间质样转变成上皮样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抑制MTA1的表达可以使N-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同时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 结论:MTA1可能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更高,与转移扩散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 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复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aTC)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早期发现caTC术后复发的高危人群。方法: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5月公开发表的caTC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研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员独立对检索后的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研究指标(年龄、性别、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直径、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受累、多灶性、I 131治疗等),利用RevMan 5.3对上述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34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岁( OR=4.03,95% CI:1.04~15.63, P=0.04)、存在甲状腺外侵犯( OR=0.10,95% CI:0.02~0.43, P=0.002)、肿瘤呈多灶性( OR=0.14,95% CI:0.06~0.32, P<0.001)是caTC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性别、肿瘤直径、双侧受累、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术后是否行I 131治疗对患者的复发没有影响。 结论:年龄≤10岁、肿瘤呈多灶性、具有甲状腺外侵犯特征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的概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有关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的思考与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尽管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保留了部分滤泡细胞的特征,使得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 RAI)成为术后一线治疗手段,但高达2/3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在初始或治疗中逐渐呈现RAI难治性(RAI-refractory, RAIR)状态。RAIR-DTC治疗手段相对有限,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仅10%,是甲状腺癌死亡病因最主要占比人群 [1]。相对明确的RAIR-DTC概念于2012年被提出,从病灶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特征可以将RAIR分成4种情形:(1)病灶在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成功后,首次RAI治疗即不摄碘;(2)起初摄碘,逐渐不摄碘;(3)部分病灶摄碘,部分病灶不摄碘;(4)病灶虽然摄碘但仍呈现临床进展 [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TC病灶的失分化倾向,但4种情形背后的分子生物学背景及机制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RAIR-DTC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断治疗。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ATA)指南沿用了RAIR-DTC最初的界定,针对这类患者不推荐后续 131I治疗,并建议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抑制治疗下主动监测随访。针对随访中出现进展或伴有局部症状的RAIR-DTC患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阻止病情进展、改善生存是目前临床诊疗管理的重中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后复发风险中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与否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复发风险中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行 131I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隐匿性病灶、减少DTC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这被称为辅助治疗,同时也兼具了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作用。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治疗指南建议复发风险中危的DTC患者选择性考虑行 131I治疗。该文对行与未行 131I治疗的复发风险中危DTC患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 131I对改善该类患者复发和生存的结论并不一致。中危患者除术后不明原因的高甲状腺球蛋白(Tg)血症外,尚无其他统一的临床病理特征可用于推荐行 131I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数目>5枚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侧cN0 PMTC患者1 567例,男405例,女1 162例。根据患侧CLNM分为0~5枚组和>5枚组并通过非参数检验、 χ 2检验等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学特征。 结果:本研究患者CLNM>5枚为4.1%(65/1 567)。单因素分析显示男、年龄≤50岁、肿瘤直径>8 mm、多灶癌与cN0 PTMC CLNM>5枚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 OR=1.886, P=0.017)、年龄≤50岁( OR=3.778, P=0.002)、肿瘤直径>8 mm( OR=2.483, P<0.001)、多灶癌( OR=2.362, P=0.005)为CLNM>5枚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喉前淋巴结转移≥1枚( OR=13.475, P<0.001)、气管前淋巴结转移≥2枚( OR=41.695, P<0.001)、喉前+气管前淋巴结转移≥2枚( OR=28.750, P<0.001)为CLNM>5枚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单侧cN0 PTMC患者的CLNM>5枚与多种因素有关,男性、年龄≤50岁且存在肿瘤直径>8 mm、多灶癌的患者出现较多数量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此类患者不建议长期随访观察,应积极手术治疗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并结合术中情况必要时选择全甲状腺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