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食管异物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点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食管异物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确诊为食管异物的246例患儿。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及手术组,收集整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镜组222例,手术组24例,手术率约为9.75%;两组患儿在性别、异物滞留位置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患儿年龄(2.92±2.67)岁,小于内镜组(4.12±3.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手术组食管异物滞留时间中位数29.10 h,长于内镜组中位数11.8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手术组锐性异物占比(50.00%)高于内镜组(16.22%),且手术组腐蚀性异物占比(45.83%)高于内镜组(8.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手术组重度并发症占比(83.33%)高于内镜组(0.90%)( P<0.001)。 结论:手术组食管异物患儿发病年龄更小、异物滞留时间长;锐性异物及纽扣电池更易造成严重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腹部消化道异物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腹部消化道异物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2015年1月—2020年6月住院经手术治疗的60例腹部消化道异物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中位年龄2.9岁。观察各病例的异物种类及滞留部位、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经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并观察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消化道异物主要发生在年龄< 3岁婴幼儿组(34/60,56.7%);异物种类包括磁性异物、锐器类异物(回形针、铁钉、螺丝钉、鱼骨等)、水晶球、枣核、胃毛发结石、电池和羽毛球托。异物主要滞留在胃和小肠。腹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最常见,异物滞留时间长者有发热、腹痛等腹膜炎表现,其中21例患者有消化道穿孔。手术方式包括胃肠切开异物取出术22例,阑尾切除异物取出术7例,胃肠穿孔修补术6例,肠切除吻合术17例,肠切除加造瘘手术5例(3个月后再行造瘘肠管回纳术),直肠侧壁修补手术3例。其中开腹手术52例,腹腔镜手术8例。所有病例手术时间(93.5±19.3) min,术中失血量(20.2±4.3) mL,术后住院时间13(5,19) d。术后随访有3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以非手术治疗恢复。结论:在儿童消化道异物中以磁性异物、锐器类异物、水晶球、枣核、腐蚀性异物等是导致消化道梗阻、穿孔的主要原因,应尽早根据异物数目、滞留位置及有无消化道穿孔等,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性异物取出器在儿童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磁性异物取出器在儿童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15例上消化道金属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其异物取出方式均应用本科室研发的磁性异物取出器。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总结患儿年龄、性别、异物类型、异物数量、嵌顿位置、滞留时间、临床症状、并发症,综合分析上消化道金属异物的临床特征。结果:共115例上消化道金属异物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51例,女64例,年龄(3.63±2.28)岁,0 ~ 3岁儿童68例,占比(59.1%)最高。硬币86例(74.8%),电池11例(9.6%),磁力球8例(7.0%),其他金属异物10例(8.6%)。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胸痛、异物感,误吞纽扣电池、磁力珠易产生并发症。金属异物误吞滞留位置以胃底(75例,占65.2 %)为主,其次为食管上段(38例,占33.0%)、食管下段(2例,占1.7%)。结论:在儿童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中,硬币占比最大,容易滞留在胃底。纽扣电池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取出。本科室研发的磁性异物取出器可取出硬币、电池、磁力球、铁钉、链条、党徽等金属异物,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取出效率,具有主动寻找、强力吸附、无损黏膜及附带退出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金属异物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8例儿童误服纽扣电池所致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58例儿童误服纽扣电池病例的临床特征、胃镜下表现、并发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58例误服纽扣电池患儿,对其基本信息、电池嵌顿位置、滞留时间、症状、黏膜损伤级别、电池大小、处理方式、并发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的平均年龄(25.7±15.4)个月,其中男40例(68.9%)。电池误服滞留中位时间13.8(2,96)h。常见主诉依次为喂食后呕吐、流涎、吞咽困难、咳嗽、发热。黏膜损伤Grade分级Ⅰ级29例(50.0%),Ⅱ级14例(24.1%),Ⅲ级10例(17.2%),Ⅳ级5例(8.6%)。常见并发症依次为食管狭窄、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电池嵌顿于食管及其直径≥15 mm是并发症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儿童误服纽扣电池,黏膜损伤程度与纽扣电池直径及电池嵌顿位置有关。嵌顿在食管的纽扣电池易发生并发症,滞留在胃内纽扣电池不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存在并发症患儿在异物取出术后1~3周需再次行胃镜等相关检查明确并发症转归,并及时干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误吞纽扣电池致消化道损伤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儿童误吞纽扣电池致消化道损伤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方法: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并整理国内2009年5月至2019年12月发表的所有涉及吞食纽扣电池类异物的中文文献。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地区、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诊治方法等。结果:对所有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后,排除重复报道的2篇和临床数据不全的6篇,最终共48篇文献纳入系统分析,共涉及19个省份的508例误吞纽扣电池异物儿童病例,其中有明确性别信息的病例共222例,男142例,女80例,男女比例1.78∶1。有具体年龄信息的病例共82例,年龄(26±17)个月。纽扣电池嵌顿位置最多为食管,占比47.44%。导致消化道穿孔73例(含气管食管瘘)、不同程度食管狭窄20例、死亡5例。结论:对于儿童消化道纽扣电池异物,应选择以X线为主的影像学检查。根据纽扣电池滞留部位的不同选择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取出术、自然排出或手术探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所致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引起的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异物患儿7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异物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772例患儿异物均由电子胃镜取出,男414例,女358例,中位年龄2.8岁.消化道异物主要发生在年龄<3岁婴幼儿组(59.5%);异物主要分布于食管段(57.5%)和胃内(28.9%);异物滞留时间≤24 h 465例(60.2%),>24 h 307例(39.8%).异物的类型主要为圆形金属异物(37.2%)、长条形异物(24.7%)、尖锐异物(16.2%)、电池(14.4%)、腐蚀性物质(4.8%)和磁铁(2.7%).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轻度并发症(368例,47.7%)、严重并发症(98例,12.7%)及无并发症(306例,39.6%).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基础疾病、异物位置、异物类型、异物滞留时间>24 h是引起上消化道异物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OR=2.141、7.373、6.658、8.892、6.376,P<0.05).结论 通过对上述导致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地了解,在临床上及时准确地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可降低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